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心得体会 >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03 09:00:08 推荐访问: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13篇) 心得体会(4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原课程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6篇

第一篇: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学习马原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首先我脑海中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究竟有什么深刻内涵能让它经历了这么多依旧指导着很多事情乃至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有什么意义?很幸运的是,经过一学期老师对于这门课的细致讲解,这些问题我都逐渐有了答案。

之前的我以为哲学是很枯燥无味的,只是意识上的东西,并不能指导存在的发展。系统地学习过之后才懂得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我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发展的科学真理。简言之,这个理论依客观事实为根据,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其基本框架是站得住的,是推不倒的。这种科学性还具体反映在马克思主义自身固有特点上。其一,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起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凸起地表示为它在实践的基本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天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厉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在实践基本上的内在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可靠基本,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活泼体现,只要把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性。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学习这门课程也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 ,为我们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 ,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 ,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 ,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且也是处在一个思想可塑的阶段,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给学生一次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喜欢这种辩证法的思考方式,觉得它有一种独特科学的美感,之前在分析问题时可能会存在片面的问题,之后会学着辩证地去看待,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现在虽然结束了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

第二篇: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习心得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许多,领会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四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现先将我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内容。

1.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2)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3)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问题的依据。(4)它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1) 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2)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承认事物的量变。(3)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4)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7.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8.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
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
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
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9.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0.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意思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
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
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11.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二者不可分割,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理解,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现在虽然结束了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因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确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让从昏昏噩噩的大学生活中重新振作起来,从今以后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及国际现状,而且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上提供更好的方针和思想。

第三篇: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马原的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许多,领会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四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现先将我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内容。

1.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2)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3)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问题的依据。(4)它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1)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承认事物的量变。

(3)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7.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8.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
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
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
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9.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0.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意思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
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
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11.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二者不可分割,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理解,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现在虽然结束了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因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确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让从昏昏噩噩的大学生活中重新振作起来,从今以后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及国际现状,而且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上提供更好的方针和思想。

第四篇: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书院班级:
树仁书院

专 业:
计算机系

学 号:

姓 名:彭令陶

指导老师:
杨胜

在一学期的马克思原理哲学的学习之后,经过一些书籍查询及思考,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新趋势有一些见解及心得

 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深刻剖析过的资本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有所不同,也与20世纪初列宁曾精辟论述过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而我们作为当代生又该如何通过马原课程认识理解,接受这一变化呢?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也做了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企业股权分散化。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在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方面,当代资产阶级一是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家族资本家继续存在的情况下,经理资本家人数增加、作用上升;
二是家族资本家对企业控制方式的变化,逐渐由直接控制过渡到间接控制,跨国资本家阶级开始形成;
同时当代无产阶级也出现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人绝对数量增加迅速,素质提高;
第三产业工人已占主体地位;
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工人阶级构成日趋复杂化、多层次化;
工资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
劳动时间缩短;
不少人成为股票的拥有者;
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途径获得帮助。出现中间阶级,他们在收入水平、消费模式、社会态度和意识形态方面,都不同于工人阶级。这些导致阶级关系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实施有利于限制贫富差距扩大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在上层建筑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
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
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
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上述新现象、新变化,同时也针对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出现的低潮,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一方面要正视这一现实,另一方面又要用发展和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形势;
坚信“两个必然”理论所具有的真理性,更要顺乎历史潮流和时代的变迁,克服教条主义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变革传统的、过时的社会主义战略,提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思路与新战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尽快走出低谷,再创辉煌。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思路与新战略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应充分估计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又要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资本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近500年的历史,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发展已有360年的历史。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既经历了重重危机,又不乏成功的经验。它比社会主义的历史要长得多。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新科技革命,为它注入了活力;
由于自我调整,缓和了社会矛盾;
由于资本扩张,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确实已今非昔比。因此,那种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理解为“很快灭亡”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盲目乐观的。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仍有余地,由于资产阶级统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资产阶级统治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的灭亡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阶级矛盾、阶级对立、贫富差距不仅不会克服,有时还会激化;
它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始终不会改变;
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会增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总而言之,资本主义不管如何改头换面,它终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它终究要走向自己的终点,并为更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一点,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应当充分认识与估计当代社会主义所遇到的曲折与困难,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由于受苏东剧变的影响,多数原社会主义国家改向换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运动也受到巨大冲击,有的改名易帜,有的不复存在。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确实处于历史的低潮。另外,以中国为代表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无论在生产力发展方面,还是在经济实力方面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都不占优势。目前在资本主义在全球占绝对优势、并且大有“高歌猛进”的形势下,如果把世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理解为“很快胜利”是不切实际的。当然“社会主义失败”论也是没有根据的。社会主义毕竟是人类崇高的理想与追求,是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历史潮流、一种历史趋势在它行进过程中,挫折、困难、甚至暂时的失利,都是不足为怪的,而它的历史大方向和总趋势最终是不会改变的。

