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多重动因、核心议题与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多重动因、核心议题与发展路径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3-04 17:48:02 推荐访问: 办学 办学评估反馈总结 动因

朱素芬 蔡金芳 陈佳佳

[摘要]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动因下,诸多高职院校下沉县域办学,走出了一条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之路,有效赋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于典型个案的实践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下沉县域进行办学应围绕供需适配性、校区管理协同性、校园文化融合性、办学产出实效性等核心议题,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智慧治理、深化学城联动、理顺利益关系、促进文化融合、健全监督评价,持续推进县域办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县域办学;
县校合作;
校地共生

[作者简介]朱素芬(1989- ),女,江西上饶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产教融合处),讲师,硕士。(浙江  温州  325000)蔡金芳(1986- ),女,安徽合肥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上海  普陀  200333)陈佳佳(1974-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产教融合处),副教授,硕士。(浙江  温州  3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专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实践特征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WZYGJzd202206,项目主持人:朱素芬)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水平高职院校区域服务贡献度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2SZH0411,项目主持人:朱素芬)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1-0037-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①。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县域办学”正成为后大众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特有现象。②高职院校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实践活动载体,承担着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使命。据统计,全国已有200余所高职学校在县级城市办学。③各高职院校通过整体搬迁或者部分延伸至县域(地市级非中心城区)办学,一方面为高职院校获取了更为宽阔的办学空间,走出了一条从以生存空间换取发展空间到以创新质量换取发展空间的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道路④;
另一方面“顺应了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的需求”⑤,“有利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化城乡融合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促进共同富裕,更有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⑥。

一、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多重动因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变革离不开社会的巨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无不深深影响着高职院校。”⑦高职院校下沉县域办学,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发展结果,既有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也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选择。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历程使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從精英化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地方化的过程。

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的一线城市与省会城市。随着高水平技术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方经济发展受到高层次人才缺乏的制约。“仅靠国家和省两级举办的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供不应求,难以满足广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⑧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布局开始从省会城市逐渐转向地市级中心城市,一批高职院校也在地市级中心城市兴办,开启了高职院校地方化办学的实践之路。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并为它服务⑨。高等教育要求在发展方式、治理理念和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增强高等教育的可及性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的办学场域深入县域,正是顺应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地方化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

(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重要历史节点。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命题。这为专门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就发展目的而言,“是构建县域地区与高职院校创新协同平台,在县级相关部门与高校之间建立有序的协同机制,实现知识互惠、资源优化,在扎实的平台土壤中生长出创新成果”⑩。推进县域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高职院校与县域的共生发展,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具有加速推进的作用。地方政府在考量落户的办学高职院校时,与其发展目标相吻合的高职院校自然成为首要选择。

(三)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选择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诸多高职院校面临着发展空间限制。为吸引高职院校落户县域,地方政府往往会在土地划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优惠性激励政策。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为高职院校落户办学解决了办学投入成本问题,也为高职院校拓展办学空间、进行特色化办学提供了新的选择。

同时,与本区域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相比,如何提升内涵与质量、形成品牌与特色,在区域竞争中胜出,成为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进入到内涵提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寻求新的发展域和服务域,是高职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战略任务”11。嵌入县域经济发展,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下沉式发展道路,成为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抉择。

此外,新时期国家提出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求,强调职业教育对产业变化与职业变化的适应性改变。职业教育县域办学,就其实质而言,是高职院校校地合作式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高职院校与区域发展关系在县域的延伸12。县域办学为高职院校走产学研融合发展道路、进一步增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提供了实践场,将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进行办学改革并推进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核心议题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作为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县域的实践探索,对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在面对高校内涵发展和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双重压力下,县域办学仍存在着亟须解决的发展问题。为深入探究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核心议题,考量到个案研究信息的可获取性、全面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选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下沉县域办学实践作为个案,综合运用实地调研、访谈座谈和资料分析等多元方法对其办学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出下沉县域进行办学的核心议题,以期为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提供研究和实践参考。

