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地方志所见清至民国贵州花生种植及影响

地方志所见清至民国贵州花生种植及影响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1-28 11:06:01 推荐访问: 地方志 所见 所见教案幼儿园小班

钟方玲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花生作为美洲引进的高产油料经济作物,从引进至今一直深受学界学者的关注。早在20世纪中后期学界就对花生起源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以1963年张勛燎发表的《关于我国落花生的起源問题》[1]、1985年佟屏亚的《花生的起源与传播》[2]为代表。21世纪以后,学界对于花生的研究显著增多,主要集中在花生的传入、传播、影响等方面,主要成果有陈明、王思明《中国花生史的回顾研究与前瞻》[3],王宝卿、王思明《花生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4]。从地域上来看,山东作为我国花生出口大省,其花生种植问题也深受学者关注,其中以毛兴文《山东花生栽培历史及大花生传入考》[5]、《关于大花生传入山东之数说》[6]为代表。可见学界目前对花生传入种植研究成果丰富,但目前对于贵州地区花生种植史的研究较少。为此,从贵州地区角度出发,以贵州各地方志材料及相关史料为依托,对清至民国时期花生在贵州的传播及影响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花生拥有众多别称,仅以《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记载统计就不计其数。详细了解花生的名称,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在史料中发现有关花生的记载。此外,花生还具有耐旱、耐瘠的植物特征,以其优越的植物特征得以在贵州广泛传播。

(一)花生的名称

花生,原名落花生,也有地豆、千岁子、长生果、及地果、番豆之称。属蔷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生拥有众多别名,这与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地点都息息相关,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及地点造成的语言、民俗的差异性。首先落花生名字的由来,与其生长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地上种花,入地结果是花生不同于其他植物的一大特点。“蔓生园中,花谢时起中心有丝垂入地结实故名。”[7]因其生长的独特性故名落花生。此外,花生在各地方志中还有众多别名,民国《麻江县志》中提到:“落花生一曰番豆,又曰及地果。”[8]民国《黄平县志》载:“落花生:壳类植物,一名曰香芽,俗称长生果。”[9]香芽及长生果都是花生比较罕见的名称,民间也鲜有称呼。对于贵州花生名称提及最多最为全面的是民国《息烽县志》载:“落花生,一名番豆,一名地豆,一名土豆,一名香芋,二名落花松,一名落花参,一名落地生,一名长生果,今贵州通俗简称花生。”[10]该县志将贵州对于花生的通俗称法都进行了详细记载,其余方志也大多以以上列举的名称为主。清至民国贵州大多地方志都以落花生为名,称花生的则占少数。根据以上史料分析,落花生在贵州有许多名称,通俗称法是番豆、地豆,长生果则是别称。可见大多名称都是以花生的形状、生长方式和植物特点来命名,还有少部分则是通过花生的功效进行命名。如民国《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物产志中将其记载为长生果,“长生果”顾名思义即是有助于延年益寿的果类,得此美名主要是由于花生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丰富。花生还具有补脾润肺、补中益气等医用价值,由此花生也被称为千岁子、万寿果等。

(二)花生的植物特征

花生在贵州广泛种植并传播主要得益于特殊的植物特征:耐旱、耐瘠。这两点造就了花生对环境的适应性,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开花结果,在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背景下,花生俨然成为民众的最优选择。

花生对于土壤的需求并不是太高,除了盐碱地以外,其他的土壤几乎都可以生长。据民国《独山县志》记载:“落花生,宜沙地甲良产者胜,近来别种愈见珍尚,世人耆好抑果得其真乎。”[11]民国《岑巩县志》载:“冲击层之沙土最宜。”[12]459民国《桐梓县志》载:“落花生,宜于沙土。”[13]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花生对于土壤的要求并不高,沙地皆可种植。而贵州省内本就因大部分地处熔岩地区,地形崎岖,平地极少,土质肥沃的耕地更是少见,贫瘠耕地占比较大,可耕种的土地面积不多,导致其他作物很难耕作或是产量较少。这一地理条件使得许多农作物种植效果并不显著,但花生受土壤的影响较小,由此花生成为民众种植的首选。“侗人认为新开垦的坡地其土地较不肥沃。石头多、地力贫瘠,前几年仅适合种植花生。”[14]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人民在开垦荒地后的前几年会选择种植花生,主要原因是因为新开垦的荒地石块多,并不肥沃,而对土地要求不高的花生正好符合这几年的种植规划。花生传入后,省内较为贫瘠,不太适合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的土壤种上花生后,在增加花生产量的同时又开垦了荒地、废地,同时还改善了土壤的自然生态结构,大大提高了有限土地的利用率。此外,受贵州地区特有的山区环境影响,水路灌溉并不方便,种植者还需要通过人工挑水灌溉,而花生独特的耐旱性特征在种植时能够省下这些环节,减少了种植成本。

