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用自然教育赋能未来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用自然教育赋能未来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主题教育 时间:2024-04-01 16:00:03 推荐访问: 推动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成效 推动乡村振兴

陈婷婷 严耕

[摘 要] 自然教育和未来教育虽然概念不同、内涵有别,但都是后工业时代由于科技飞速进步而产生的教育理念和形态的变革。自然教育着眼于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反思,研究自然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培养具备自然素质、智爱自然和人类的合格国际公民。未来教育则着眼于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效率,扩大教育公平,实现教育高质均衡发展。然而,未来教育过度依赖技术的流弊是显而易见的,它会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进一步割裂以及人和技术的异化。基于此,从自然教育的视野,分析自然教育赋能未来教育的几个维度,探究未来教育和自然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期推动未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教育4.0;
自然教育;
未来教育;
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 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4-0014-07

Empowering Future Education with Nature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HEN Tingting1,2, YAN Geng2

(1.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nature education and future education have different concepts and connotations, they are both changes in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forms that emerged in the post-industrial era due to the rapid progress of technology. Nature education focuses on reflect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s well as between humans, studying the laws of nature and huma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ng qualified international citizens with natural qualities, love for nature, and humanity. Future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5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block chain and other emerging technologies with education, improving education efficiency, expanding education equity,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However, the drawbacks of excessive reliance on technology in future education are obvious, as it will lead to further fragment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s well as alien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e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dimensions of nature education empowering future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future education and nature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uture education.

Keywords:
Education 4.0;
Nature education;
Future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自然教育的發端与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息息相关,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后,人类对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重要反思和修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推动了自然教育的发展,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是其主要的理论基石,西方社会的户外教育、自然学习、绿色(自然)学校等教育活动是其主要实践形式。

1 何谓自然教育

1.1 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工业大规模扩张,形成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和不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日趋紧张,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并蔓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工业文明引发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中心主义遭到抨击,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主要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3大派别。其中生态中心论有几种代表学说:以利奥波德为代表的“大地伦理学”,强调人与大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自然价值论”,认为自然不仅有工具价值,还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交织形成的系统价值,比如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等;
以奈斯为代表的“深层生态学”,从深层生态伦理角度出发,认为不管人还是动植物甚至微生物界,都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大与自然认同的过程,它的前提就是生命的平等和对生命的尊重[1

学界通常认为,世界上首次开展自然教育实践探索的是苏格兰植物学家Patrick Geddes,他于1892年在爱丁堡建了一座瞭望楼,供学生观察和学习自然教育使用[2。现代自然教育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教育密不可分,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和对现代教育去自然化的批判。

我国的自然教育起步较晚,2004年,原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教育,大力推进自然与生态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课本。2010年,国内陆续开展对自然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我国自然教育开始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14年,一批自然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在厦门举办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形成了全国自然教育网络。自此,自然教育从业者群体迅速增加,自然观察与体验、生态保育、科普探险等教育活动蓬勃兴起[3。2019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中国林学会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自然教育工作会议,应全国300多家自然教育机构的倡议,成立了全国自然教育总校。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学校+自然保护地+NGO自然教育机构”的自然教育发展模式,主要形式有自然体验、户外游学、文化旅行、生态保育和艺术工坊等[4

1.2 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自然教育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大多是一些经验性、非学术化的描述。美国儿童权益维护者理查德·洛夫所著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引起了西方对自然教育的广泛关注,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自然教育实践活动由点及面地展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主席阿尔杨·瓦尔斯认为,自然教育是幫助人们理解自然、学习自然并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自然教育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但重点对象是青少年[5。《2015中国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提出:自然教育是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与自然的联结,尊重生命,建立生态的世界观,遵照自然规律行事,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自然教育论坛于2018年对自然教育的定义,是指在自然中实践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6。为深入探明自然教育的内涵,本文认为需要从词源上理解“自然”的含义。