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对此必须充满信心,并能在低潮中做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应负起历史责任,起到更加积极的表率作用。总结与分析苏东剧变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的原因,除了资本主义的分化、瓦解、甚至颠覆、渗透这一外部原因外,自身的原因还是主要的。长期以来,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始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闭关自守、中央集权、单一的计划经济、民主法制不健全,所有这些导致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声誉,破坏了共产党的形象,使广大人民对共产党与社会主义逐步丧失信心。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尽快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示范作用与吸引力,这是适应资本主义新变化,实现“两个必然”的长远目标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国的情况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中国也曾深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论在经济体制方面还是在政治体制方面都很滞后。近2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家空前强大,人民空前富足,社会空前安定。世界人民从中国的发展中重新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
   
     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又要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和“两个必然”的理论。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发展,使社会主义在当前的“两制”竞争中处于不利的态势。然而,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而不是教条地、墨守陈规地看问题。

    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信作为人类最高理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大丰富、人的潜能得到最好发挥的社会主义,无论在任何方面都超过当代资本主义。如果说,社会主义遇到挫折与失败,那绝不是社会主义崇高理想与信念的失败,而是某一种曲解社会主义的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将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资本主义的合理成分,而充实、丰富自己,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而阔步向前。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新变化,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担心害怕,它毕竟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列宁曾经说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的形式,为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前提条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准备了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准备了机构与手段,为资本主义最终消亡和社会主义的建立准备了条件。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了,而是更近了。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技术、管理、甚至在民主法制等方面,应该把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用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看成为是全人类共有的经验、财富加以借鉴和利用,以便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在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尽快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表率作用。

    可以坚信,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最终将殊途同归,由一种制度,即美好的、公正的、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一统天下。

第五篇: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习心得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许多,领会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四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现先将我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内容。

1.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2)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3)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问题的依据。(4)它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1) 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2)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承认事物的量变。(3)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4)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7.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8.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
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
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
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9.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0.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意思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
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
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11.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二者不可分割,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理解,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现在虽然结束了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因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确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让从昏昏噩噩的大学生活中重新振作起来,从今以后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及国际现状,而且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上提供更好的方针和思想。

第六篇: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学习马原的心得体会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及相关专题的学习,使自己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学习原著是一段艰苦的历程,也是一段启迪心智的过程,通过导读与研读,思考与交流,自己感觉始终处于一种迷惑与理解的轮回之中,而回首初读原著时的情景,不禁又发觉自己的认识之路已走过了一大段旅程。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历史、社会及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查找,我了解到,马克思一生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马克思在17岁时就确立了这一信念。在他17岁写的那篇名叫《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中,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
那时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以他毕生的作为做到了这些,成为我们的榜样。
马克思是怎样为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的?马克思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最引起人们关注的著作就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1848年出版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以警句式的美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探讨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党宣言》问世近160年来,已用200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过,被公认为是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通过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理论基础,更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与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初150多年来之所以至今还保持着无尽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千年风云人物的评选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评为过去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西方媒体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当代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拓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广泛深入地研究当时欧洲的社会矛盾和工人运动的特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列宁立足于俄国实际,科学把握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点,总结和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创立了列宁主义;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握革命与战争时代的特点,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科学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集全党智慧,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不断有新的发展,是一个开


放、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其精髓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统一的理论体系。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变迁,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正在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全面掌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新的胜利。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
江西师范大学15级信
息与计算科学
喻国蓉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