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疫情防控 > 新冠疫情后时代医学生灾难医学课程的探索

新冠疫情后时代医学生灾难医学课程的探索

○李品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医学人员通过实施有效的灾难救援,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是防灾救灾的重要力量。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如果医学本科学生学过灾难医学课程,可以减少人员及财产的损失,可以使其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上不需要临危受训而迅速参与各项救治,所以解决我国当前灾难急救方面缺乏医务人员的问题。当前医学生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灾难救援工作,不能满足我国对医学人员应对灾难的需要。可以说,我国针对医学生的灾难医学课程还非常缺乏。

灾难医学是一门以研究在各种灾难情况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的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型边缘学科[1]。目前,相对于其他临床专业,我国灾难医学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灾害医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2008年汶川地震后得到广泛重视和迅猛发展。我国单独开设灾难医学课程的院校较少,绝大部分医学院校灾难医学多依托急救医学开设课程。只在少数的医学院校内开设了灾难医学课程,部分高校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济南大学医学院、江苏大学医学院、武警后勤学院等设立了灾害医学教研室和灾害医学课程[2]。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的灾害医学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和规范。日本在全国建立了完备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在500多家医院都可以进行灾害医学专业培训[3];
美国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则是“军民一体化”的救援模式,在各州建立灾难救援培训中心,向紧急救援人员提供每年两级强化培训,并对一些志愿者也进行培训,提高全民联邦的应急救援能力[4]。美国针对专业医疗人员的高级灾难生命支持课程主要包括:(1)理论内容:灾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卫生系统面对灾难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社区卫生紧急行动和反应及相关法律、伦理道德问题的介绍。(2)实践内容:通过桌面推演和情景模拟训练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方案部署,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检伤分类,应急能力(院内),个人防护及洗消操作,伤情管理(模拟人)及模拟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现场救援训练等[5]。我国中山大学针对医学生开设的灾难医学课程的内容包括:灾难条件下的胸腹损伤及烧伤的救援、创伤骨科和颅脑损伤救援,自然灾难的救助,灾难条件下内科疾病的诊治、防病防疫措施,灾难条件下的护理、心肺复苏等,事故灾难(矿山事故、沉船事故、空难事故、急性化学物质中毒、电气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的救援等内容[6]。申文娟等以《中国灾害救援医学》为主要参考资料,认为课程内容包括救援医学的发展历程,各类灾害救助特点及应急救援程序的介绍,医学急救技术比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等技能培训,传染病的预防及处理,典型灾害的应急救援,如核、化、生、地震、中暑、淹溺等[7]。张荣明对临床专业本科生进行灾难医学培训:理论培训认识各种灾难,如:爆炸、火灾、大量人群拥挤事件、恐怖袭击或冲突、自然灾难、交通灾难、科技及工业危险物;
掌握以上各种灾难可能带来的常见伤害的处理,如休克院外治疗、创伤处理、挤压伤及挤压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处理、肺损伤处理、婴幼儿及儿童受伤处理、神经精神相关伤害、化学毒剂伤害、放射性(过度暴露)伤害、爆炸伤等的处理[8]。

以上课程对于疫情强调得不够,对医学生心理的培训也很少。综上所述,本研究医学生灾难医学课程应包括:应急卫生课程(防控课程、公共卫生课程),医学人文课程(医学人文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医务人员自身的疏导课程),实际操作、演练课程等。

(一)防控课程

理论内容涉及灾难概述,爆炸性创伤性灾难、化学灾难、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处理及解伤分类、自然灾害、生物灾难、放射性灾难、公共卫生健康。实践内容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难、化学灾难、生物灾难、爆炸性创伤性灾难。灾难医学课程非常重要,原因就在于非传染专业的医学生对传染病的救治流程、操作技术不熟悉,甚至不掌握自我防护知识;
一旦发生疫情,感染的人数激增,非传染科室的医务人员有劲儿使不出。因而,重大疫情发生时,医患比例悬殊,使得疫情发展迅速。每位医护人员必须掌握防控课程,为应对突发疫情做好准备。