2015年开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先后与瑞安市人民政府、永嘉县人民政府、瓯海区人民政府签署办学协议,成立瑞安学院、永嘉学院、设计学院,主动下沉县域和产业集聚区办学,紧贴县域产业集聚区发展,在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校地合作实践。近十年的县域办学历程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创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县域办学经验。结合其办学实践可以发现,县域办学需要处理好供求适配性、管理协同性、文化认同性、产出高效性等核心议题。

(一)供给需求适配性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涉及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利益主体。高职院校县域办学不仅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也是政府、行业企业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促进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高职院校将地方需求融入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技創新、社会服务等办学全过程,达到校地共赢发展。

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来看,需求导向和因地制宜是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主线。一是基于县域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当地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赋能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发展。二是对办学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选择,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发展策略,形成了独立新建、合作办学、嵌入产业综合体办学三种模式。瑞安学院由瑞安市划拨土地独立兴建;
永嘉学院在永嘉职业教育中心的基础上设置高职部和中职部,资源整合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
设计学院嵌入省特色小镇,入驻学校大师工作室和研发平台,学生完成二年本部学习后在第三年进入设计学院进行“训研创”,打造“集研发转化、培养培训、创新创业、实习实训于一体”的数字时尚产业服务综合体。

从县域办学实际来看,当前高校供给与县域服务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高职院校与县域政府、行业企业等其他相关办学利益主体的常态化沟通和联系机制未有效运行,各主体间存在着“信息孤岛”,办学需求未得到有效对接。如瑞安学院虽建立了涵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相关人员的理事会,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理事会并没有常态化运行,致使各主体间缺乏沟通,需求与供给仍存在着偏移情况,削弱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成效。二是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性和丰富性有待提升。需求端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呈现出人才培养规模匹配化、人才规格细分化、职业培训个性化、技术服务一体化、社区活动常态化、区域发展共生化13等特征。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学校顶层对县域办学进行了宏观谋划,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尚未将校地共生发展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的各要素之中,且囿于县域办学在新的实践地域,学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机制和关系尚需磨合和巩固,产教合作深度和全面性还需进一步提升。此外,就社会服务形式而言,虽然当前社会服务形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服务内容上仍存在随机性、碎片化等问题,服务规模、服务效果和参与深度上均需提升,在打造服务品牌、扩大知识溢出效应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二)校区管理协同性

面向县域的空间分离的教育管理模式,其建设与管理问题是高职院校县域异地办学过程中的关键难题。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下,“在单校区运作情况时,学院、教师分布范围较小,相对集中,易于管理和协调,各职能部门、学院、系都容易形成密切的联系,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通道都较顺畅”14。但在分布式县域办学模式下,县域校区管理上面临着不协调和效率不高等问题。

一是办学资源分配不均,校区间发展不平衡。各校区因建设时间和战略定位不同,在办学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差异,带来了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整体而言,优质办学资源主要集中在总校,县域学院因距离较远、所处位置偏远,在办学资源配置上处于弱势地位。师资方面,当前县域办学主要是采取“派遣+自有”师资组合形式授课。一方面,分散了学校的师资力量;
另一方面,老师因通勤时间成本问题,去县域学院授课的主动性和投入性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学质量。在实习实训、科技研发等资源方面,总部因办学历史悠久,占据了核心的办学资源和办学优势,而县域办学学院专业建设时间短,在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和科技研发等方面都需要重新部署,在发展上尚需要时间积累。二是管理效率尚待增强,办学成本上升。为保证县域学院的办学正常运营,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如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或者外派老师授课,人力投入成本增加;
要通过校车配置解决各校区之间距离难题,总部的实习实训、科研等专业建设所需的设备等资源难以共享,办学运营成本增加。同时,因距离原因,办学的管理协同面临着挑战,行政部门多位于总部校区,教师需要经常奔波于总校和县域处理各项事务,增加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影响了办事效率。此外,县域办学除了面临总部的办学管理制约,还需要妥善处理好属地关系,也给管理带来了双重难度。

