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红色教育基因”融入高校教育学课程研究——以保定学院为例

“红色教育基因”融入高校教育学课程研究——以保定学院为例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18:36:02 推荐访问: 为例 保定 保定市

王 薇,郝 静

(1.保定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2.保定学院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凝练形成的伟大精神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的关键部分和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支柱,是我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红色元素”,丰富和创新使用这些资源的方式渠道,提高校本红色资源的利用度,打造校本教育学课程的品牌效应,让校园浸润在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之中,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教育学课程的完善升级,进而促进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红色基因”中充分发掘教育元素,构建独有的“红色教育基因”,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在教育学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红色教育基因”事关师范生政治高度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1]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高校师范专业正是基础教育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其特殊身份决定了其特殊使命,培养的是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志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教师。

坚持社会主义是办好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方向。师范生是祖国教师的后备军,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作为将来学生们的引路人,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高度决定了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红色教育基因是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支撑,用以激发和培养未来师者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引领其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红色教育基因”事关教育学理论深度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等方面有着重要实践意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教育学课程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实践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红色教育基因”是为人师者志气之源、底气之基、骨气之魂,传承和发扬红色教育基因是教育学课程思政应有之义。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将“红色教育基因”融入教育学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有助于将教育学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有机统一起来,推动线下思想政治工作与课堂教学形成育人合力,落实教育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发挥教育学课程思政育“师”功效。

(三)“红色教育基因”事关“马工程”落地实践

2004年4月,我国开始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2]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对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教育学原理》作为“马工程”重点教材,自2019年1月出版以来成为各大师范专业院校讲授教育学的主讲教材,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教育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然而,如何结合各个学校的特点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充分挖掘校本课程是每个开设教师教育类课程院校应该思考的问题。落实融入“红色教育基因”是推进教育学“马工程”新教材落地实践的重要举措,开发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生成具有院本品牌效应的教育学课程思政模式是构建教师教育课程良好生态的应有之义。

保定学院素有“红二师”精神、“西部支教”精神,是天然的“红色教育基因”文化阵地。学校自1904年始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有着光荣的革命教育传统,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和薪火相传的西部支教精神。

(一)物质层面——红色教育基地

保定学院有着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诸如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的回信石、刻画着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红色长廊、印刻着学院百年成长足迹的校史馆以及记载着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感人事迹的西部支教主题馆,等等。

2014年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3]这封回信印刻在校园进门的回信石上,成为保定学院红色教育地标性建筑。2018年,学院参照保定市西下关矗立了百余年的“旧廊”建成了新的红色长廊,每个廊柱间印有不同时期历史故事的铜版画,回溯着保定学院的红色历史和英雄们的故事;
校史馆回顾了学校自1904年创办至今的光辉历史,传承了百年校史文化;
西部支教馆记录着自2000年以来西部支教团体的感人事迹,诉说着一届届支教人的红色教育情怀。这些都成为学院标志性的红色教育基地,传承了学校百余年来的红色教育基因。

(二)文化层面——“红二师”历史文化

保定学院的前身是素有“红二师”之誉的保定师范学校,由著名的近代教育先驱严修先生于国家危难时期创办,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深沉的为民情怀。学校秉承严修先生“启钥民智,砥砺贤才,胸怀国是,献身真理”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国家栋梁和时代精英。1921年3月,带着李大钊同志的指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邓中夏来到位于保定的直隶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播撒下革命的种子。保定学院自1923年起就有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4年组建了党组织,此后成为中共保定党组织的活动基地,为河北省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将共产党的革命火种传播到祖国各地。[4]“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逼临河北。保定学院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遭到国民党当局残酷镇压,先后有13名学生英勇牺牲,年龄最大的25岁,年龄最小的3人只有19岁,他们用一腔热血诠释了烽火年代不屈的红色文化,成为保定学院最深沉最鲜艳的校园底色。