医院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直接的前沿阵地,面对传染病,必须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交叉感染及更多的损失。同时,应避免疾病的继续扩散,应展开防护课程。新冠疫情是重大传染病,更是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影响及危害非常严重。具备自我防护知识是抗疫的基础,避免自身感染不仅能保证自己的健康,同时避免疫情扩散,保证患者的健康。因此,如何避免医患感染以及医护人员感染,也是本课程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为保证各项应急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进行,医护人员必须拥有扎实的防控知识。

防控课程包括:疫情报告的要求;
消毒、隔离、防护基本技能等防控知识,医疗核心制度,保证医疗质量,暴露后处理。

灾难医学的课程包括:灾难条件下的胸部损伤及烧伤的救援,创伤骨科和颅脑损伤救援,自然灾难的救助,灾难条件下内科疾病的诊治,灾难条件下防病防疫措施,灾难条件下的护理、修复、复苏。此外还应该包括地震、火灾、交通事故自救现场急救知识,包括:人工心肺复苏、现场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者搬运等急救技术。

(二)公共卫生课程

公共卫生课程是传统医护教育中所缺乏的,医学生与公共卫生人员在高校医学的教育过程中是分开的,医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与传染病防护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对医学生展开公共卫生教育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医护人员是判断患者诊疗风险和预警监测的第一关卡,对医学生展开相关课程的教育有利于救助灾难患者。医护人员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线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中,医护人员能够以熟练的专业技能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的控制局面,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目前临床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在教育过程中被分开,缺乏复合型人才。当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人员作为抗击灾难的一分子,如何协助各个部门展开工作,就要求医学生必须学好防控课程,当灾难发生时能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与其他人员配合,有效应对疫情。

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课程包括:如何应对激增的病患,如何进行应急行动及响应,卫生应急沟通与协调,公共卫生的管理。标准化分诊流程,信息采集、沟通、报告的方法,医疗资源的运作及管理,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医疗需求及心理健康需求,识别在灾难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潜在的伤亡人口,部署医疗资源及医疗救援人员,描述标准化保护方法(包括检测、安全及风险评估、疏散及避难知识)[5]。

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应开设灾难医学下的医学人文课程,重视法律及伦理学教育,强调人文素养与医学教育相结合。医学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培养同样重要。医学人文课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医生的人文精神。医生的医德是医生职业的灵魂,在灾难发生时医生尽可能努力诊断和治疗感染患者。医生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生命,保护患者隐私,尽力使患者免于因感染而遭到歧视,为隔离人员提供的必需品必须符合安全标准,避免其成为疾病和疾病传播途径的来源[9]。

(一)医学人文基础课程

医学人文基础课程应在灾难背景下,从患者、医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看待事件,去关怀患者、关爱医生。

灾难中的患者可谓是最不幸的人,他们除了承担自身病痛、还要承担来自社会的偏见等。在求医过程中,要经历生活上的不如意、情感上的焦虑、医治条件的不足。除了患者,患者的亲属、家庭同样经历着痛苦与无奈,因而医学人文课程应使医生关怀患者,使其感同身受。

医学人文基础课程与临床医学相联系、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与文学、医事法、医学社会学、临床沟通技巧、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还可根据社会环境、学科发展、医学进展,不断进行调整、跟新,使其适应医生、患者、社会,从而获得更多医学生的重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课程。

(二)思想政治课程

灾难医学课程面对部分医学生的职业困惑,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模式和机制,在“课程思政”指引下引导医学生正确面对重大灾难,树立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敬畏生命、关爱患者、不畏困难。

医风高尚且医疗技术精湛的医学专业人才,如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抗疫先进医务工作者的生动事迹,能够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生命观,坚定医学生的从医职业理想;
“应收尽收”的免费医疗救治,奇迹般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能够让医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制度的优势,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从而激发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我是党员我先上!”的逆行故事,激励着医学生用行动诠释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些鲜活的事例,构成了生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增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感召力和生动性。

思想政治课程包括:医学精神课程、法律伦理课程、政治形势等。在课程中,医学生得以价值塑造、精神引领,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医务人员自身的疏导课程

