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6-18 20:06:04 推荐访问: 监测 监测实施方案(3篇) 监测实施方案是指什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4篇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篇1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通过建立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秸秆还田等轻简、高效、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在资金使用上采取物化补助和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主体上注重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技术模式和实施方式上强调发挥地方自主性,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关于5年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的有关要求,全面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服务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鼓励农户改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升级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功能。提升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黑土地合理持续利用。

建设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开发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平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黑土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黑土地农业生产提供灾变预警、远程诊断、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二、目标任务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开展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工作,面积76万亩以上。实施区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用量增长趋势逐年递减,力争2020年零增长;
绿肥鲜草力争达到1500公斤/亩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
秸秆还田率力争达到95%以上,秸秆焚烧现象基本杜绝,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二)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治理土壤酸化,施用石灰,配套开展增施有机肥措施,面积20万亩以上。实施区pH值小于5.0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5以上,土壤pH值大于5.0且小于5.5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2以上,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遏制耕地质量退化趋势。

三、实施区域、资金额度、技术模式及补助方式

湖北省2016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资金2400万元,全部用于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的物化补助和购买相关技术服务。按照“农民主动实施为主、补贴政策引导为辅”的原则,根据各地生产条件和土地经营承包方式,确定重点补贴对象,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任务,补助物资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倾斜。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

1.增施有机肥模式。在谷城县、钟祥市、麻城市实施增施有机肥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及相关技术服务,补助标准为30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2.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模式。在通城县、松滋市实施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两种技术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和绿肥种子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增施有机肥模式资金额度100万元,种植绿肥模式资金额度100万元,补助标准均为30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3.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腐熟模式。在洪湖市、天门市、龙感湖管理区、东宝区实施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腐熟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增施有机肥技术模式资金额度120万元,补助标准30元/亩,实施面积4万亩以上;
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80万元,补助标准12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通过施用有机肥、绿肥还田、秸秆还田等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升,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

(二)退化耕地综合治理。

石灰与增施有机肥配合模式。在咸丰县、阳新县、长阳县实施石灰与有机肥配合改良酸性土壤技术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石灰、有机肥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采购石灰及相关技术服务费资金额度不超过60万元,剩余资金全部采购有机肥及相关技术服务,每亩补助标准30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通过增施有机肥与石灰配施,使土壤pH值在5左右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5以上,土壤pH值大于5.0且小于5.5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2以上,理化性状逐步改善,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四、项目实施内容

(一)招标采购有机肥、绿肥种子、石灰、秸秆腐熟剂及购买相关技术服务。各县(市、区)根据技术模式,招标采购所需有机肥、绿肥种子、石灰、秸秆腐熟剂,与中标企业签订供货合同,保证物资送到田头。各县(市、区)农业局通过购买服务,鼓励承担购买服务的农资经营主体或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物资统一施用、技术培训、试验示范、效果监测等服务。

(二)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主办技术培训班,每个县(市、区)培训县乡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90人及农民2000人次以上,印发技术资料4000份以上。

(三)田间试验与示范。在相关县(市、区)设置土壤肥力保护提升、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效果对比田间试验共24个,每县(市、区)2个;
主办综合示范样板24万亩以上,每县(市、区)2万亩以上,以点带面促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效果监测。全省设置土壤对比田60对,每县(市、区)5对,定期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对每个田间试验、对比田采集土样和植株样进行化验分析,取土样500个以上、植株样品1000个以上,监测土壤和植株养分变化状况。

五、监督管理

(一)合同管理。我厅与各项目县(市、区)农业局(委)签订项目合同书,明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的目标任务、技术指标、质量标准、资金管理以及奖惩措施等。

(二)监督检查。各项目县(市、区)农业局(委)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检查。

(三)资金管理。各项目县(市、区)农业局(委)要严格按照资金管理要求,本着资金与任务相匹配的原则,加强项目监管,规范使用行为,确保专款专用。

(四)绩效考评。省农业厅将建立耕地质量提升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对考核排名靠后的项目县(不低于30%)予以调整。各项目县(市、区)农业局(委)要相应建立项目绩效考评制度。

(五)产品抽检。省农业厅组织项目县(市、区)农业局(委)对采购物资进行监督抽查,并委托有资质的质检机构开展质量检验。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按合同约定予以处罚;
对造成农民经济损失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3年内不得参与补助物资投标。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项目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县(市、区)要加强档案管理,配合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好物资收发货台账,规范发放清册登记,物资发放公示,影像资料收集等工作。

(二)完善运行机制。加强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作,鼓励企业与农业部门紧密配合,开展联动服务,建立面向农民的技术服务和产品配送体系,确保有机肥等相关产品保质、保量、快捷地送到农民手中并施用到田。

(三)扩大项目宣传。认真总结、广泛宣传项目实施成效、经验和模式以及先进典型事例,提高认识,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严格项目验收。年度项目结束后,要开展总结和评价工作。各项目县(市、区)进行项目完成情况自查验收,在自查验收基础上,省农业厅组织验收,并将项目执行情况上报农业部。