(三)精神层面——西部支教精神

西部支教精神是一块新时代的精神高地,是师范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力依托。2000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和继续深造的机会,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5]截至2022年,保定学院已有200多名毕业生奔赴边疆,到基层和人民中建功立业。西部支教群体事迹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赞誉,习近平主席称赞他们的做法是当代青年的正确方向,鼓励更多青年以他们为榜样,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西部支教精神首先是扎根基层、不懈奋斗的精神,诚如习近平主席在来信中强调的那样,“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6]西部支教精神是对党忠诚、维护团结的精神。自2000年保定学院第一批学子奔赴西部支教,至今20多年来,为当地经济社会进步发展、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西部支教精神是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精神,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的爱国为民、勇于担当,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情怀,是致力于满足人民需要、服务一方百姓的为民情怀。

围绕教育学课程的内容、资源、模式、方法,立足于师范生的职业培养需求,充分发掘和利用我校红色教育基因进行思政融入点和育人方法的梳理、挖掘、设计,形成教育学课程的全环节、全过程、分布式、融入式的课程思政路径。

(一)“红色教育基因”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

思政资源库是指以教学视频、影视、微课、课件、动画、音频、图片、讨论互动、新闻热点、重大事件等思政元素为主要载体,依托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资料以电子化形式存储的网络媒介。

“红色教育基因”资源库围绕“红二师”历史文化,以课程内容为主要框架,以培育“师德师风”为一条主线,主抓“师者知识技能”与“师者理念德养”两个核心,从“红色教育基地、红二师传统文化、西部支教精神”三个维度析出教学经典案例库。

教学案例采用多种形式展现,依托课程公众媒体平台“推动一朵云”,收录师生原创的思政题材资源。在形式上分为“微电影”“新闻播报”“云之语”“微感悟”四大系列,根据内容主题收纳进专门开辟的“红色课程思政”版块。其中“微电影”版块收录了学生们根据西部支教事迹改编的微电影;
“新闻播报”登载了关于“红二师”历史文化、“西部支教精神”的网络报道以及学生们自己编排演绎的“红色教育”报道;
“云之语”主要是记录学生们对于红色教育基因以及课程思政的相关体悟;
“微感悟”则是教师团队对于课程思政的个人心得。

此外,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学一流课程,在章节目录中收集红色教育基因相关文本、音频和视频资料。利用线上数据库查阅相关传记、史料、访谈,从电视、电台、网络等渠道收集重大事件、报道等,并以任务点的形式发放到相关班级,纳入到成绩评价体系当中,从而实现资源库的不断叠加和不断传承,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浸润到学生的心田。

(二)“红色教育基因”融入教育学课程的理论设计

在理论层面上,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细化课程思政具体目标,在章节教案上对知识教学和红色教育基因进行融合设计,实现红色教育基因和教育学课程的无缝对接与巧妙渗透。

1.课程目标——培育基础教育领域的“四有”好教师。课程目标旨在解决“为谁教”的问题。教育学课程目标要强调价值引领,突出“育师功效”。秉承《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强化教育学类课程对师德师风的教育功能。

基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适应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现状,将教育学课程定位于培育基础教育领域的“四有”好教师,旨在培养服务保定市,辐射京津冀地区基础教育的一线卓越教师。学生毕业五年后,成为区域基础教育教学的基础师资力量,部分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教师。

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理念落实在教育学课程目标上,应从以下四个维度发力。首先是知识维度,重在培育“有扎实学识”,夯实教育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二是能力维度,重在培育“有仁爱之心”,引导师范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切实做到有能力教学、有方法管理、有情怀育人;
三是价值观维度,重在培育“有道德情操”,即具有教师职业认同的信念和情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最后是思政维度,重在培育“有理想信念”,强化师范生使命担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2.课程内容——“红色教育基因”与章节知识的深度融合。认真梳理红色教育基因与教育学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握构筑红色教育基因的认知认同、实践转化,形塑价值引领、道德规范,优化和拓展教育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知识结构、话语方式和组织形式,构建独具“红色基因”的教育学知识结构、话语方式和组织形式,构建红色教育基因教育学课程体系。围绕“红色教育基因”进行教育学课程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探索的时代转化,发挥“红色教育基因”陶冶涵养功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内容采用版块式教学,以大纲、各章节知识点为主要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拟将课程中十章内容按照内在逻辑维度整合为五个部分,其中,将“绪论和第一章”整合为“教育及教育学科基本内涵”;
“第二、三章”整合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五章”整合为“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
“第六、七、八章 ”整合为“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
“第九章”仍然独立成章是“教师与学生”。

