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乡土文学对乡村基础教育的作用

乡土文学对乡村基础教育的作用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1-05 14:32:01 推荐访问: 乡土文学 乡村 乡村三八妇女节主持词

管兴权

中国地域广博,习俗各异,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各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差异性极大,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落差短时难有改善,这种现状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有着不小影响。在此大背景之下,我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乡村基层教育必须协同推进,想方设法向城镇基础教育对标看齐。党和国家的相关部门虽然从制度层面上为乡村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在实操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乡村教育既要激活基层教育的活力,更要在对接国家战略的基础上接续乡村的特色和风貌,其中,课文中的乡土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支撑点,值得基层一线教师充分挖掘利用。

一、乡土文学可增强乡村学生的价值认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攀升,乡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逐渐离开故土,向资源和生活更为便捷的大中城市和城镇聚集。于是,乡村普遍空心化、空巢化,并且愈演愈烈。城鄉二元对立更为加剧,原有的乡土人情味被无情瓦解;
乡村中原本靠传统习俗即可缓释的问题不再单纯;
功利化、市场化思想渗透进乡村的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中。因此,“诚孝俭勤和”等优良风俗亟待重拾,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需要重审,乡村精神文明内核急需重建。原本淳朴、善良的民风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起村民自我身份及价值观的混乱、生活观念以至精神状态的困惑与阵痛。耳濡目染中,乡村学生难免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就会歪曲学生正常的三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少学生甚至产生了自卑、厌学、攀比,甚至犯罪等心理。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乡土文学的审美元素和教育功能让纯美乡土的人情味重新回来,因为“人们对故乡这个特定地域范围产生的某种基于风土、民俗、方言等的一种文化认同,并进一步形成荣誉感”,通过不断教育,让乡村学生重新实现自我价值。

我国文学对乡村主题一直情有独钟,文学的乡土书写更是长盛不衰,尤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蔚为大观。20世纪的中国作家,出身乡村的占绝大多数,再加上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强调安土重迁,作家普遍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这就使得中国文学一直离不开乡村和土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鲁迅为首的现代作家就将笔触伸向广大农村,表现乡土的悲欢离合,书写乡村的光鲜与黯淡,从而使乡土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类型之一,并涌现出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新时期以来,乡土文学不再仅仅表现“土”的一面,还将乡土题材和文化传统、时代主题、世界大势等结合起来呈现,实现了乡土题材书写的多元化,这也是中国作家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结合历史和现实,在乡村基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去挖掘乡土文学课文的核心要义,不断反思在乡村教育过程中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从乡土文学课文中去阐释作家植入社会的努力,领会作品拷问现实的磅礴力量。因为“入选语文教材中的乡土文学作品,通常又是现当代乡土文学创作大家的代表作,在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功能上的意义更加突出”。比如,课文中体现出的四邻相睦的人情味、孝亲敬老的忠孝人伦、村民互助的传统风范、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等,构成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著风格,可谓是乡村本质的核心支撑,学生有了这些审美体验和感受之后,无形中会提升幸福感和自信心,能用更平稳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要走的路。

要让乡村学生实现价值认同,除了课程和教材,还必须挖掘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开发校本课程。而在重建乡村学生的价值认同中,乡土文化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中国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多是出自于乡村的。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联结纽带为亲族、血缘、乡绅等人文元素,较好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维系了乡村的基层治理和正常运转。文学和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分支,在现代教育板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推动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为以乡土题材为描写对象、展现乡风民俗的乡土文学应该有所作为,因为在表现乡土题材时,作家将笔触瞄向温情脉脉的乡风民俗,展现了乡村美景和淳朴的人文。国家在教材编写时,以乡村为主要描述题旨的乡土文学,很多被遴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如《我爱故乡的杨梅》《金色的草地》《乡下人家》《祖父的园子》《草原》《少年闰土》等,目的就是体现乡村的人性、人情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富含乡土元素、体现乡村纯美特色的文学作品充分陶冶学生的情操,厚植乡土情怀,和学生一起发现、寻找、守护乡村的纯美,为学生找到立足点和自信心,这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最好材料,进而实现乡村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乡土文学可为乡村基础教育提供育人范本

中国古代的乡村教育主要以私塾形式存在,内容以儒家经典和诗文为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业技术和消费主义破坏了乡村的精神内核,摧毁了乡村和谐互助的邻里关系,都市文明强势渗透进乡村,改变了传统的村落模式和村民的知识结构。他们追随商品经济的潮流,离开祖辈生活的田园,背井离乡奔赴都市谋生,甚至已形成代际传递。因此,如何让学生今后能守望故土,找到精神归宿,提升自我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让他们心系农村,为建设美丽乡村、重塑乡土文明贡献力量,使乡村重现原有的活力,这应该是乡村基础教育积极努力的方向。