应急指挥系统

建立智慧农业指挥系统,实现坐在办公室就可对示范区全面掌握与了解,及时指挥农民进行耕作、施肥、灌溉、喷药等农业生产活动。在地图上可查看各监测点信息,点击报警点可查看详情,监管部门可立即根据情况远程作出应急响应,指挥相关部门处理排除报警源。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

以云麻点图展示各监测点地理位置,所有监测点概况一目了然,可根据名称或代码搜索特定监测点,高级搜索具备耕地参数组合查询监测点功能,以便跟踪查看各监测点详细信息,及时了解耕地情况。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包含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基础地理数据库,系统的总体框架分为三层,分别是数据存储层、GIS平台服务层和应用层。

测土配方

测土配方系统将各地的数据汇总到系统里,系统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自定义报表,再上报给政府。通过分析的数据,邀请专家提出建议,指定施肥策略。测土配方管理系统,做到协调作物生长与营养生长的平衡促进农产品营养品质的形成,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抗逆能力,减轻农作物病害,减少农药的作用,从而节省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

系统由测土配方查询服务平台、测土配方查询终端APP、微信公众号组成,用户可通过三个渠道获取测土配方施肥信息。

专家咨询系统

建立农民与专家的互动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微信、QQ、公众号等信息交流平台进行互动,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难题。全面推广有利于黑土地保护的测土施肥、病虫害诊断、耕作栽培、秸秆还田、有机肥堆沤、节水灌溉等。

专家咨询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网上咨询功能、远程诊断、远程信息发布、远程咨询互动系统、远程现场指导、专家系统(农作物信息管理、病害信息管理、虫害信息管理、病虫害诊断、在线留言、知识库管理),还可通过手机APP和微信端实现远程实时咨询、查询、视频等功能。

墒情系统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提高农牧业抗旱管理水平,快速掌握土地旱情动态,避免或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通信网络、远程监测设备和土壤墒情检测设备四部分构成。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接收墒情预警信息推送,查看实时墒情、历史数据,实现远程管理。

植保系统

该系统由虫情、墒情、灾情、苗情四大系统组成。

在田间部署环境信息感知单元,由无线采集终端和各种环境信息传感器组成。环境信息传感器监控空气温/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土壤温/湿度、土壤养分、环境气象、病虫害测报等信息,通过无线采集终端以GPRS方式将采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以指导生产。

虫情、病情测报系统,实现实时病虫害监测预警以及数据查询分析功能。灾情/苗情监控系统主要是由网络型视频服务器、高分辨率摄像头组成,用户可通过远程计算机实时查看监控图像。

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是精确农业整个系统的承载动作平台和基础,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数据的流入、流出以及对信息的决策、管理;
GIS将RS、GPS、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组合起来,起到“容器”的作用;
在精确农业中,GIS用于各种农田土地数据,如土壤、自然条件、作物苗情、产量等的管理与查询,也能采集、编辑、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篇2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

一、工作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丰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内涵,提升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护工作,现需做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
切实做好年度基本农田日常管护工作。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初步掌握了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海南省已完成了全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建立了全省农用地等别体系。随着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的完成,以及近几年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土地开发等系列国土整治活动,使得耕地数量及空间位置、耕地质量等级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质量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为了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需做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国土资厅发〔2012〕6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要求,各地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定位、监测工作,通过加强质量等级监测,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等别动态变化。

二、工作目标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底图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根据全县土壤类型、生产条件、耕作制度、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点位置,在监测地块的中心点用GPS定位。根据监测目标不同,监测点划分成不同监测小区。通过对监测点的立地条件和农业生产概况、土壤剖面特征、作物种类、作物产量、施肥量、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质量参数等的监测,及时动态掌握耕地土壤肥力及环境质量的变化,根据监测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更新后的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同时结合年度更新评价结果,汇总分析形成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报告。

三、工作任务

1、构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技术路线、资料调查,确定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方法;

2、耕地质量监测点设置;

3、监测点监测内容的确定;

4、样品检测与统计;

5、耕地质量状况与变化趋势分析;

6、根据监测基本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7、更新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8、编写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报告。

四、工作依据

1、《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TD/T1004-2003)

2、国家、省技术指导组的相关技术简报

3、《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395-2000)

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4-2010)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6、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实施方案

7、******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8、******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9、******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10、国土、农业等部门与农用地分等评价相关的其他技术规程等

五、工作技术路线


六、工作安排

1、工作准备阶段(5天)

成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制定******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部署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确定作业技术单位,签订委托合同,落实工作经费。

2、资料收集整理阶段(7天)

收集整理补充完善评价工作的基础资料,包括:

1)二调土地利用成果(图件、数据库、文本等);

2) 原有土地分等成果(图件、文本、数据库、测算表格等);

3) 土地整治规划资料、土地开发资料、土地适宜性评价资料及成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等;

4) 耕地地力评价、测土配方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含报告和图件,如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PH值图、土壤质地图等)、《土壤志》、土壤污染调查资料等土壤基础资料;

5) 基本农田建设资料,包括灌溉条件(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耕作便利程度、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平整度及破碎度等;

