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非遗进高校传承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路径

非遗进高校传承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路径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3-21 18:00:02 推荐访问: 传承 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100字(9篇)

陈良 王甜甜

摘要:“非遗进校园”是我国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所承载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其具有传承发展非遗的天然职责与客观条件。文章以国家级非遗留青竹刻为例,从传承非遗技艺、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素养三个方面,剖析了该非遗文化技艺进本土地方高校传承发展的战略价值和必要性,并从政策、师资、学徒、场地四个维度论证其可行性。提出开发相关课程体系、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培育创新创业项目三条实施建议,可为非遗文化技艺进高校传承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向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进高校 常州留青竹刻 技艺传承 创新创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时代结晶。在近年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实践中,非遗进校园尤其是进高校逐渐成为倡导的理念,各地也纷纷开展各类非遗文化技艺进高校创新发展的尝试①,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

留青竹刻又名平雕、皮雕,是常州最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地方瑰宝,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其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使其呈现出层次、明暗、浓淡的艺术效果②。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留青竹刻的价值正被业内人士不断挖掘③,许多竹刻作品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中层见迭出,也曾先后取得国内外诸多工艺美术大奖。然而,与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留青竹刻也面临人才断层、传承困难、日趋式微的危机,在互联网浪潮中逐渐淡出大众视野④,保护、传承并发展留青竹刻这一非遗项目已刻不容缓。而将非遗留青竹刻引入地方高校,具有以下积极意义:对非遗本身而言,能使地方性非遗留青竹刻找到传承发展的新路径和新平台⑤,形成拓展年轻群体受众、培养年轻技艺人才的通道,促使留青竹刻扩大影响力、发展壮大;
对引入高校而言,通过将留青竹刻纳入到校园主流的教育体系和架构之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与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美育和德育的教学效果;
对受教学生而言,能够成为非遗大师的学徒,开展留青竹刻理论学习和技艺训练,成为掌握扎实理论和过硬技能的非遗传承人才,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

本文以常州国家级非遗留青竹刻为切入点,剖析了将其引入地方高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提升非遗保护长效性的制度化操作層面,理顺并提出其在地方高校传承、发展、创新的推动路径,促使青竹刻重新焕发生机,力促此类非遗在高校传承发展常态化、规范化、实效化。

一、留青竹刻进高校传承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传承地方非遗技艺

目前,留青竹刻技艺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传承人数量少,传承路径单一,很难吸引到年轻群体的关注,传承效果非常有限,不利于留青竹刻项目长久良性发展。而常州本土拥有一批优质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广纳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是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能够为留青竹刻传承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引进留青竹刻项目,非遗大师、传承人定期走进地方高校,向学生传习留青竹刻理论和技艺,可以逐渐在校内吸引一批潜在的非遗传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打通传承路径单一、传承范围狭小的堵点、痛点,有助于选出合适的传承人选,使得非遗留青竹刻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前来拜师学艺,大大拓宽留青竹刻传承选才用才的基数和广度,形成长效的人才队伍保障,提升留青竹刻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将地方高校打造非遗技艺人才的培养高地。

(二)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形式

校园文化是高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高校校园文化形式种类较多,但主要集中在歌唱、舞蹈、摄影、演讲、体育活动等方面,非遗文化在高校的浸润还比较缺乏。而高校引入留青竹刻等类似非遗项目,将给当下高校校园文化输入新鲜血液,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类型,改善高校文化教育体系,推动校园文化深层次发展变革。借助高校图书馆、非遗传习所的空间功能和传播功能,通过定期举办留青竹刻非遗文化节、非遗大讲堂、非遗作品展、传承人面对面等活动,可以让大学生生动了解璀璨的非遗技艺。既满足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发展,使校园文化形式变得多样有趣,还能够让学生结识志同道合的文化爱好者,拓宽他们的社交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美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教育主要偏重于德育和智育,体育也越来越受到院校的重视,独独美育仍然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⑥。将留青竹刻等非遗文化带进高校,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留青竹刻的绝佳技艺和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关注,激发塑造学生的保护意识和传承信念;
另一方面,留青竹刻的精美图案、雕琢技艺可以成为美育的生动载体,能够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抓手。学生参与到留青竹刻项目中,首先能够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艺术修为,其次还能促进学生创造思维、高尚情操、良好人格等综合素养的形成。