(三)校园文化融合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校风、学风,包括历史积淀下来的校史、传统、理念、信仰和行为规范。“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一所学校的最具特色的标志。它最深刻地、稳定地体现了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信念和情操,也最能在学生心灵上刻上印痕,让学生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15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高职院校县域校园的文化建设呈现羸弱发展现状。

一是与母体文化融合不足。“在工具理性导向下,大部分高校在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新校区校园母体文化传播缺失的问题。”16县域学院因与高职院校总部距离较远,母体文化在县域学院传承和发展受限,造成了二者文化的疏离,学生也因为缺少与主校区的沟通,对新建校区偏远、配套不足、办学规模小、学习氛围不足等问题存在着心理落差,对母体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较低,学校的主流文化融合度不高。二是自我文化生成不足。当前县域办学历史较短,校园文化积淀不够,需要系统的谋划和设计。县域学院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要实现与县域的共生发展,需要肩负起传承、创新和引领当地文化的功能,但目前高职院校与县域文化尚未形成深入有效的互动。为此,县域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自身文化、母体文化与地域文化三者之间的融合关系,在三者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建构形成自身特色校园文化。

(四)办学产出实效性

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在确立之初,就带有实效性的特点。”17高校需要回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服务方式和内容。在进行县域办学的过程中,对办学成效的追求应该一直贯穿其中。一方面,县域政府支持高校县域办学并给予大额资金投入,希望通过高等院校资源引入,带动本地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例如,各县级政府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的办学协议上,均明确了办学职责和成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县域办学需要以“有为换有位”,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学校层面要压实责任,明确办学成效要求,以高水平服务推进县域办学,打造服务地方发展的典范。

当前,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校能否在学科建设的综合实力、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取得质的突破,和高校是否有一套健康的绩效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18但高职院校县域办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上尚缺乏有效的办学成效评价标准和监督管理机制,导致难以跟踪县域办学的质量。县域办学也缺乏建设指引,呈现出供需不匹配、办学成效不突出等问题。特别是县域办学对区域服务贡献度凸显不足,影响了地方政府后续支持办学的动力。为此,需要推进多元参与的县域办学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一方面为各利益相关主体清晰把握办学成效和发展状态,衡量办学成效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
另一方面通过指标体系提供发展标准,明确发展要求,引领县域办学高质量发展。

三、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与县域发展形成良性的或理想的共生关系,是高职院校与县域关系的飞跃,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境界。”19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是内外部諸多因素影响下的办学实践,是系统性、整体性工程。为深入而持续地推进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活动,一方面必须做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提升管理效能,妥善处理好县域办学协同管理难题;
另一方面必须理顺外部关系,构建校地共生协同机制,形成良好办学生态,并通过文化融合、评价机制建设,促进内外部整体协同、学城联动,提升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效能。

(一)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持续发展

不同于一般的县校合作,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是落户县域进行的实践办学活动,既需要考量高校与县域的适切性,通过规范办学,确保人才培养成效;
也需要对县域办学进行系统谋划,以避免办学的随意性带来的办学资源分散等问题。

一是进行县域办学整体规划,达成共识。县级政府层面,要将县域办学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部分,保障县域办学政策与资金支持。学校层面,需要在详细调研县域办学的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基础上,保障县域办学的规范性、合理性。本着高职院校和县域共同发展的总目标,确定县域办学发展目标,明确办学定位,整体系统谋划推进举措,形成“县校共生发展”的价值认识,促进协同推进合力生成。二是以需求为导向,做好专业布局规划。专业布局确定后,专业发展所需的师资队伍、图书资源、教学科研设备、实习实训场地才能跟进设计。在专业布局规划上,应以资源充分利用和成效最大化为原则,结合县域产业的特征,布局与县域产业相关专业群。将技术领域相近、学科基础相近专业凝聚成专业群进行建设,既增强了县域办学的整体实力,也有利于办学资源的共享,节约办学成本,实现资源最大化。三是以契合性为原则,推进管理模式改革。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推进县域办学管理,依据学校总体战略发展目标,进行宏观决策和长远思考,把牢办学方向。在宏观原则指导下,可根据县域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发展阶段进行权力配置和资源配置。如办学初期可通过权力集中,集中处理好办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有力推动办学运行常态化,而进入到常态化运行后,可将权力下放,赋予县域办学动力。