6) 地形图、地质资料等基础地理数据等资料;

7)水利相关资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近况、 水土保持资料、水利排灌设施状况及分布、旱涝灾害影响范围程度资料、农业灌溉水源、《水利志》等资料;

8) 统计年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或《农业统计年鉴》;

9) 农业成本调查资料、农作物产量调查资料;

3、设置监测点(10天)

确定每年县域范围内的监测样点,具体包括两类:一是上一轮农用地分等确定的标准样地,全体或部分作为固定监测样点每年监测;
二是按照监测样点要求分等布设,在质量主导因素不同的等别上分别布设监测点,同时兼顾空间代表性的原则,每年再选取部分随机监测样点。在样点布设基础上根据不同监测目标,监测点划分成不同监测小区。

4、建立监测点数据库(5天)

在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中提取监测样点所有属性数据,建立监测样点数据库,用于记录每年的监测评价数据。

5、开展年度监测评价工作(20天)

(1)样点耕地质量等别监测

采用资料收集与样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影响样点耕地质量等别的因素进行监测,包括样点所在区域的宏观性因素和样点的各分等因素。每个监测周期内对因素现状值进行采集,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值进行样点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并与上一年度监测评价结果对比。

(2)区域耕地产能监测

根据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按照耕地产能测算方法,测算区域耕地产能及其变化。

6、汇总分析形成监测评价成果(20天)

汇总监测评价结果,以及等别与产能变化情况,与上一年度监测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完善更新评价后的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分析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情况。

统筹整个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区域差异,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编制形成区域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变化报告、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变化图件、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变化表格等。

7、成果检验上报阶段(15天)

根据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变化报告结果,随机选取区域内宗地进行核实,根据核实结果对成果进行完善,确保成果的科学、合理性。提交最终成果至当地国土、农业等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和上报。

七、工作组织

建议由******县政府成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或国土资源局长为组长,国土资源局牵头,以农业局、财政局、统计局、水利局、土肥站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年******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技术小组,并抽调有关成员单位技术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协调运作,负责整个完善评价工作的实施。

八、工作成果

1、文字成果

(1)******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变化报告;

(2)其他相关文字成果。

2、图件成果

(1)******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样点分布图;

(2)******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小区分布图;

(3)***年******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图;

(4)***年******耕地产能变化图;

(5)***年******耕地耕层厚度(分等因素)变化图;

(6)其他相关图件等。

3、数据表成果

(1)监测点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表;

(2)监测点投入产出效益调查表;

(3)监测点分等因素指标表;

(4)******投入产出效益汇总表;

(5)******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汇总表;

(6)其他相关表格数据。

4、数据库成果

(1)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数据库;

(2)监测点数据库;

(3)数据库软件系统。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篇3

江苏省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

水稻

小麦

玉米

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及其分级

有效图层厚度(cm)

有效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之和,共分为5个等级。有效土层厚度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a)1级,有效土层厚度≥150cm;

b)2级,有效土层厚度100cm~150cm;

c)3级,有效土层厚度60cm~100cm;

d)4级,有效土层厚度30cm~60cm;

e)5级,有效土层厚度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篇4

目录
一、工作目标..............................................................................................二、工作任务..............................................................................................三、工作依据..............................................................................................四、基本原则..............................................................................................五、技术路线..............................................................................................六、程序和方法..........................................................................................七、修正法计算定级指数..........................................................................八、耕地质量级别划分..............................................................................九、成果提交要求......................................................................................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以下简称《规程》)和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耕地质量定级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制定农用地基准地价,切实强化耕地质量管理。迫切需要开展耕地质量定级试点工作,结合各试点工作中的问题与经验,将布置全省开展耕地质量定级的任务。
二、工作任务
按照《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规定的技术方法,为全省全面开展耕地质量定级工作奠定基础。
三、工作依据
(一)《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

(二)《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

(三)《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

(四)《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7号);

(六)《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
(七)《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


(八)《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工作稿201512版)
四、基本原则
耕地质量定级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进行耕地质量定级时,要依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确定的技术方法和步骤,进行耕地质量定级。
(二)耕地质量定级单元数据应与最新的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数据相一致。
(三)耕地质量定级要具有明显的正级差收益。级差收益测算的原理,是从生产利润中剥离出由土地带来的利润值,即土地级差收益值,以此来反映土地级别的高低。
(四)具体条件出发,以县(市、区)为单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详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农业普查、农业区划、航空、航天遥感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结合实地调查,采用定量、定性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科学进行我省耕地质量定级工作。
(五)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和先分等后定级,分等与定级相衔接,相互协调相互校核,在综合确定耕地质量等别的基础上进行耕地质量定级的原则,我省耕地质量定级采用修正法。该方法是在耕地质量等别划分的基础上,采用自然质量等别修正法,选择土地区位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其他定级修正因素,完成因素修正系数计算,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单元定级分值计算,总分值频率曲线法定级。
五、技术路线
围绕耕地质量定级的目标和任务,以规程确定的技术方法、工作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