在灾难发生时,医生作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门人”,始终处于灾难的第一线,工作条件艰苦、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心理负担大,面临着不可预测的风险,付出了超负荷的情感,导致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何解决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是战胜灾难的关键环节之一。医学生未雨绸缪,通过灾难医学课程,熟悉疏导医生心理的课程。

在应对灾难过程中,社会上部分人有焦虑不安的情绪,医护人员也有这种情绪。灾难医学课程应当注意这一点,并对医护人员进行疏导。一线的工作人员在灾难期间把自己置于人身危险之中,这种工作经历会造成精神健康后遗症。灾难危机有时迫使医护人员做出可能直接违背其伦理和道德原则的艰难决定。这类选择包括如何将不足的资源分配给应得同等待遇的患者,如何将其对患者的责任与对家人和朋友的责任相结合,以及如何为资源有限或不足的所有严重疾病患者提供护理,经历这样的事件可能会促成“道德伤害”。这些经历所产生的心理后遗症,还包括由于无法纠正所犯错误而产生的内疚和羞愧感。因此,在新冠疫情后时代,可以为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课程,协助其渡过面对压力时精神上或情感上的危机。

既往研究显示参与突发疫情对护理人员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10]。梅俊华等调查发现新冠肺炎医护人员存在心理及应激障碍[11]。张瑶等对武汉224名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近1/3的医务人员存在较高的焦虑情绪,参加演习有助于降低其焦虑情绪[12]。当前,应增加医学生对灾难防控的培训,使其在面对灾难时有自信心,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医学生应在灾难医学课程中学会自我心理疏导。了解已知有效的干预技术和全方位的干预措施,方能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13]。

医学教育强调实践性,医学生需要进行足够的实地实习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救援医学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强化灾害事故救援的技能与技巧尤为重要。开发模拟教学软件或模拟灾害现场的志愿服务工作,让学生充分运用平时所学知识,对灾害现场需要救助的人员进行救治,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等。让学生参与灾害救援医学知识宣教技能的训练,一方面锻炼学生自身对灾害救援医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公众掌握更多的灾害救援医学知识。将理论与灾难情景演练进行整合,使理论内容融入综合灾难演练,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救援急迫性,使学员在心理上能够接近真实灾难场景,引发其深入思考。充分考虑各种灾害类型的特殊性,设置预案,可模拟教学,增强参训人员的感性认识,促进所学理论和技能实际应用,例如操作呼吸机、高流量制氧机等。情景模拟主要模拟疫情暴发时,医院应急系统如何工作,需要哪些部门,各部门如何沟通保持系统流畅运作,训练医学生的专业判别能力,专业的检伤标准,在大规模患者齐涌而来的时候,如何做到临危不乱,有序开展施救等操作[14];
另外,还模拟如何转运患者,如何面对医疗暴露等紧急情况,设计课程、专业队伍的培训演练、预案的建立、设备的研发;
灾中包括现场搜救、检伤分类、徒手心肺脑复苏、后送转运等;
灾后包括环境的消杀灭净、尸体处理、疾病防治、心理救援、机构重建等。医学生掌握这些实践的技能,这些技能可能在灾难中派上用场。

由于灾难类型和情况不断变化,医学生也需要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课上的知识与技能,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当然,疫情后时代除了医学生接受灾难医学课程外,全社会应全面提升应对灾难的综合能力。如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包括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海陆空立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医学界应积极建立灾难医学学会以及召开学术会议等,以促进灾难医学发展,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健康保障。灾难医学教育应逐渐向普通百姓普及,进行科普教育,使我国民众有救灾意识、掌握一定的救灾知识。

猜你喜欢灾难公共卫生医学生雷击灾难环球时报(2022-08-08)2022-08-08《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首都公共卫生(2019年5期)2019-02-12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首都公共卫生(2017年1期)2017-11-29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灾难不是“假想敌”发明与创新(2015年33期)2015-02-27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14期)2014-05-16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5期)2014-03-01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