花生虽原产于热带,但是对于气候的适应性却极强,既可旱作,也可以水田耕作,几乎对于种植环境没有什么要求。“花生叶子相对的四片小叶,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每到日落或者阴天就会闭合,叶柄下垂,这种昼开夜闭的现象被称为感夜运动或睡眠运动,这种生理功能可以大大保存植物体内的水分。”[15]花生正是这样保存自身体内的水分,这一生物特征决定了花生的耐旱性,即使在干旱地区也能生存。贵州虽身处低纬度,气候较温和,但因其所处高原,受地势影响,地面起伏大,所以气候也有明显的差异,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省内常有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条件仍比较艰苦,许多农作物种植产量不高。花生的耐旱性为贵州种植农作物提供了更多可能。

花生原产于南美及非洲,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探究花生在贵州的种植史,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它是何时引入中国的?中国花生的传入及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明弘治十六年(1503)的《常熟县志》,其中提到:“落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16]这是花生在中国最早的记载。花生传入以后,主要在福建及沿海一带广泛种植,贵州地处西南内陆地区,因其地形崎岖,交通闭塞,几百年以后,才有了花生的明确记载。《黔南丛书·黔游记》载:“康熙初年,僧应元往扶桑觅种寄回。”[17]此后,花生便在贵州逐步推广种植,成为省内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从贵州现存地方志来看,花生最早种植记载于清后期嘉庆年间黔北地区,道光年间在黔中及黔东地区有了详细记载,至光绪年间,花生已在黔西、黔东、黔南地区种植。直至民国时期,地方志中对于花生的记载更为丰富和详尽,从地域上来看,花生种植更加普遍,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可以推测,花生在民国时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种植,这与花生的经济价值被发现紧密相连。

(一)清代贵州花生的种植与传播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存的贵州地方志中,清代全省几个方位均有对于花生的记载,虽仅是零星几县,但分布较为均匀,也有利于花生后期在全省的传播。从时间上来看,记载从嘉庆年间开始,至道光、咸丰,光绪时期最为丰富。

表1 清代贵州地方志关于花生的记载

最早明确记载落花生的是嘉庆《正安州志》,该地方志对于落花生只是简单的罗列在物产(果属)一列,并没有其他描述,可以推测当时该地区花生的种植范围可能还不是特别广泛,花生的用途还未被发现,民众对此并不重视,所以记载也仅是一笔带过,且之后的几十年里贵州地方志中几乎没有对于花生的记录,可见花生在嘉庆年间种植仅局限于几家几户,并不是从开始传入贵州就被大面积地种植。直至道光时期,思南、贵阳、永宁等地才开始逐渐种植,道光《思南府续志》:“实生土中,炒食香脆。”[18]可见道光年间,民众对于花生已经有足够的应用,除了生吃以外,还掌握了油炸、炒食等饮食方法,花生食用的可口性开始被发现。道光《贵阳府志》又载:“落花生,实生土中,甘平无毒,种之美者。”[19]可见民众对于花生已经逐步开始了解。道光《永宁州志》中也出现了对于落花生的记载,相比嘉庆年间种植范围有所增加,记载也明显增多。光绪年间对于花生的记载最为丰富和详尽,从表1可见光绪年间黔南、黔北、黔东、黔西等地地方志均有对于花生的记载,可以看出光绪年间花生已在贵州开始初步传播种植。且光绪《黎平府志》:“落花生徒覆生子,落花生宜沙地,藤牵地内,每节开花,后以土覆之即生子,壳长而皱内,肉二三枚,白色,味极香美,产古州。”[20]其中对落花生的生长环境、形状、味道、结构、生长特点都做了记载,当时民众对花生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在光绪《桐梓县志》中除了记载以上内容之外,还提出:“压实榨油亦多。”[21]不难推测在光绪年间民众已经掌握了榨花生油的技能,但估计因为当时的花生的产量还不够多,仅能维持自用不能作为商品出售,所以花生暂时还没有成为地区出口之大宗。

