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心得体会 > 2022年建立统一战线心得体会

2022年建立统一战线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建立统一战线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建立统一战线心得体会

建立统一战线的心得体会4篇

建立统一战线的心得体会篇1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轨迹

内容提要:毛泽东统战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贡献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
科学地分析国内各阶级,提出建立两个联盟,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思想;
坚持统一战线独立自主,掌握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邓小平以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其历史性贡献是:揭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关系的根本变化,确定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基础;
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明确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毛泽东统战理论为邓小平统战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后者既是对前者的直接继承,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 毛泽东   邓小平  统战理论继承发展

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统战理论的奠基人,他的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都给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以有益、科学的启发,而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最富有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从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吸取丰富的营养,又对其做出了新的发展。研究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的轨迹,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核心的一部分。毛泽东从有利于无产阶级事业发展的要求出发,阐述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团结和联合其它阶级与政治派别的思想。它是中国革命成功的理论。其主要贡献归纳如下:

 第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毛泽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基本指导思想。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毛泽东把《宣言》的这个基本思想概括为;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并且多次指出这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也是无产阶级自身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消灭阶级和产生阶级的根源,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任务。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获得最后的解放。

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各阶级,提出建立两个联盟,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思想。

大革命时期,为解决“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1926年3月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同盟军问题。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分子,是我们的敌人。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毛泽东还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矛盾态度,预见到他们在革命高潮时期要分化,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1927年初,毛泽东又发表了《湖南农民之运动考察报告》。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并强调了工农联盟的极端重要性。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书中,对这些问题又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尤其提出了关于团结和改造资产阶级的思想。这是毛泽东在统一战线理论上的独创性贡献,是对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的重大发展。

因此,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力量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这就决定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及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它非劳动人民的联盟,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其中,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第三,坚持统一战线独立自主,掌握无产阶级领导权。

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完成。并且只有充分发扬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坚持性和彻底性,才能克服资产阶级的那种先天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而使革命不至于流产。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否认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独立性,放弃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发展成为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造成大革命的惨重失败。毛泽东同志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者自动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错误,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使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又回到了党的手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领导,对于当时的形势做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他们对除农民和城市下层小资产阶级以外的统一战线的团结对象,采取了“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左”倾关门主义方针,使我们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党中央瓦窑堡会议严肃揭露和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严重错误,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从而使党独立自主地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实行坚强而正确的领导,是中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特点。

邓小平是继毛泽东后中国统战领域内无与伦比的理论家。他本着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科学态度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第一,揭示我国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确定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基础。

1975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会议开幕词中,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阶级的深刻演变,指出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大大加强,工农联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
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原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当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各兄弟民族早已结成了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同宗教信仰的爱国人士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心向祖国,他们在实现祖国统一,支援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一分析准确地反映了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总体面貌和本质特征。

与此相关,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广泛联盟。”邓小平在这篇开幕词中首次使用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两个后来产生普遍影响的新名称。1979年lO月,他又进一步把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界定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1980年8月,邓小平进一步确认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新时期统一战线赖以巩固和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二,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

统一战线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1979年,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统一战线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广大骨肉同胞在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所面临的一项光荣的神圣任务。”统一战线的第三个任务是“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加强同国际朋友的友好往来,为发展国际反侵略扩张的统一战线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三,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明确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

