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感想【完整版】

2022年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感想【完整版】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7-02 16:12:34 推荐访问: 一书 复兴 复兴中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感想【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感想【完整版】

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感想5篇

第1篇: 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感想

  初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这本书,说实话内心是排斥的,因为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感觉是比较难懂的。直到后来通过每天读书打卡录音才让自己烦躁的内心慢慢地安静了下来,并对这本书有了一些简单的理解。

  深刻反省不好的念头,是心灵品质建设的关键。若是只有关照,而不进行深刻反省,就难以挖出病根,改日便又复发。这样的关照就会越来越没有力量,最终关照能力也会退化,直至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唯有通过深刻反省,才能在心灵深处建设高度敏锐的“雷达”系统,显著提升净化心灵的能力。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坦言:“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与过乎?”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心中积累了无量的起心动念,其中一定有许多较大的过恶。首次深刻反省就是要挖出这些毒瘤。一般的经验是,给自己准备一个独立的空间,在不被打扰的三个小时之内,完全坦诚地面对自己,并向天地坦白。然后,面对圣贤或者祖先,忏悔自己以往的种种过恶,并且发誓永不再犯。经过这样的真诚反省,清除心中的污物,会感觉浑身轻松,心中会升起庄严感。

  反省不好的念头是净化心灵的关键。深刻反省过往的恶念、恶语、恶行,在心灵深处建设高度敏锐的“雷达”系统。就是以上这些话深深刺痛了我,让我想到了命苦的妈妈。妈妈这一生的确吃过不少苦,但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生下我么姊妹五个后,一直在村里忍受着街坊邻居的冷嘲热讽,因为没有生个男孩。我记得在农村,如果谁家里没有男孩,别人就会在背后骂你家“绝户头”这样难听的字眼。就这我妈也没有放弃过对我们姐妹几个的培养,特别是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她也一直坚信:她的小女儿定会成为她心中的“穆桂英”为家里争光。我虽然没有成为“穆桂英”,但也确实没有辜负她老人家的期望,幸运地考上了荥阳示范,最终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为了让妈妈享受天伦之乐,我们姐妹几个商量之后,把外婆、爸妈都接到了城里并安顿在我家里,因为我是妈妈最牵挂最割舍不掉的人,她谁的家里都不想去,只想守着我,因此就在我家住下了。

  但我这个人天生就爱跑来跑去,不是个守家的人,因此在妈妈来到我们家的那些日子,我几乎没有怎么陪伴过她,总是窜出去玩儿到大半夜才回家,回去时妈妈还在等我,有时候她也会生气地说我几句,我不仅没有觉得内疚,还和她大吵,还说她限制了我的自由。现在回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真的是非常后悔。如果能回到从前,如果她没走,我一定好好陪她老人家说说话,不让她觉得孤独。但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时光也不能倒流,一切都回不去了!我发誓从现在开始,好好爱家人,好好陪伴家人,不能让过去的一切再重来一次。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陪伴家人!

  我是一个急躁易冲动的人,书中多次提到“戒骄戒躁”、在面对事事物物的时候要学会用平常心面对。对于自己的种种毛病,唯有做到经常反省,才能彻底将污垢清除出去。

第2篇: 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感想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会)召开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理论研讨会,现将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刊发,以求推动文化自信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文化自信中汲取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关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关系,首先要确认的事实是,由于民族复兴这一历史诉求在近代的出现,中国的文化自信经历了内部的蜕变,原有的结构被打破,原先非主流的因素得以突出,形成带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深厚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可以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形成了我国的“独特优势”。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提醒人们,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这就是说,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自信并非简单地立足于固有传统,而是在变革的基础上的自信。

  直到18世纪,中华文化的确因其古老、完备而为世界羡慕,一度还出现了“中学西渐”的局面。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中华古老文化的过时性暴露出来。伴随着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反思和怀疑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如严复所言,“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恃。”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重新肯定儒家传统思想之积极意义时,也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

  “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畏惧变革,并不代表全部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人也并非完全不能认识到文化创新之重要。《周易》中早就有“与时偕行”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提出过圣人“不法其故”、“不循其礼”,“三代不同礼”的思想,这才有了后来的“旧邦新命”的命题,即发生蜕变以后的中国文化自信。