(二)推进智慧治理,提升管理效能

管理协同性和管理效率是高职院校县域办学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校园,将管理、资源和信息互通互享,解决时空限制难题,提升管理效能,已经成为高校多校区管理的基本手段。针对高职院校分布式校区管理难题,需积极推进智慧治理,提升管理效能。

一是建立同步管理、跨区协作的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集成行政事务办公模块,统一推送办公信息,整合日常审批流程,推动管理入口统一汇聚,管理末端广泛延伸,实现“掌上办公”“一端统管”,完成校区之间以及校园内部的信息传递和服务,提升管理效率。二是打造泛在学习平台。通过慕课、精品在线课程等多媒体学习资源打造,真实性、强体验性、深交互性的数字化虚拟实训平台建设,学习资源和平台数字化,缩小时空差距,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建设实时可视化教学监测平台。从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实时跟踪办学情况,形成内部质控管理闭环,确保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四是善用信息化工具提升教师信息化场景应用能力。广泛利用直播、腾讯会议、在线文档等现代化工具,推进办公协同。

(三)深化学城联动,跃迁服务能级

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是县域政府支持办学的关键动因。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必须紧紧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两个办学基点,跃迁服务能级。

首先,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充分考虑区域人才培养需求,增强人才产出与县域需求的适配性。突破传统的“学训”人才培养模式,以学训为基础、以新技术应用为核心、以研发为动力、以创新创业创造为导向,实行“学训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研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让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成为引领区域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种子”。其次,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引入县域企业课程共研、师资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和研发平台共建等举措,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协同创新,深化办学成效。推进“教学—研发—社会服务”联动机制,将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理念融入人才培養的各要素和各环节,将县域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需求作为县域办学的实践项目,建立县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县域办学与县域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高学校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和引领能力,促进县域高校成为区域的研发创新中心、社会培训中心、县域发展“智库”和社会服务“堡垒”。最后,高职院校作为县域的高等教育机构,应积极发挥高职院校在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主动牵头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打造县域职业教育共同体,在探索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上先行先试,并通过与区域职业学校开展师资培养、专业共建等方式提升县域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四)理顺利益关系,推进协同治理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涉及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和县域居民等多个相关利益主体,具有多元主体参与的特征。“教育治理本质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共治。”20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形成多元共治、合作共赢、跨界互补的治理结构,“在合理的制度框架内,分配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参与职业教育共同治理的权利和机会,通过博弈实现各种权利、价值和利益之间的平衡”21。高职院校县域办学需要理顺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受教育者等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协同治理格局。

“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不完善,其根本在于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程度不高和保障共治的制度缺失、低效、无效。”22首先,需要清晰定位各自优势,明确各主体的职责。政府积极发挥统筹和引导作用,通过政策、资金、协调等支持性举措,完善县域办学的参与机制,高职院校履行区域高素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职能,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科技研发工作,进行成果推广、应用与制造,构建起政府、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三螺旋”合作关系。在各方清晰职责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各自需求平等协商,寻求合作办学契合点,达成统一的办学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为协同治理奠定基础。

其次,需要理顺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动力机制。例如,建设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办学董事会(理事会)、专业共建委员会等合作互动机制,搭建校企合作、政校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共建产业学院,畅通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参与渠道,常态化组织交流活动,确保各参与主体都拥有相应的话语权,促进供给方与需求方有效对接。持续完善县域办学的激励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制度性支持、产业性支持、人文性支持、社会性支持与生态性支持等正向支持力量,激发各主体的参与动能,推进多主体之间螺旋互动。