1)西方的“自然”概念。英文的自然(nature)由希腊文演变而来。在古希腊乃至中世纪,自然的含义多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正如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里定义的:自然是事物生成变化的内在起源或稳定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作为“自然万物的总和”“物质世界或自然世界的统称”这一内涵被普遍应用。近代以来,自然的含义日益丰富,这两层含义被交叉并行使用[7。《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对自然一词有5种释义,分别是:自然界、大自然;
自然方式;
天性、本性;
本质、基本特征;
种类、类型。

2)中国的“自然”之意。《辞海》(第七版)对自然给出了3种定义:一是指天然,非人为的自然物;
二是指“道”,事物固有的性质、形态、规律等,如《老子》中的“道法自然”;
三是指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这几种定义大都源自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智慧宝库。

通过对中外“自然”辞意和渊源的考究,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上定义自然。广义的自然包括两类:第一是万事万物,包含人类和自然界;
第二是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本质。狭义的自然即大自然、自然界。由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理解自然教育:第一,自然教育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实现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有机统一;
第二,自然教育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统筹规划,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实现自然的教育价值;
第三,自然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有机统一。

2 何谓未来教育

随着工业革命4.0阶段的到来,全球逐步迈入智能化时代。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未来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未来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未来教育与自然教育是什么关系?自然教育是如何赋能未来教育的?本文从未来教育的基本理念、特征及需要防范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2.1 未来教育的基本理念及特征

未来教育是伴随前沿科技创新和应用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学界对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对未来教育的探讨和研究主要围绕技术的内核、价值的求索、模式的创新、体系的变革和趋势的展望等展开。未来教育依托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在教育愿景、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范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见表1)。[LL]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发展,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基本要义。教育与技术的联手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日渐紧密,每一次技术变革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也驱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和教育范式的跃迁。面对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未来教育将前沿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着眼未来、放眼国际,创新教育体系,培养未来人才,以期应对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信息量、瞬息万变的知识迭代以及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顾名思义,未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适应未来的教育,甚至是引领未来的教育,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

如何构建未来教育格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导向:“在方向上,要兼顾国际借鉴与本土自信;
在格局上,要兼顾工具理性层面的知识能力要求与价值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8基于学界对未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未来教育的理念及基本特征。

2.1.1 以人为本

育人功能是教育追寻的最终价值目标,以人为本是教育亘古不变的宗旨。在未来教育框架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得以充分体现。2020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白皮书,该白皮书将由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的优质教育模式命名为教育4.0,并描述了教育4.0框架下的未来学校形态。在未来学校中,学习者采用个性化和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基于个人需求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定学习进度和学习模式,不受标准化和场地的约束,更加灵活和弹性[9。《中国未来学校2.0:
概念框架》提出:“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再到未来教育,育人思路从工具主义转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8学者朱永新勾勒出的未来学校是一种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颠覆了标准化的学校和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不必每天按时到校,不必按部就班地上课,每个人可以定制自己的课表,通过网络学习和团队学习解决大部分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10。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未来教育,让个体有足够的创新力、技术力、适应力和抗压力来应对日新月异的未来变革。

2.1.2 创新引领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创新性、灵活性和适应力已经成为增长和创造价值的主要驱动力[9。未来教育是创新技术加持下的智慧教育模式,在知识传播和创造、技能学习和传授以及创新人格塑造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未来学校融入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开展新技术应用的课程教学,如3D打印、人工智能;
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开展游戏教学、体验式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9。未来学校借助大数据实现适应性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教育评价和精准智慧管理;
借助云计算支持跨时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助力教师培训与教研、智慧课堂的实施;
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教育创新,如AR(增强现实)与VR(虚拟现实)教学、沃森教学助理、课本个性化定制等;
利用“互联网+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11。这些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创新,有助于创新性、前瞻性人才的培养。