二、留青竹刻进高校的可行性

(一)政策视角

最早在2011 年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施行,其第三十四条就已提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规定,明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具有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首次把对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定性为全民职责。2018 年5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提出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支持高校围绕民族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助力非遗项目在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
2021 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建议,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引导高校加强非遗相关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并通过实践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教育主管部门文件以及人大会议精神来看,非遗进高校获得了广泛而有力的支持。此外,全国诸多省、市、地方还出台了非遗进高校传承的配套支持政策和扶持经费,自上而下形成了非遗进高校的政策保障体系。高校理应成为非遗保护的主阵地⑦,起到传承、发展、创新非遗项目的主要杠杆和强力支点作用。

(二)资源视角

1.师资力量比较充足

留青竹刻项目传承,首先要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光靠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定期教学传授,很难在高校保证充足的师资力量。相比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非遗走进高校最大的优势在于,高校的师资队伍比较雄厚,拥有大量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水平教师人才,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艺培训,能够迅速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非遗项目专兼职教师队伍,最大限度保证教学师资,促使非遗项目走深走实,进入由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等更为深广的领域。例如,通过举办非遗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传承人对高校美育学科教师进行非遗知识和非遗技艺的全面培训,再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可成为非遗项目在校园长效性发展的可行举措。不仅能够提升教师非遗项目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能促进教师非遗项目向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转化。

2.学徒知识技能扎实

留青竹刻项目传承,其次要解决“谁来学”的问题。留青竹刻项目继续靠师徒传承或者家族传承,传承人选拔面比较狭窄,不易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非遗传承人⑧。相比中小学生、社区人群和景区游客,高校的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较为扎实突出,具备开展非遗传习的先天优势,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非遗项目未来的传承人和新型工匠。通过开设留青竹刻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课程,学生能够深入、系统地了解留青竹刻这一地方非遗的独特艺术价值,快速掌握留青竹刻作品选材用材、开发设计、雕刻制作的知识理论,同时跟着非遗大师开展技艺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和雕刻技能相结合,开发创新实践作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学生开展非遗项目相关创新创业提供了可能选项。

3.传习场地有所保障

留青竹刻项目传承,最后要解决“在哪学”的问题。留青竹刻项目若仅仅通过零星几次的现场讲座和展示表演,难以使非遗项目在高校真正活起来。相比在社会层面开展非遗传习,高校场地资源和文教资源比较充裕,能够为各类非遗传承提供长期使用的传习基地、传习所和活动表演场地⑨,解决非遗项目“在哪传习”的后顾之忧。传习基地、传习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场地和传承空间,可以让非遗传承人经常性进入其中开班授课、展示表演、指导实践、创新研发,将留青竹刻等非遗项目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拓展潜在的学生培养群体,改变非遗进高校一曝十寒、为德不终的局面。另外,通过在传习基地、传习所和表演场地配套相应的培训管理制度、演出制度、传承方案以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够让留青竹刻真正“有人传、有地传”,让传承变为日常。

三、留青竹刻进高校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先导,构建相关课程体系

将留青竹刻引入常州地方高校,首先要构建和完善相关的__课程体系⑩,这是留青竹刻能够在高校扎下来的内力保证。

课程体系应该着重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侧重设计:第一,意识培养,在课程体系的理论知识模块,将非遗项目所蕴含的地方文化、所承載的价值观念、所经历的历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机遇进行介绍分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保留良好的传统观念,激发学生的保护意识和乡愁意识;
第二,技能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技能实训模块,邀请传承人、工艺技艺持有人走进校园、走上讲台,现身示范留青竹刻专业技能,学生一方面完成观摩体验,另一方面在传承人的亲自指导下沉下心来完成一件作品,增强学生的过程体验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艺和工匠精神;
第三,应用培养,在课程体系的实践应用模块,开展留青竹刻相关的实践项目课程,启发学生以留青竹刻为内容、形式或载体,从事留青竹刻与文化创意、时代潮流结合的创新实践,拓展理论和技能学习后实践运用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以行强知的社会能力。