(五)促进文化融合,增进办学认同

文化功能是高职院校的第四大功能。一方面,高校院校应做好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承、选择、批判、创新和引领之功能,参与、引领区域文化建设。

首先,围绕“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县域学院建立统一标识和文化制度、统一举办重大活动、常态化与母体学校一体化开展互动交流活动、搭建统一的学生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母体学校主流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解决因距离原因与母体文化疏离导致的学生归属感和办学认同问题。其次,县域院校需要积极参与区域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承担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发挥大学对区域文化引领的作用。主动融合地域文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的文化承载作用,将县域文化引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活动中,形成常态化良性互动格局,培育和积蓄县域校区特有的校园文化,以加强学生对区域的认同感。同时,开展社区科普、文化宣传等社区教育活动,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将县域学院打造成县域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心、地方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思想传播基地,提升地方居民文化素质,引领地区文化建设与发展。

(六)健全监测评价,增强产出效益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办学方向、办学成效具有鉴定、诊断和改进作用。对高职院校办学进行监测与评价是引领高职院校县域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成效的有效工具。高职院校县域办学需要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评价机制。

事前形成县域办学条件评估机制、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充分评估论证办学条件和办学需求,确保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为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事中建立办学监测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如建立产业人才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建设和办学要素,确保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契合性;
建立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服务县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各维度纳入学校专业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等各个层面,通过多维度的区域服务贡献度评价指标设置,提升县域服务的参与度和融入度,引领专业与县域共生发展。事后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将服务县域情况与部门工作业绩、专业建设业绩、教师业绩、职称评审和干部任用挂钩,与学生的学业评价相关联,充分调动激发教师和学生服务县域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县校行企师生多元参与的内外部协同评价机制,如定期对外发布县域办学发展报告,畅通社会力量评价参与渠道,广泛吸纳多方办学意见,合力保障县域办学过程和产出符合各方需求和办学定位,推进县域办学成效产出。此外,县域办学具有需求导向性、因地制宜性和阶段发展性,呈现出一校区一模式、一阶段一样态的特征,在进行办学成效评估时,需要突破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根据县域学院的办学差异性,建立有针对性的精准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②徐军伟,王松静.基于指数分析的高校“县域办学”决策模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85.

③郭文富,马树超.扎根中国大地:新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与贡献[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16.

④11熊惠平.高职教育“县校合作”式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6):31,31.

⑤蔡真亮,陈民伟,吕慈仙.高校延伸至县域办学的现象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33.

⑥高宏赋,刘承波.从高校县域办学看乡村振兴[N].光明日报,2022-06-07(15).

⑦史秋衡,张湘韵.论县校合作下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9.

⑧徐军伟.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D/OL].厦门大学,2018:31[2022-11-29].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7WN1SO36whLpCgh0R0Z-iVBgRpfJBcb4JAybTo8M4lkHlKxu_7cfSOHuGzB33WFEz-TIZUEZBFInMQe2youwh&uniplatform=NZKPT.

⑨胡坤,徐军伟.县域办学:浙江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路径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52.

⑩史秋衡,张湘韵,矫怡程.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7):47.

12熊惠平.“县校合作”协同创新研究综述——从产学研结合研究出发[J].职教通讯,2013(10):15.

13吴一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与改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1):28-29.

14辜少强.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问题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5(8):33.

15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85.

16高磊,李泉涛.分野与整合:大学多校区办学文化建设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67.

17周浩波.地方综合性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时代特征與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2):19.

18祁占勇.高校绩效管理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13(2):92.

19姚奇富.高职院校与县域发展的共生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20.

20向帮华,贾毅,白宗颖.社会力量教育治理内涵、特征、理论依据及机制建设刍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3):11.

21陶军明,庞学光.职业教育治理:从单维管理到多元共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21.

22查吉德.推动院校治理现代化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7.

猜你喜欢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商(2016年27期)2016-10-17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