清代贵州地方志中对于落花生的记载并不多。花生虽在康熙初年就已传入贵州,但作为外来农作物,贵州民众对其种植条件和种植产量并不了解,为避免“颗粒无收”,种植者甚少。在清代前期的方志中我们并未见到与其相关的记载。从嘉庆开始,已是清朝后期,内容也比较简单,大多仅是简单罗列在物产一栏,仅说明本地区有这一果类物产,到光绪年间才有稍微详细一点的记载。因此清后期落花生应该只是初步的推广,并未得到大面积的种植和传播,也没有形成稍微大型一点的种植区域。民众对于花生的功效掌握还不够全面,只有零星的种植,也达不到可以买卖的产量,仅是维持自家食用和些许榨油,花生的商品经济功能还未能体现。

(二)民国贵州花生的种植与传播

民国时期,花生开始大面积在省内种植和传播,其主要体现就是贵州地方志民国时期对于花生的记载更为详尽和全面,内容更加丰富,记载次数也明显增多。清后期花生种植面积本就均匀分布全省,民国时期面积再次以点线面的传播方式分布各地区,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对外贸易的便利地区逐步形成了集中种植区域。在这一时期,花生不仅局限于日常的自给自足,还作为大宗商品出售,作为油料经济作物,为普通家庭增添了日常收入,提高了全省经济活力。

民国时期,花生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其中增速最快的就是黔东、黔南地区。黔东主要以思南、黄平、石阡、沿河等县为主,黔南则以独山、瓮安、册亨、荔波等县为主,另外黔中部地区也开始种植花生,主要是在莱阳、息烽、安顺等地。黔西、黔北就相对薄弱,黔西主要集中在郎岱、威宁等县,黔北主要是在余庆县。可见花生已经在全省广泛种植。

从记载上看,民国时期地方志对花生的记载也更为丰富,它们对花生的名称、形状、味道、颜色、结构、收种时间、生长特点、生存环境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描写。如民国《续安顺府志》中记载:“落花生,简称花生,夏秋之交开花,色黄,形如蝶,花落后子房入地一,二寸结实成荚,故名落花生。秋末收取,可食,亦可榨油。”[22]文中不仅提到落花生的简称、生长过程、颜色、形状,还介绍了花生的收种时间,可见民众已能熟练的播种和收种花生。民国《八寨县志稿》载:“落花生蔓生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夏秋开花,花后子房入于地中遂结实,有荚如豆子,一荚二三粒,供茶点榨油芳香可口。”[23]可见,花生的特征和用途已被各地民众所知晓。并且除了炒食和榨油以外,花生成了民国八寨县民茶余饭后时的零食,食用价值又得到了更好的开发。民国《岑巩县志》载:“秋末收之焙乾供茶点或榨油。”[12]459民众又对花生的食用方法进行了创新,烘焙以后供人们闲暇茶点时食用。此外,花生还被用于民众宴请亲朋好友,成为聚餐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如民国《思南县志稿》中所说:“宴客盘中多用之。”[24]可见花生已被应用于酒席或家宴上招待亲朋好友。除了从对花生记载地区更多上看出花生的种植范围更广以外,在一些县志中也提到了花生在本地区出产亦多,可见花生的种植面积大大提高。民国《荔波县志稿》载:“花生,各乡皆出产。”[25]民国《关岭县志稿》载:“落花生,各处均有。”[26]也能看出花生在荔波县和关岭县种植已经非常普遍,成为县内随处可见的种植物,并且产量充足。开阳县也是花生生产的一大产区,作为全区皆产的作物,开阳县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花生的外销。民国《开阳县志稿》载:“落花生,有大小之分,大者或名洋花生,以三区最为有名,全区皆产。”[27]400“本县花生,据县府民二十七年统计,年输出一.五〇〇担,每担百斤,恒运销贵阳。”[27]412从中可以看出开阳县花生产地众多,产量大,在满足全县需求的同时还能广泛销往贵阳等地,提高了当地民众经济收入。民国时期花生产量不断上涨,民国《今日之贵州》载:“花生及菜子两项,农民之种植者亦多,全省花生,种植而积,据历年平均,约三万四千亩,生产总量,约四万四千担。”[28]455可见不仅是开阳县,全省各地区民众在满足自身的同时,还能将多产的花生销往外地,以增加收入。