2.1.3 终身学习

以技术支持的无边界学习超越时空的界限,打破学校的围墙,让终身教育成为可能。未来教育体系运用强大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提供了随时随处可及的教育资源,通过开放、多元、动态、共享的教育供给,让优质教育资源普惠更多人,让更多人受惠终身。余胜泉认为,未来的学习是“泛在学习”,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和知识,它是一种生活形态,是终身的、全面的,不仅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且要提升社会群体的精神幸福,具有社会精神生产特征[12

2.1.4 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迈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未来人才,提高其未来生活本领和生存技能。教育4.0的全球框架提出,未来教育着重培养4项技能:全球公民技能、创新创造技能、技术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1。未来人才应是既有个性又能创新包容、既精通技术又懂人文关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从个体维度来说,未来教育重视个性发展与“全人”发展兼顾;
从国家层面来说,未来教育关注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兼得。未来教育将互联网、5G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技术上趋于实现教育的全纳性和全民性。

2.2 未来教育需要防范的几个趋势2.2.1 技术至上

毋庸置疑,新兴前沿技术支撑未来教育,是未来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和保障。“技术+教育”不断推动教育的转型和变革,取得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双重突破,改变人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甚至能拓宽人的生命维度。但说到底,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类赋予它什么样的伦理和价值导向,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未来教育要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既要重视技术之上的“道”,又要坚持技术之下的文化底蕴和育人准则。当代教育家顾明远曾提出:“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评价制度,以提高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的本质,让改革服从于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13檀传宝教授也指出:“科技可以解放人,也可以奴役人;
科技可以让人更加团结,也可以让人愈发疏离;
科技可以、也必将型塑人类的未来,但没有人文参与、哲学反思,它就只会帮助我们回到丛林时代。”14未来教育要培养的绝不是只有科技素养的工具人,没有感情的机器人,脱离群体、不会沟通的社恐人以及没有情趣和审美的木头人。

2.2.2 脱实向虚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VR+AR教学,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贴近现实,是教学范式上的巨大革新,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一味地强调学习场景和学习方式的虚拟化,过度推崇人机一体,弱化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体验,只会造成学习者“本我”与“非我”的主体性异位[15,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隔离,产生人格障碍、体格虚弱、情感冷漠、精神空虚等身心问题,势必导致人的异化。人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人的社会性是其基本属性。教育自古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伴相生,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技能习得,乃至文化传承,都离不开人类生活的真实世界。教育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化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指导、规训、交流和陪伴。教育要尽量避免脱实向虚、将一切交给机器的倾向,否则就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偏离了教育的基本方向。

2.2.3 伦理风险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造福人类也能伤害人类,能促进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等,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伦理道德风险。以人工智能教育为例,伦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方面。人工智能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可能催生新的数字鸿沟以及虚假平等问题[16。一方面,智能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教育技术设施及具备技术素养和能力的教师,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的教育信息化尚难以保证,更谈不上人工智能设备,而且具备现代化教育技术素养的师资力量比较短缺。因此,未来教育有可能成为经济优势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高质量教育消费,不能普惠大众。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算法是AI技术的灵魂,算法的优劣直接决定了AI技术水平的高低,算法输入的公平和透明与否直接影响人工智能教育输出的公平性和普适性,而且算法过程不易被监督,容易导致算法黑箱,引发新的教育歧视[17

3 用自然教育理念赋能未来教育

3.1 自然教育的价值意蕴

3.1.1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天地人三者统一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始终围绕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建构中国文明和文化,塑造天地人三者统一的理想人格。学者张孝德认为,古代科学的分类是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动植物生命来为人类服务而形成的[18。因此,以农业文明为主导、践行天地人统一观的古代中国,其科学分类主要是天学、地学和人学18。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解密自身的共生发展史。如果从远古溯源人和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脉络应该是:原始文明阶段的自然崇拜—农业文明阶段的自然依赖—工业文明阶段的自然征服—生态文明阶段的自然共融。农业文明在天地主导人的封闭循环中走向了衰微;
工业文明在天人对立中走向了极点;
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的今天,天地人三者统一在内涵和外延上有了不同于古代的真义。广泛意义上的自然教育不是近代才有,而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长期存在的创造性、生产生活性和教育性活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自然教育,其核心价值是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理想人格培养,是对“全人”塑造的追求。