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要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联合,专心致志,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新时期统一战线,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这一重要理论概括,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具有了空前的广泛性.形成了以祖国大陆为主体,包括大陆范围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阵容。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论述。内容丰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统战理论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的统战理论,与邓小平新时期的爱国统战理论,二者在理论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为邓小平统战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者既是前者的直接继承,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制定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统战理论的共同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从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做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他指出:“我们的原则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的一切许可和必要的灵活性。”毛泽东这种策略思想的运用,表现在各个革命时期的策略方针上。例如,对待富农问题,在原则坚定性的同时,就曾依据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政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和党中央改变了过去“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改为“限制富农”的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又将“限制富农”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及鼓励和保护富农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经营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后也都相应地在政策上进行了改变。总之,每次关于富农政策的变化,都是基于当时政治形势和阶级力量的估量,都体现着毛泽东策略思想的灵活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的统一战线理论,同样坚持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原则。邓小平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希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表现出真诚的灵活态度,赢得了国内外广大朋友的拥戴。但是,统一战线是有政治基础的,这个政治基础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在大陆范围内的统一战线)、就是爱国主义(在港澳台及海外范围的统一战线)。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伟大旗帜,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从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邓小平与毛泽东既有连续性、继承性,又有创新性和突破性。以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为例。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来的。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合作是长期的,这种合作对于我们党的事业,是有益而无害的。”1957年,邓小平又说:“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要发挥他们的参政和监督作用。他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提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他提出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进党的十三大报告,并批示要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邓小平又于1982年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们的合作。” 从此,“十六字”方针不仅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而且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邓小平的方针比毛泽东更全面、更丰富、更具体。再如,知识分子问题。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早在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已经认识到知识分子是革命的重要推动力。1939年,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已经逐步系统化并达到成熟。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正确地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原则。邓小平也是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领导典范。1977年5月,他强调:“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978年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邓小平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重新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党依靠力量的论断。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发展,针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邓小平以其特有的魄力和勇气突破僵化观念,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思想和理论。比如,历史为当代中国留下了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统一及香港、澳门主权的回归的特殊问题,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为推动台、港、澳问题的和平解决找到了一条现实的、唯一可行的途径,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随着这一构想的逐步实施,香港、澳门已经回归、海峡两岸从长期紧张对峙、相互隔绝已走向缓和、来往和交流,爱国统一战线已发展壮大为包括十二亿大陆同胞和广泛团结几千万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两大范围的联盟。统一战线工作亦因此形成立足大陆、面向台湾、面向港澳、面向海内外的崭新格局。这种创造性思想和理论无疑为毛泽东思想增加了全新内容,大大发展了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

建立统一战线的心得体会篇2

、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矛盾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身受沉重压迫,并与无产阶级有着密切联系,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盟友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第三,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3、实行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第一,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第三,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人民军队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根本的建军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军队政治工作: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三大原则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2、人民战争的理论和战略战术原则

人民战争理论的基本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采取独特的战略战术

主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

战略战术原则:核心思想是实行“积极防御”。在作战原则上坚持战略防御中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作战中战斗的外线作战。在作战形式上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在战争策略上,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并适时进行战略转变

党的建设

1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政党。没有一个革命政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毛泽东选集》,2版,第四卷,1357页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党的建设”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党的建设称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产生和建设的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十月革命之后,是以工人运动为基础、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起来的革命政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建设与共产国际的指导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与发展,党的成功与挫折,都是与共产国际的指导分不开。

第三,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党内小资产阶

级和农民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长时期存在的本质矛盾

第四,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不但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民族资产阶级不仅不是革命的主要对象,在一定 时期内,民族资产阶级还会参加到革命中来,因此,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关系,是党的建设面临的又一课题。

第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对外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内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从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正确地处理与武装斗争的关系,是党的建设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第六,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领导革命,在革命中遇到许多复杂的难题,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和外国革命的经验里很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现成答案,这就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建党理论。

3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思想建设----首位

党的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

党的作风建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建立统一战线的心得体会篇3

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谈一谈你对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终结性考试试卷三论述题: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党多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始终与我们党的发展相伴随。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认识。( 100 分)答:

1.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 、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2.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在。

3.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新时期统一战线成员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统一战线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不管是台湾同胞、港澳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只要是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统一祖国,振兴中华;
只要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只要是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都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 我们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努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使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达到新的团结和联合。

”4. 坚持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方针: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新世纪新阶段,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爱国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加强同民主党派协商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进一步经常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加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共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建立统一战线的心得体会篇4

1.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是由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35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式确定,促成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①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②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党的领导权;
③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人民共和国”口号替代“工农共和国”。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特点:一是成分极其广泛复杂;
二是国共两党经历十年对峙后的两个政权、两支军队基础上的合作;
三是合作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采用遇事临时协商的办法;
四是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基本的政治条件。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