综合分析从清代到民国这一时期贵州花生传播及种植情况可以看出,花生自传入贵州到清后期时期在贵州的种植范围较小,产量较少。除了黔中部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皆有种植,但仅为零星状分布,产量仅能自给自足,没有形成集中的种植区。并且这一时期民众对于花生的认识尚浅,没有发掘花生更多的食用方法,商业价值还未被发现,导致民众对于种植花生的积极性不高。至民国时期对于花生的记载逐渐增多,全省各个地区皆有记载(具体见表2),其中以黔东、黔南地区最为丰富,种植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河谷地带。在这一时期,花生被用于榨油、炒食和其他方式食用,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产量增多以后花生作为经济作物也被销往外地,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表2 民国贵州地方志关于花生的记载

花生在贵州的传播速度很快,这与它本身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强、食用口感极佳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其高速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影响,直接影响就是促进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了省内民众饮食习惯和完善了贵州地区农业结构。

(一)促进贵州经济发展

由清到民国,花生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贵州出口之大宗,是贵州省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与市场联系非常紧密。自民国起,民众从以自我消费性生产变成了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商品化生产,是贵州民国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例证。花生的广泛种植成为了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民国时期贵州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省内不少县份通过种植花生获得了巨大收益。位于贵州省中部的开阳县是民国花生的主要产区,这里多砂质土,尤宜花生,且毗邻贵阳,交通便捷,利于出口。民国《开阳县志稿》中提到,本县“农产品中种类甚多,如稻、豆……花生……马铃薯等,皆为经济上极有价值者”[27]398,“以现市价每担四十元计。年可入洋六〇.〇〇〇元”[27]412。可见花生是开阳县出口的大宗,花生的种植给开阳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是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民国《册亨县乡土志略》载:“本县农产品以棉花、百米、菜油三种数量最多,占输出主要地位,其余麦、荞、稻、玉蜀黍、小米、荳、高粱、豌豆、马铃薯、捧瓜、山药、芋、山薯、落花生……等类亦皆出产。”[29]册亨县主要销售的农产品虽不是花生,但产量也达到了除本县人民食用的基本需求,仍有部分可以销往县外的程度,给册亨县带来了收益。此外,除了将花生直接出售获得利益以外,民众还可将其加工成副产品再进行出售,如花生油就是经济效益最显著的产品之一,相比将花生直接出售经济效益更为显著。民国《今日之贵州》载:“自民国二十三年以来,因植物油涨价,故农民种植花生及菜子者,日以加多。”[28]455上述史料提出,因为植物油的涨价,农民种花生者日益增多,并且产量上涨,不难猜出民众种植出花生以后很可能是将其榨油再将其出售,提高花生出产的利润。民国《续遵义府志》载:“落花生,亦可榨油案,花生宜植沙土,种者获利甚厚,若以榨油亦出产大宗也。”[30]可见民国遵义地区民众认识到种植花生可以给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以花生榨油出产,价格也比直接出售要高许多,延长了产业链,推动了本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花生油提取出来以后,就连剩的油粕也还能继续利用。“油粕可充精饲料,亦可肥田,茎叶可制刍饲料,花生壳约占过秤时重量三分之一,可作燃料、沤制堆肥或充猪的粗饲料。”[31]这样一来,在种植花生出售的同时,民众还节省了购买燃料、堆肥、粗饲料的成本。从花生油到油粕,从壳到茎叶,全身都是宝的花生,从里到外发挥了它的最大功能,为民众带来了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花生的种植为传统的小农经济增加了商品经济的要素,一些不适合种植传统作物地区的农民却依靠种植花生获得了较高利润。农民不再以自给自足为农业生产的唯一目的性,增加了农民提高经济收入的可行性。推动地方商品经济流动与发展,给贵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为贵州经济增添了活力。

(二)改变了民众饮食习惯

食物的传入对于民众而言除了带来经济利益以外,还改变了日常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它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食用油的品种,成为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一。民众在对于植物油的食用上又多了一项更优的选择。