按照梳理出来的课程维度,将“红色教育基因”思政案例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设计。一个知识点配对多个案例,这种知识点的讲授往往可以涉及多个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譬如,我校西部支教教师侯朝茹关爱学生文波和文绯并为其配眼镜的故事,既可以用在“素质教育——关爱全体学生”版块,也可以用在“教师与学生”版块。我校另一位优秀支教教师王建超,利用自己所学的体育知识为新疆且末县二中的孩子们普及体育知识,因地制宜开展体育运动,鼓励孩子们拥有体育梦想的案例,既可以用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版块,也可以用在“人的全面发展”版块,还可以用在“教师与学生”版块。由此,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同频共振,促进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与思政情感培育相得益彰。

(三)“红色教育基因”融入教育学课程的实践创新

实践上采用沉浸式教学,通过“五个一”特色教学工程,促成课堂教学从“文本话语”向“人本话语”的范式转换,辅之以多维度的新型考核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撒好课程思政这把“盐”。

1.教学方法——“五个一”特色教学工程。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讨论、小测验、研究性学习、课后作业、项目设计、项目制作等形式。将课堂教学、项目实施同步错位进行,理顺课内、课外关系,加强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深度参与和获得感体验。

开展“一部教育微电影、一篇教育小论文、一节教学设计微课、一部教育学经典书目阅读、一场教育新闻播报”的“五个一”教学工程,切实开阔学生们的教育视野、强化教育思维、提升教育技能、巩固教育情怀。“教育微电影”版块是学生们挖掘我校红色教育基因和真实红色事迹改编拍摄的系列微电影,比如学生根据“七·六护校运动”改编的微电影《七·六护校》,根据我校西部支教优秀毕业生群体事迹拍摄的微电影《且末青春》《西部传承》《大漠团圆》等影片;
“教育小论文”是学生们对于红色教育基因以及课程思政的相关体悟;
“教育新闻播报”是关于“红二师”历史文化、“西部支教精神”的网络报道以及学生们自己编排演绎的“红色教育”报道;
“教学设计微课”一般是基于教学理论,结合自身专业进行的教学设计,譬如这学期思政专业的学生根据西部支教事迹做的思政教学设计微课,不仅切实掌握了教学设计的思路方法,也实现了思政资源库的扩充升级;
“教育学经典书目阅读”是引导学生们结合红色教育基因读一部教育学原著,这学期重点学习了《红旗的召唤——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精神读本》,从中分析、提炼红色教育元素,结合自己的小组任务进行融合。

2.考核方式——多维度、多元素综合评价。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破单一性、经验性的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力争形成动态性、整体性、直观性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实效性。

成绩评定采取“N+1”的方式,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平时成绩的比重提升到总成绩的50%。“N”为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结合现实的思考能力,占20%;
平时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发言、作业完成等,主要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任务布置,保留过程性材料及相关数据,占15%;
小组任务包括微电影拍摄、新闻播报、经典阅读和教学设计,按照分工和完成情况采用教师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本人自评给予最后成绩,这部分占15%。“1”为期末考试,采用多种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开卷形式,重点考察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教研室统一命题进行全校的考核。

将“红色教育基因”融入过程性评价,实现课程思政考核方式的革新。展开诸如布置红色教育史调研、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参观感悟、拍摄红色系列教育学微电影等任务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部分,进行多维度、多元素的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教育学支教红色——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一部系统研究批判教育学的力作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5期)2022-12-16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学学科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4-08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华夏教师(2021年28期)2021-05-23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华夏教师(2021年28期)2021-05-23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10期)2018-01-23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