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6-25 17:36:04 推荐访问: 受热 大气 大气主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5篇

第1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朔城区一中高二年级地理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

一、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二、基础知识梳理

Ⅰ、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是 。太阳短波辐射在穿过大气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 ,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 和 。

2、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 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使大气增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 、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因此,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向下的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⑴纬度因素: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 不同;

⑵ 因素:地面状况不同,吸收和 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⑶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对太阳辐射 程度不同。

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扩散):雾的形成与大气稳定性有关,而逆温现象是常见的原因之一,逆温主要有:

⑴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较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晴天晚上和黎明。

⑵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⑶地形逆温:主要出现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抬升,从而出现温度倒置现象,产生逆温。

逆温现象的存在,阻碍了大气垂直运动,妨碍大量烟尘、有害气体、水汽

凝结物的扩散,使之聚集在对流层下层,产生大气污染,甚至造成严重污染事

件;
并且逆温现象容易导致雾的形成,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等方面。

三、典例剖析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下题。

1、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2、当地该日( B )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解析】:1题,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下高上低的大气结构有利于对流的发生,若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则出现了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的对流,大气较稳定。图中信息显示,该地5时、20时近地面出现逆温现象,大气较稳定。12时、15时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逆温消失。所以A项正确大气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逆温从下而上逐渐消失也说明这一问题。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各气温曲线之间的气温差判读,下部明显大于上部。第二题,由日出时间5时推断失日落时间为19时,并且知道这一天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正午地物的影子不会是年内最长,因为太阳高度越大地物的影子越短。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正午太阳不可能位于北方。北半球的下半年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中纬度地区一定比海口的白昼长,因为海口的地理纬度大约是北纬20°,位于低纬度。

【答案】A B

四、实战演练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纬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3、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下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4—5题。

4、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

A、增大 B、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湿空气和干空气的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空气的垂直递减率要小一些,因为湿空气上升时水汽会产生凝结,而水分凝结是释放热量的过程,抵消了部分因上升所引起的降温。若d点气温为26°,a点气温为30°C,d、c两点高度相同,b点的温度为10°C,c点温度为30°C。读图回答6—7题。

6、根据材料的叙述可以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ab坡为迎风坡 B、bc坡为迎风坡

C、两个坡均有可能为迎风坡 D、无法判断

7、背风坡与a点相同高度的点气温为多少( )

A、35°C B、30°C C、25°C D、34°C

第2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考点热度 ★★★☆☆

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 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
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
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考向一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
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左图),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右图),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1.A 2.C

考向二 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答案】C

考向三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

(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
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类型

成 因

特 点

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

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

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4.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

成雾

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

污染

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沙尘暴

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

航空

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013·浙江高考)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2015年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2015年四川卷)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5—6题。

5.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6.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7.(2018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下图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下图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8.(2015广东文综,2,4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9、(2012·重庆高考)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 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 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 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 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2010·江苏高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项选择)

10、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直通高考

【答案】1.B 2.C 3.D

【解析】1.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所以选②。

2.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3.由图表可知,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
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且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4.D

【答案】5.D 6.D

【解析】5.读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根据图例可知,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

第3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公 开 课 教 案

新郑三中 李晓敏

课 题: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课 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动画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上周的天气情况引出 “风、雨、”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但这些都离不开地球大气的运动。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推进)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多媒体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内容:

(1)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

(2)大气的增温原理是什么?

(3)空中离太阳更近,气温为什么比地面大气低?

(4)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有什么区别?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激励性评价)

2、师生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

3、活动探究:小明家的农田3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需3个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过渡: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面高低纬度的冷热不均,那么地面的冷热不均会产生什么样的地理现象?

二、热力环流

1、多媒体展示地面冷热不均所产生的现象。

2、引导学生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总结热力环流的原因。

3、活动探究:海陆风和城市风的形成。

(课堂练习)

1.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①②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 )

 

A.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C.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辐射 D.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2.下图中几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C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实例》

【学习目标】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重难点】

1、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预习案】

自主学习

预习说明:
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示意图(请注明箭头的名称及大气的热力作用)

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其中以 和 吸收的为多。

对流层大气厚度越厚,其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越 。

【课堂探究案】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闯关东》,讲述的是清末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闯关东(关东一般指当时我国的东北三省)的故事;
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1、分析视频中霜冻为什么多出现于晴朗的夜晚?

2、解释视频中秋冬季节,北方农民用人造烟雾防霜冻的原理。

【思维拓展】

为何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却很低?

限时训练(6分钟)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3. 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 C,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空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

4. 露水是指空气中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第5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各种地理现象。

2.比较不同情况下温差(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大小,并能说出温差的影响因素。

3.学会分析逆温现象及逆温的影响。

【课前预习区】

【基础诊断】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召开。回答1~2题。

1.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3~5题。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4.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① B.② C.③ D.④

5.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太阳辐射中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它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产品质量。读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多年月平均值变化曲线图,回答6~7题。

6.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  )

A.Q值夏秋季节大,冬春季节小

B.PAR值冬春季节大,夏秋季节小

C.Q值比PAR值季节变化更大

D.Q值与PAR值在同一个月达到最大值

7.造成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6月和8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度

C.天气状况 D.地面反射率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阅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表:

层次

主要特点

原因

高层大气

存在若干 层,能反射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臭氧吸收

大气以 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每上升100米降低约 ℃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

运动显着

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

天气现象 ,最活跃,与人类关系 的一层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 ,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产生 ,能量主要集中

在 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属于长波辐射。因此,它会被大气中的 吸收,大气增温。

(3)大气返大地:

大气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地面,这部分称作 。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________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_________部分,波长为________ _微米,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________,因此,太阳辐射是 辐射。

(2)削弱作用

形式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然现象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较大尘埃

可见光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选择性

空气分子、细小尘埃

晴朗的天空呈 色

无选择性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各种波长

天空呈灰白色

吸收作用

选择性

臭氧

水汽和二氧化碳

4.意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 能使地面散热的速度放慢。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 条件。

【预习检测】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2.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读“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完成3~5题。

3.图中曲线(  )

A.①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B.②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

C.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

D.④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4.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

A.云量厚度 B.地势高低

C.太阳高度 D.植被状况

5.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的原因是(  )

A.云量增加 B.气候变暖

C.环境污染 D.人口增加

下图表示“27°N某地 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 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 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6~7题。

6.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

A.增大 B.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右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图。据此回答8~9题。

8.①②两地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可能是( )

A.2900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