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H-SEST”人文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H-SEST”人文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3-08 08:00:03 推荐访问: 人文 人文历史常识题库 人文地理学

【摘要】本文结合学校育人目标,从人文特色课程设计理念出发,论述以六大板块的特色课程群构建“H-SEST”人文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多学科融合课程探索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践新路径,促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深度融合,打造和实施学校特色育人课程。

【关键词】“H-SEST” 人文特色课程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019-04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明确: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柳州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自治区人文特色普通高中立项建设学校、自治区一星级特色普通高中学校。我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结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六大素养,以及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立足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以人文(Humanity)渗透到社会(Society)、生态(Ecology)、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四个维度的“H-SEST”人文特色课程为载体,针对“H-SEST”人文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培育实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H-SEST”人文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第二批自治区星级特色普通高中的通知》中提出:“人文特色是指学校应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形成优良的德育传统和学校文化,强化人文管理,形成人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育人机制,培养学生以人文素养的养成为目标,各类课程和活动广泛渗透人文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以及审美情趣能够和谐发展。”基于此,我校围绕“人文六中,幸福校园”办学愿景,以培养“法治素养鲜明、感恩意识强烈、乐于动手实践、具有工匠精神的健康学习者”为育人目标,将人文特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与高中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相融合,整合构建“H-SEST”人文特色课程体系,即将人文(Humanity)渗透到社会(Society)、生态(Ecology)、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四个维度(如图1所示)。

(一)“H-SEST”人文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辞海》将“人文”定义为“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与现代意义中的“人文”理念相通、价值耦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提出,人文素养应包含古典(传统)文化知识、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完整性、自我实现、道德修改、文化多样性等11个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古典文化有着相当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
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
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
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的培养目标的发展,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思维、人文素养三个层面,而且这三个层面是递进提升的关系。由此,从广义上理解的人文素養,指的是个体的精神品格以及文化素质。我校秉承“为师生发展奠基,办百姓满意学校”的办学理念,基于对学校文化传承和发展、基于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基于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对人文素养进行校本化界定,即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掌握科学的人文方法,拥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知识通过人文方法内化于心并外显为人文行为,升华为人文精神。由此,我校进一步提炼出学生的责任担当、学会沟通、民族认同、环境意识、科学精神、崇美健康的六大人文素养,形成“H-SEST”人文特色课程。

(二)“H-SEST”人文特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我校的人文素养培育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架构而成的课程,它既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及学科教学的拓展,又体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人文素养培养课程内容来自国家课程,在学科教学中主要渗透人文素养的培育,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程类型上,我校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融合,开设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含限定拓展型课程和自主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大类型课程,其中,“H-SEST”人文特色课程群与基础型课程深度融合,并广泛整合了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如图2所示)。在此基础上,我校以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和实践型四大课程类型,并以法治、生态、科技、民族四大人文特色内涵,系统构建了德法课程群、德技课程群、和衷课程群、和美课程群、博学课程群、博雅课程群等六大课程群组(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我校基于“H-SEST”人文特色课程构建的六大课程群组,结合校情、学情及各类资源,以塑造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核心,由教师自主开发42门人文特色校本课程,构建跨学科、多层次、个性化、全员普惠的人文课程体系,形成了“人文浸润底色,科技引领特色”的办学特色。例如,博雅课程分为艺术竞赛类、艺术创作类、艺术欣赏类、健体修身类等四个大类,这四类课程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实践、民族扎染、广西民歌(山歌、合唱指挥)、民族美术进课堂的初探与实践等。我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内化自身,进而丰富学生的体验认知。在课程设计基础上,我校根据学情及学生需求,对课堂所需的资料进行编写,由校内各个教研组开发了42本人文素养特色课程校本读本,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二、“H-SEST”人文特色课程体系实施的路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培育

教师挖掘国家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立足课堂在学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学科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学科知识的人文内涵与深层价值,通过延伸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理解学科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样渗透式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拓展学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博雅课程群的艺术创作类课程教学中,我校从国家课程高中美术课的扎染课出发,挖掘国家课程的人文内涵与深层价值,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开设了校本民族扎染课程。民族扎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中的重要一环,与人们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扎染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涉及颜色、线条、形态等多个方面,教师在教学扎染技艺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历史背景、风情习俗等,让学生形成民族文化意识,尊重民族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扎染技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手工技能和实践经验,这需要学生进行大量技能练习和操作实践。在学习扎染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掌握技艺、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学会欣赏、评价和创造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法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采取参与体验法、实验法、探究法等新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转变师生角色,营造平等、民主的人文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另外,还要注意创新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强化多元化评价,突出教师的发展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从而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落到实处。