3.1.2 对知识—智能—智慧—情感的追求

人类从未停止对知识的追求和创造,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不断破解自然知识和人类知识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手段。如果说农业文明的教育追求知识的增长,工业文明的教育追求智能的提升,那么,与生态文明阶段相适应的自然教育,应该超越显性的知识增长和可测量的智能提升,其价值和目的是彰显人类和自然的智慧,促进受教育者感官、能力、天性和人格的发展,开发亲自然、亲天地、亲人类的自然情感,丰满人的生命和生活维度。

3.1.3 自然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元教育

一切教育的本质是将人类生产生活的经验和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传递给后代。自然教育中的“自然”包罗万象,是万事万物的总和以及它们的发展规律。教育要遵循被认识对象的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这3大规律无一不被“自然”所囊括。因此,现代教育、未来教育、智慧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的底层逻辑都离不开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说,自然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元教育。研究自然教育、实施自然教育、重视自然教育,是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建立人和自然的联系、解决自然缺失症的需要。将自然教育纳入当代教育全体系、人类生命全周期,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对人类发展和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3.2 自然教育赋能未来教育的几个维度

19世纪美国学者Bailey认为,研究自然可以有两种目标:“为了增加人类知识的总和而发现新的真理;
或者使学生对自然持有一种共情的态度,以增加生活的乐趣。”[19本文基于未来教育与自然教育所致力的目标,以及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分析自然教育赋能未来教育的几个维度。

3.2.1 自然教育丰富未来教育的价值底蕴

未来教育是以先进技术手段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优化教育管理和评价,达到“人人可学、人人能学、人人选学”的个性化、定制化、终身化的教育模式,培养既有个性又能全面发展的国际公民。技术虽然是硬核,但终归是手段。自然教育在自然关怀和人文关怀方面的价值导向能极大程度地丰富未来教育的价值底蕴,弥补未来教育可能出现的价值偏差和缺失,真正实现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自然教育倡导在自然中学习、自然地学习和为了自然学习,培养学生智爱自然、守护自然、尊重生命、关怀他人的情感和品格。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将自然教育理念纳入未来教育体系,是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3.2.2 自然教育塑造未来教育的生态品性

人类利用技术手段在不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未来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可以突破人的认知局限,改变人的认知方式,也在塑造着更多样、更包容、更灵活的人格品性。未来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具备技术素养的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完整的人格,富有学识又充满感情,有批判性、独立性又善于团结协作。如果说虚实融合、开放和无边界的学校使教育更接近生活[20,那么,自然教育就是生活本身。用自然规范技术的边界,用自然丰盈人格的层次,用自然疗愈人类的身心……用自然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格局,让受教育者同时具备先进的科技知识和自然知识,并完善其心智和品格,使其形成良好的科技素質与生态素养,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科技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培养生态公民,为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3.2.3 自然教育助力未来教育更加公平均衡

自2019年以来,我国经中国林学会遴选授牌的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已达230家,遍布全国各省市地区。自然教育的教育场所自然、教育理念自然、教育手段自然,是最普惠、最全面、最广泛的存在。自然教育随处可得、随处可见、随处可学,可以覆盖全民、全域、全龄,能打破技术壁垒、地域壁垒和经济壁垒,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与此同时,自然教育利用自然的经济价值和内在价值,助力乡村建设,振兴乡村教育,并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3.3 未来教育和自然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维度下,研究未来教育和自然教育的有机融合(见图1),需要关注自然规律+未来教育、自然场景+未来教育、自然关怀+未来教育。