早在落花生传入贵州之时,因其“专入脾肺,味甘而辛,体润气香,性平无毒”[32]深受民众喜爱。在《滇海虞衡志》里更是写道:“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果,其资于民用者最广。”[33]可见至少是在南方地区,民间已经广泛食用花生。不少地方志都以味极香鲜、炒食香脆来描写花生。在此之前,我国的油料作物主要由油菜、大豆和芝麻油组成,花生传入以后,民众发现花生“可榨油,油色黄浊,油饼肥田”[34],花生榨油气味清香,花生油由此变成了人们长期食物的植物油之一。且从地方志来看,大多数地区花生都是用于榨油并且认为花生榨油芳香可口,可见民间已普遍食用花生油,改变了以往以菜籽油为主的烹饪方式。除了对食用油的习惯上的改变,花生还被制成了其他大量可口美食。从最初的炒食、水煮,到了民国时期已发展有了口味多样的花生食品,如花生酥、花生碎、花生糖、花生糕等,又或者“利用花生粉的各种蛋白又可进一步制作面包、面条、饼干及其他糕点的添加物,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并增加风味”[35]17。花生自传入以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嵌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其为主体生产出了多种多样的美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人们的饮食品种,贵州民众饮食走向多元化。

(三)完善贵州地区农业结构

新的农作物的传入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最为明显的影响不外乎对于农业结构的改变和调整,花生的传入丰富了贵州地区农作物的种类,完善了贵州地区农业结构。

如大家所知,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大省,农业开发较晚,耕地面积少,产量少,农业结构单一。贵州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以水稻、玉米为首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比重较小,花生等经济作物传入后,深受民众喜爱,所占面积比重也随着面积的扩大而增加,“据民国二十三年统计,花生种植而积,增至三十一万九千亩,生产总量增至三十八万四千担”[28]445。可见花生的种植面积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作为第二大油料作物,花生种植面积的增加有利于丰富贵州地区的农业结构。从栽培上来看,贵州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制。春种秋收的传统播种方式使得贵州冬季土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农田得不到较高的利用,农民收入不高。在花生传入以后,一般是与玉米间作,单作很少,由于花生的加入,很多地方的轮作制度也发生了变化。贵州花生生产中主要运用到的耕作模式是间作和套作。花生的间作方式主要是指“花生或甘薯与玉米间作一熟制,以花生、甘薯为主要作物,玉米密度较低”[36]。而套作方式一般是与小麦搭配,“目前贵州买套花生较为适宜的套作模式主要有良种场,即等行套作和宽窄行套作”[35]75。可见花生的耕作模式大多是与其他农作物间作、套作。这一耕作模式极大地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土地在种植传统农作物的间隙不再闲置,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打破了原有的作物布局,改变了原有的农作物结构,使贵州农业结构得到丰富,民众收益也得到提高。

清后期花生最初传入贵州时种植面积仅零星几处,民众对于花生不够了解,记载也仅一笔带过。直到民国时期,在花生逐步传播的过程中民众逐渐了解花生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以后开始广泛种植,民国时期花生产量急剧上升,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生活,榨油业兴盛,成为地区出口之大宗。花生的传入与传播历经了百余年的历史,逐步成为民众喜爱的食物以及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花生以其自身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和食用可口性在贵州广泛种植,随之而来给贵州地区带来的是人民经济效益的提高、民众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农业结构的完善。虽然后因战乱、饥荒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贵州花生产量在20世纪中期有小幅度下滑,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花生的种植又继续得到飞速的发展。弥补了之前品种的不足,在病虫害防治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相信花生会继续在贵州农业生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贵州人民带来有效的经济利益。

猜你喜欢落花生民国花生掏花生儿童时代·快乐苗苗(2022年10期)2022-12-09——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作文新天地(2019年16期)2019-01-11他们为何都爱民国?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秋天,落花生新农业(2017年2期)2017-11-06到底埋在哪棵树下儿童时代·快乐苗苗(2016年4期)2016-11-07民国人爱刷朋友圈百家讲坛(2016年6期)2016-09-28花生去哪儿了学苑创造·A版(2016年7期)2016-07-06落花生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5年8期)2015-09-05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期)2014-03-01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