(二)创新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人文特色课程体系包含大量实践性课程,教师常常采用项目式学习、整合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方式推进人文特色课程的实施。其中,实践性学习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实践性学习是指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及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我校在博雅课程群中开设了非遗传统技艺的民族美术工作室——吴勇梅工作室,学生在课余可以进入吴勇梅工作室学习蜡染、植物染、扎染等民族技艺。教师还将蜡染、扎染等技艺融入服饰图案运用与设计等课程中,让学生亲手制作形式多样的扎染、蜡染等作品,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另外,在博雅课程群实施过程中,我校组建了学校民乐团,鼓励学生手持民族乐器奏响“三月三对歌”,让学生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教师还融合校社、校企资源,丰富学校特色课程的实践性学习模式,如以“培养柳州工匠”为目标深挖工业柳州资源,大力开展科技特色育人实践,将科技教育与柳州工业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高中—高校—企业”的社会实践基地育人作用,组织学生走进柳州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柳州螺蛳粉小镇、柳州职业院校等进行职业体验,培养了学生成为热爱科学、乐于动手实践、具有科学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学习者和未来柳州城市的建设者。

实践性学习方式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调“知行合一”。在实践性课程学习中,学生运用知识、学习知识,提升了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培育了人文素养。这样的实践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每名学生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三)设置跨学科融合课程

学科融合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性、整体性、开放式选择、加工和融合的教学活动。我校打破不同学科课程的边界,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问题和特点,开发与拓展了多个跨学科人文特色融合课程。

如在博雅课程群的艺术欣赏类课程教学中,我校教师结合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必修课第三单元第十课《地域的永恒魅力》,设计了人文特色主题美术课《依山傍水的广西侗寨》,并结合地理、历史学科知识,让学生欣赏侗寨吊脚楼的建筑美,理解侗寨建筑独特美感形成的原因。广西侗族地区的吊脚楼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常常是由依靠山勢、临水而建的多层木结构楼房组成。吊脚楼既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场所,也是侗族的文化和历史遗产。首先,教师从历史学科角度,向学生展示吊脚楼的历史资料:吊脚楼最早见于史书的是明代邝露的《赤雅》。关于“侗乡”,《赤雅》中写道:“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焉。男子歌唱饮,夜归缘宿其上,以此自豪。”我们从历史资料可以推测,无论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吊脚楼,还是实际保存下来的吊脚楼,都可能不是最古老原始的吊脚楼。但结合史料不难发现,当时的侗族人民因为身处山区,遭受到天灾人祸的困扰,为了自我保护和居住需要,开始采用木材和石材等自然材料建造楼房。这些楼房大多采用多层结构,且利用山地水系、峭壁等地形,因地制宜形成了依山而建、吊在山崖之上的独特建筑形式。其次,从地理学科角度来看,吊脚楼的成因与广西侗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广西侗族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加之降雨量较大,地势复杂,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频繁发生,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建筑风格。吊脚楼以木、竹、石等天然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结合当地地形和水系特点,能够有效避免水患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最后,从美术学科角度来看,吊脚楼是广西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既是侗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体现,也是广西侗族地区独特的建筑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建筑美学研究价值。教师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把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的特点融入侗寨建筑美学赏析之中,让学生对侗寨建筑有了覆盖时间跨度、自然地理宽度的整体观察视野。这样进行美术、历史、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理解其人文内涵、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使学生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有效地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自治区教育厅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普通高中贯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理念,就是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主要抓手,构建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及运行和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我校以发展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打造了适应本校发展实际的内容合理、形式灵活的“人文素养培育”特色课程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建了平台,促进了学校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施晨扬.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J].辽宁教育,2022(2).

[2]阮琼弘.基于实践性学习的博物馆资源开发:从参观到参与的转变[J].上海教育科研,2019(2).

[3]梁博,张华礼.高中人文素养融合课程实践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21(4).

作者简介:沈晓静(1971— ),广西柳州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课程改革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人文素养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浅析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以文学阅读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北方文学·下旬(2016年7期)2016-11-10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上一篇:打开藏宝箱
下一篇:保卫唇舌上的童年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