当然,乡村基层教育利用乡土文学作为突破,不是要去倡导毫无生机、稍显落后的农村文化,而是要将优秀的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重视乡土文学的审美性,赓续乡村的传统经验,又要重视乡土文学的批判性。因为乡土文学都以展现乡村文明、描述田园风貌、展现纯美人性为特长,在呈现乡土风味时也包含了乡村的精神特质。在描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时能活化人们对乡村的记忆,当然也批判乡村中庸俗、落后的一面。例如,在现代著名作家中,鲁迅笔下的浙江农村,巴金、李劼人小说中的四川风俗,萧红、端木蕻良等描写的广袤东北,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风俗,等等,都是描写乡土世界的优秀典范。当代作家中,莫言小说中刻画的山东高密乡,陈忠实叙述的关中,阎连科描写的中原,也都是立足乡土、展现乡风的文学样板。他们以广袤的乡村为背景,立足地域并展现特色,同时通过艺术处理,将独具特色的乡村书写上升到普遍的高度,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可以说,文学对乡村的描摹,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丰富、深刻,也更为吸引人。这在于作家对乡村的审视和书写,不是照相机般的表面呈现,而是采用语言为媒介,通过文字的想象和组织,进行演绎和评论,在真实的乡村背景中植入审美、文化、时代元素,这是乡土文学的独特之处和有益之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了解、吸收乡土文学特色,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深度思考,提振他们的精气神,让他们从这些精神食粮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乡土文学的书写空间和朝向更加多样化。“通过文学呈现的乡土,可以熟识乡村特质,认知乡村精神,同时亦能获得艺术和审美的享受。”不少作品书写了农村的现代性转型及其意义,如现代网络销售模式、互联网+乡村产业、乡村振兴带来的社会风貌等,立足新时代,书写大主题。也有些作品从细微处着笔,塑造现代农民形象,强调技术价值,肯定勤劳的意义,将新的时代、新的题旨元素融入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新型农民形象,这些活灵活现的文学形象是乡村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当前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乡土文学改变了村民的传统观念,提升了乡村基层教育的内涵,为乡村基层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为国家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支持。

三、乡土文学可参与构建新型的教育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孕育之所,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中国汉族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依托乡村产生、发展和传承的。为了更好地接续传统和展望未来,乡村基层的教育,在精神、物质、现实等层面都要协同推进,既要看到物质和实用对乡村发展的基础作用,更要重视传统和精神对乡村文化的发展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如淳朴厚重的乡村伦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睦邻友好的人际关系等。而乡土文学大都描述上述主题,将千百年来的美丽乡村给予艺术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吸收这些元素,一定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带来积极影响,让他们重新思考、定义自己置身其中的乡村,以主人翁的态度去重建乡村文化,重新形成现代乡村的特色和亮点。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其中也涵盖了教育的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命运与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教育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力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乡村基层的教育必须全方位跟进。在对接国家教育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也要探索乡村教育的特色和路径。要将千百年来乡村的一些优秀传统整合起来构建新型的教育文化。譬如,数千年来家族之间的忠孝伦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纯真交往、相互帮扶和人际关系等,都是国家现代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它使现代教育既有制度的刚性,又有传统的脉脉温情;
在调适乡村固有功能的基础上,又为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支持。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五四”时期的一代作家基于救亡和启蒙,用现实的手法描绘乡村,引导民众奋起,在批判乡村不良习俗的基础上使文学实现转型。新中国成立后,作家将书写重心投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力拼搏的乡村民众,鼓舞士气,真实展示人民的奋斗过程,讴歌人民勤劳勇毅的人格力量,丰富了中国乡土文学的人物画廊。新时期以来,作家们随时代大潮的转向而更换书写主题,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描写乡村潜力的博大,人性得到复蘇的喜悦和可贵。新千年以来,广大乡村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发展模式面临新变和转型,作家并不回避社会矛盾,努力思考,立足乡土,写深写透,以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进程,既有悲悯的现实情怀,又有植入人心的强大力量。

进入新时代,乡土中国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因此,乡土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要随之转型。我们要利用乡土文学的这些特点,使其在乡村基础教育中发挥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融入乡土特质,重现乡村历史,叙述乡村故事,重构乡村价值的文学书写,一定能为基层教育带来良好的精神食粮。鲁迅展现的浙江绍兴、巴金叙述的四川、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莫言讲述的山东、陈忠实书写的陕西,一定能唤醒学生的乡村记忆,使他们寻找到灵魂皈依的家园。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小海镇坪山小学

猜你喜欢乡土书写文化Unwritten 尚未书写阅读(快乐英语高年级)(2022年9期)2022-10-08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用什么书写呢?小学科学(学生版)(2021年4期)2021-07-23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乡土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1期)2020-02-07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3期)2019-02-01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书写春天的“草”学苑创造·A版(2016年4期)2016-04-16芬芳乡土行创新作文(小学版)(2016年33期)2016-02-28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