(二)社团引导,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将留青竹刻引入常州地方高校,其次要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这是留青竹刻能够在高校扎下来的活力源泉。

留青竹刻学生社团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吸引零基础大学生,通过组织非遗大师社团传习示范和讲座,吸引一批零基础但是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留青竹刻的体验参观,扩大在校园内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为留青竹刻在高校校园的普及奠定基础;
第二,培养社团骨干成员,社团指导老师和非遗大师进社团开展经常性指导,通过布置阶段性的竹刻任务,让学生慢慢熟悉并掌握留青竹刻的雕刻技艺,使得学生社团成为学生留青竹刻课余训练和技能提升的实践平台;
第三,开展技艺表演或作品展览,基于社团组织校园活动的职能,调动广大社团成员搭设小舞台、布置小展厅,定期组织精品的竹刻技艺表演和竹刻作品展览,将社团打造出传播竹刻文化的有效载体,让更多的学生欣赏参与;
第四,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社团在高校发展壮大后,可以走出校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通过与社区、景区、商场、文创公司合作举办竹刻表演活动,拓展社团成员的活动空间,提升留青竹刻社团的社会认可度和生机活力。

(三)项目主导,培育创新创业项目

将留青竹刻引入常州地方高校,还需从技术和艺术层面扩展提升到创新创业层面,培育一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实现经济效益,这是留青竹刻能够在高校扎下来的动力保障。

留青竹刻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结合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增加对学生非遗创业实践辅导,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非遗创新论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对有非遗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团队开展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将留青竹刻作品、留青竹刻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
第二,依托高校开展非遗创新研究,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以时尚化、潮流化的理念,对留青竹刻的市场认可度和创新增长点进行深入剖析,展开系统性、全方位的创新开发研究,形成成熟的非遗创新项目、人才和团队;
第三,增加对非遗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打造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逐渐落实资金、场地和创业咨询服务等支持,为留青竹刻非遗创业发展“圈”住人才、资金和其他资源,推动留青竹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结语

“非遗进高校”把非遗传承发展纳入主流的大学校园和教育体系之内,能够赋予非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本文以常州本土国家级非遗留青竹刻为例,论述了将其引入地方高校对留青竹刻自身、高校、大学生展现的积极影响作用和现实意义,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时代性。与留青竹刻类似,各地方高校通过课程先导、社团引导、项目主导,构建本土非遗项目进高校传承创新的科学发展体系,能够将“非遗进校园”从仅实现理论學习、观摩鉴赏的宣传层面,逐渐引导趋向包括技艺传承、文化传播、创新创业等在内的实践层面,探索实现具有本校特色的传承创新本土非遗项目之路,让“非遗进校园”迈向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注释:

①刘荔.“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反思——以昭通“四筒鼓舞”为例[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5) .

②葛君白.论“常州留青竹刻”的艺术性发展[J] .西部皮革,2021,43(8) .

③卞证.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传承及保护[J] .美术教育研究,2016(23) .

④周君颖,李洁,张笑然,等.网络时代常州留青竹刻的保护与传承[J] .名作欣赏,2017(35) .

⑤于丽丽.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研究——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6) .

⑥林素真.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之非遗活态传承探析——以潮汕抽纱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4) .

⑦张娜,季中扬.观念教育:“非遗”进高校的路径选择——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21,22(2) .

⑧李凤勤,孟令法.非遗传承视域下高校技艺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重庆移通学院为例[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1(2) .

⑨张国超,马力.湖北省高校“非遗”传习所模式构建研究[J] .歌海,2020(6) .

⑩刘艳红.艺术设计类专业融入非遗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9) .

?谢丽琴,管仲华.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以校“留青竹刻”社团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9) .

?黄海峰.高校非遗民间戏剧艺术特色社团的研究——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杖头木偶剧社团建设为例[J] .艺术评鉴,2021(5) .

?李舒妤.高职院校非遗传统手工艺创新创业与社会服务的积极创新[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6) .

注:本文系2021 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SZP12002) 研究成果。项目名称:2021 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创新创业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实验课教学探析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提升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索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