  经历170多年的历史探寻,今天的中国已经能够证明近代以来文化变革运动的选择是符合历史之必然要求的,不能无视这个基本的文化史进程来谈文化自信。

  20世纪至今,与民族复兴同步,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处在变革之中,也就有了现代化的,即邓小平所说的“跟上时代”的伟大成果。应该说,今天提出“文化自信”,其意不在于纠缠文化史本身,而在于正确引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最后完成。

  一个重要的文化事实是,在承认并主张文化变革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存在着违背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只讲变而不讲不变,主张完全放弃中国文化,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用西方的观念及制度来改造中国。

  这类主张已经被20世纪的历史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成功,在文化模式上就是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又对“全盘西化”予以拒绝:一方面,革命拒绝了西方资产阶级把中国变成殖民主义附庸的愿望;
另一方面,革命还成功拒绝了教条主义“西化”愿望,坚持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美籍学者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 中就从这个角度确认:“二战期间,中共提出了一个公式:改造西方文化以适应中国的形式,即以‘民族的形式’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进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中国的模式,保留其精髓。”

  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但历史上发生过的问题还会发生,改革开放以来西化思维定势的泛滥就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就在于对“全盘西化”思维模式的警惕。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时,针对把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西方东西的现象,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里虽然说的只是课本中的古诗词问题,但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一重要判断,表明他敏锐地感觉到,在当下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现实地存在着一种文化危险———“唯洋是从”即唯西方文化是瞻,以“去中国化”为荣的危险。

  去掉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标识,后果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西方资产阶级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西化之推行,民族文化之被摧毁,是民族的悲剧,因为那是被西方资产阶级强加于上的,结果是使自己这个民族更加适合于接受西方的奴役和剥削。习近平总书记曾尖锐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为了从思想上彻底破除西化思维的统治,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上指出,“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
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坚持与运用,其意义即如毛泽东当年对五四运动的辩证分析:反对把传统文化中的一切都无条件地去掉,必须和应该保留传统文化中的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甚至如国家治理体系与机制的中国元素,唯保持变与不变的平衡,国家与民族才能健康前行。

  在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每一重要关头,依靠不断自省而演化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精神,中国人才把握住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日益接近。

学号 04

16机械电子工程 钟登科

第3篇: 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感想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2017企业家致良知(北京)论坛举办

11月28日至30日,4000余位企业家、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聚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参加2017企业家致良知(北京)论坛,共襄中华文化与智慧的商业盛会。

本次论坛由致良知四合院主办,致良知四合院注册机构为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是以企业家为主体,以王阳明心学为核心的公益性学习型组织。开幕式上,致良知四合院创始人白立新以《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为主题,结合历史与未来,融汇东方与西方,向与会者介绍了阳明心学以及中华文化的本质,文化自信对于企业家、教育工作者的意义,伟大企业的基因是什么,以及企业家如何与祖国同频共振等问题。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持续三天的论坛,共分为“青春与良知”,“商业与哲学”,“良知之夜——文化,改变的力量”,“圣贤,可学可至”,“做伟大祖国的志愿者”五个版块。来自商界、教育界等社会各界的47名演讲嘉宾,以自身故事和学习感悟出发, 全面展示了五年来致良知四合院的学习实践成果。

2017企业家致良知论坛新闻中心负责人张强介绍,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要呈现出来的是优秀中华文化的力量,所以这次特意选择在APEC会议,一带一路会议的会场,选择在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这样一个庄严神圣的地方召开这次会议。这次论坛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过去五年在商业、教育、扶贫等方面的实践,回顾过去五年我们学习以阳明心学为切入点的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商业、教育、扶贫方面的成果,向社会展示这些成果。(20171130)

(记者:雷宇光 高宇晴)

第4篇: 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感想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作者:徐丹丹[1];

作者机构:[1]中共海阳市委党校,山东海阳265100;

来源:新一代:理论版

ISSN:1003-2851

年:2018

卷:000

期:012

页码:P.242-242

页数:1

中图分类:G1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文化自信;民族复兴;文化传承

摘要:文化是民族、国家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文化自信、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民族的复兴。民族复兴不仅意味着民族的复兴,而且也是文明的复兴,复兴将会被抒写到历史中,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

第5篇: 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感想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作 者:郭建宁[1,2]

作者机构:[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出 版 物:前线

年 卷 期:2017年 第3期

摘 要: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是民族复兴的集中体现。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思想文化激荡中确立文化自信,在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种资源中树立文化自信,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坚持文化自信,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阐释文化自信。要强基固本铸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坚持传承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感召力。

页 码:49-54页

主 题 词: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 传承创新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