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优化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

优化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4-01 17:16:02 推荐访问: 优化 优化作业设计课题申请书(十篇) 优化发展环境

文_吴金希

问题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如何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

基础研究旨在探索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新现象、新规律,解决的是“从0到1”的科学问题,它是一个国家创新活力之源、动力之基,是培育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土壤”。尤其是,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演变和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从基础研究到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节奏越来越快,基础研究不仅仅是探索未知世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基础研究越来越成为一国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打造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加强基础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乃至全社会协同发力,共同构建和持续优化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才能不断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支持和政策导向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及其科技政策在基础研究的开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不确定性,不仅需要科学家的自由探索,也需要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促进有组织的科研。尤其在一些使命导向、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领域,更是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基础研究领域的战略规划,立足全局、着眼未来,明确基础研究的重点领域和重大方向,做好前瞻性布局,制定实施有效促进基础研究发展的系列措施。主要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重大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为依托,引导鼓励基础研究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当前尤其要聚焦“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研究,不断推进战略性、关键性技术、原始基础理论实现突破,提升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难度大、产出不确定、所需投入高等特点,离不开政府持续的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目前,我国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只有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5%甚至以上的比例。因此,中央、地方政府财政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持续增加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基础研究机构的投入力度,同时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和投入,鼓励社会各界设立基础研究捐助基金,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基础研究的投入渠道和资金来源。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学者的待遇偏低,而且越是纯粹的基础研究,其成果离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越远。因此,应尽快提升基础研究工作者的物质待遇水平,确保基础研究对人才流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进一步稳定基础研究队伍。

最后,优化基础研究制度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格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行为,营造尊重保护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制环境。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设备和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制度,加强国内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形成健康的国内学术共同体。尤其是要下决心支持创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发表平台和一流学术交流平台,培育影响世界的顶级学术期刊,组织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年会,增强我国基础研究的全球影响力。提升基础研究开放合作水平,增进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主动融入全球科学研究和创新网络。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基础研究领域尤其如此。基础研究的竞争从来不是靠“人海战术”,更不是靠发表论文的数量取胜,而是依靠高精尖人才。爱因斯坦“一支粉笔”、几个公式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杨振宁、丘成桐、施一公等学者也极大带动了我国基础科学的快速进步。未来,基础研究领域人才质量以及背后的培养体系决定了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国际地位和可持续性。因此,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和造就素质优良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一方面,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曾几何时,我们基础教育偏离了正确航向,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期是孩子萌发科学兴趣、形成人生志趣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要以培养青年人的好奇心、批判思维能力、创造创新能力为导向,系统转变基础教育理念,推动教育体系改革,鼓励青年人勇敢探索和尝试新鲜事物,以及学科学、爱科学的理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青年人提高独立思考能力。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要切实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突出对学生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他们献身科学事业。当前,双一流高校要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面,力争在人才培养方面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另一方面,吸引全球高精尖人才。基础研究需要汇聚天下英才,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面向全球广泛吸收高层次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为海外优秀人才提供优厚待遇,切实解决他们在华工作的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创造和提供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基础条件,为海外优秀人才在我国长期稳定开展基础研究提供必要支持。改革外国来华留学生政策,提高留学生招生标准,确保招录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吸引基础研究领域国外优秀学子来华学习和开展研究,鼓励高水平留学生学成以后在中国创新创业。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研究学术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对于基础研究,评价的重心应该聚焦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而不是成果的数量。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要加快学术评价制度改革,构建高质量、科学的综合学术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项目、唯奖项”的评价方式,实施有利于基础研究工作者潜心钻研和高质量学术创新的评价制度,持续减轻基础研究科研人员负担,让基础研究工作者甘于坐“冷板凳”、愿意打“持久战”、勇于闯“无人区”。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的SCI导向,以及受美国学术导向影响,国内学术共同体甚至一度形成对美国的较大依赖,缺乏学术自主和自信。未来,一定要建设好国内学术共同体,形成良好的学术自主、讨论问题、学术评价、凝练共识、优胜劣汰的机制和文化,引领基础研究领域新风气。

其次,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科研活动大体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纯粹”的基础研究通常不考虑所做研究的社会效益,也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是对未知领域的自由探索,聚焦在源头上推进对理论、规律的深化认识和发现,又称“纯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即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目的、以应用转化为导向的研究,具有特定的、具体的应用目的。在纯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还有大量的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它们既属于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应用导向性,又称“使命导向”的基础研究,或称为“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现实中,各种研究是相互交织的。因此,基础研究也要有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观点,任何将二者割裂开来的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70页)因此,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把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互进共促关系,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协同共进,形成以应用拉动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的发展机制,提升基础研究的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尤其要围绕“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深入开展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最后,发挥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在若干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重点技术攻关进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当前,虽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七成,但是我国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过少、占比过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都是在实用技术的应用开发方面,缺乏长远眼光。除了华为等个别企业之外,中国大部分企业所申请的专利都不是行业的核心、基础性专利。例如,由于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制药行业很少有创新型新药出现。

另外,根据国际经验,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可以提升企业引进消化外来技术的能力,高质量的基础研究能促进外来技术学习和消化吸收,基础研究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容易吸收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因此,要鼓励中国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引导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开展部署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某种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要发挥好市场在基础研究方向、路线和要素配置方面的导向作用,通过市场来不断优化基础研究的资源配置。推动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开放合作的有效机制,让它们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紧密合作,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基础研究—技术突破—成果应用—产业发展”全链条形成精准对接,打通基础研究向技术创新产业化转变的绿色通道,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实现向社会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人类的科技创新活动总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的文化氛围之中,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创新文化是一个社会保持创新活力的动力之魂。因此,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培育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

首先,弘扬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追求真理、探索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马克思曾讲:“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纵观历史,在人类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理论创新的长期实践中,科技界和理论界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激励。基础研究工作者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95页),肩负起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进步的历史重任。

其次,弘扬敢闯敢干、勇于担当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和企业家是推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企业立足时代浪潮与国家需要,积极投入基础研究,探索攻克所在行业的关键技术,甚至“从0到1”开创一个新的产业,在世界上起到引领作用。同时,鼓励企业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和发展战略任务,为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原始创新突破贡献力量。

最后,在全社会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风尚。当今时代,是一个“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页)的时代,只有让创新文化深入人心,融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血液之中,才能大大增强国家的整体创新活力,确保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持续深入发展。促进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让创新文化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自觉形成鼓励探索、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和宽容失败、尊重创新的心理基础。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国家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获得持久的精神力量。

总之,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推动“官产学研用”在基础研究领域协同发力,促进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相互融合,共同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理性突破,为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导向基础研究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22年8期)2022-11-21“不等式”基础巩固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2年6期)2022-06-05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3期)2022-05-23“整式”基础巩固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1年10期)2021-11-22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辽金历史与考古(2021年0期)2021-07-29“偏向”不是好导向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9年4期)2019-05-21“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17年2期)2017-04-16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