3.3.1 自然规律+未来教育

人类的发展进化史是一部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开发自然到智护自然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不断认识人类、研究人类、拓展人类并把研究自然和人类所产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科学的过程史。古今中外,关于教育,虽然其借助的手段千差万别,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教育的内容千变万化,但其实质都是将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人类所形成的科学研究成果向后代传递并保证人类延续和发展的活动。因此,不管技术如何更新迭代,未来教育如何演变,都离不开对大自然规律和人类生物学规律的研究和传习。将自然教育纳入未来教育体系,遵循自然和人类发展规律,培养包括自然素养在内的学生核心素养,是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遵循的现实逻辑。

3.3.2 自然场景+未来教育

基于VR+AR的人工智能教育,在虚实融合的场景下实现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基于生活、源于生活、为了生活,未来教育为人类适应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对人类社会生活场景的观照是未来教育应有之义。同时,对自然知识的学习、自然规律的把握、自然素养和自然情感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未来教育要考虑引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创新技术,利用虚拟自然场景和增强自然现实教学,丰富自然教育的内容、拓宽自然教育的边界、提升自然教育的效能。

3.3.3 自然关怀+未来教育

当人类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是摆在环保爱好者、生态学家、人类保护学者面前的难题,而且是全人类全社会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反思和破解的命题,教育更责无旁贷。科学技术在提高人类生存能力、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寿命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技术的无限开发和对自然的无限利用,是导致环境承载力持续下降、自然环境逐渐恶劣、资源不断枯竭的元凶。由此,以关爱自然、保护地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本宗旨的自然教育应运而生。在未来教育的宏大体系中,纳入自然教育,重视自然教育,不仅是人文关怀、科技发展对自然的延伸,最主要的是将科学与自然有机融合,以科技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科技修复自然、保护自然,培养既有科技素养又具备自然素质的创新人才,从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骆桦,黄向.自然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7.

[2] 陈南,吴婉滢,汤红梅.中国自然教育发展历程之追索[J].世界环境,2018(5):72-73.

[3] 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在武汉召开[EB/OL].(2019-11-04)[2023-02-07].http://www.xzly.gov.cn/article/4814.

[4] 李彬庆,张志国.推进自然教育 共筑生态文明[J].绿色中国,2020(23):66-69.

[5] 姜诚.自然教育:需要尽快补上的一课[J].环境教育,2015(12):77-79.

[6] 封积文,肖湘,周瑾,等.2018年中国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R/OL].(2019-03-10)[2023-02-13].http://www.natureeducation.org.cn/web/study/material.

[7] 叶冬娜.中西自然概念的歷史嬗变与自然观变革的实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7(2):107-112.

[8] 中国未来学校 2.0:概念框架[EB/OL].(2021-08-29)[2023-02-07].http://stem.zjnu.edu.cn/2021/0829/c15079a366834/page.htm.

[9] 王永固,许家奇,丁继红.教育4.0全球框架:未来学校教育与模式转变——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之报告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3):3-14.

[10] 朱永新.未来教育的全新生命力[J].中华家教,2020(12):40-42.

[11] 何克抗.21世纪以来的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3):5-12.

[12] 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教育[J].人民教育,2018(1):34-39.

[13] 顾明远.谈谈未来教育的逻辑起点[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8(11):4-5.

[14] 檀传宝.若只有科技,教育就没有未来[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4):30-32.

[15] 张立国,刘晓琳,常家硕.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及其规约[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8):5-11.

[16] 关成华,陈超凡,安欣.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趋势与未来教育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21(7):13-21.

[17] 苏明,陈·巴特尔.人工智能教育伦理的多维审视——基于马克思技术批判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1):223-228.

[18] 张孝德.文明的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的复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252-257.

[19] BAILEY L H. The nature study idea:
be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school-movement to put the child in sympathy with nature[M]. New York:
Doubleday, Page & Company, 1903:4.

[20] 余胜泉,刘恩睿.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16-23.

(责任编辑 白丽媛;
责任校对 齐蓉晖)

猜你喜欢人类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颤抖吧,人类哈哈画报(2022年4期)2022-04-19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6期)2021-09-12人类会成长起来吗?英语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人类第一杀手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什么是“好的教育”?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