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负极材料SiO@CMSs@C的制备及性能

负极材料SiO@CMSs@C的制备及性能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15:36:02 推荐访问: 制备 性能 性能指标

侯春平,孟令桐,侯 佼,龚波林

(1.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2.北方民族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硅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脱锂电位和理论比容量(4 200mAh/g)较高,储量丰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硅在嵌脱锂时的体积变化超过300%,导致内部结构破坏,嵌锂能力下降;反复的膨胀/收缩还会使电极无法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消耗电解液及正极中的Li+,降低库仑效率,加速容量衰减[1]。硅为半导体材料,电导率低。

硅氧化物的理论比容量比硅低,但在与锂合金化的过程中会生成氧化锂、硅酸锂等惰性组分,缓解体积变化,且制备难度和成本低于硅。硅氧化物在首次循环中,与锂反应生成惰性物质是不可逆过程,将导致首次库仑效率较低。洪海梅[2]以多巴胺为碳源,通过原位聚合及热处理技术,在纳米硅颗粒表面均匀包覆一层无定形碳层,碳层将硅颗粒分隔开,避免了因巨大表面能导致的颗粒团聚,并增强材料的导电性。夏文明等[3]将商业SiO高温歧化处理,与蔗糖复合,得到SiO/C复合负极材料。歧化处理使材料中的Si含量增加,减少了惰性Li2O和Li4SiO4的生成,提高了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且Si组分的增加可提供更高的比容量。

本文作者首先制备SiO@C@碳微球(CMSs)前驱体材料,然后分别用不同碳源材料进行二次包覆,研究不同碳源及包覆方法对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1.1 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1.0 g葡萄糖(上海产,AR)溶于50 ml蒸馏水中,再将0.5 g氧化亚硅(银川产,>99%)均匀分散在其中,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共聚物(P123,天津产,工业级),放入反应釜中,在200℃下,水热反应12 h;冷却至室温后,在120℃、空气气氛中烘干12 h;最后,在500℃下、氩气气氛中烧结4 h,得到SiO@C@CMSs前驱体材料。

将1.470 6 g 聚乙二醇(PEG4000,银川产,AR)、0.971 7 g柠檬酸(上海产,AR)和0.231 g葡萄糖(上海产,AR)分别溶于20 ml蒸馏水中,再分别将0.55 g前驱体材料及0.11 g人造石墨(银川产,>99.99%)均匀分散于上述溶液中,边磁力搅拌边加热至样品呈黏稠状,在120℃下烘干12 h。此外,将0.08 g沥青(银川产)、0.55 g前驱体材料及0.11 g人造石墨用QM-3SP04型行星球磨机(南京产)以240 r/min的转速球磨(球料比5∶1)2 h。最后,将上述4个样品在700℃、氩气气氛下烧结4 h,得到不同碳源二次包覆的SiO@CMSs@C复合负极材料,分别记作SiO@CMSs@PEG、SiO@CMSs@柠檬酸、SiO@CMSs@葡萄糖和SiO@CMSs@沥青。

1.2 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分别将5 g柠檬酸、PEG4000、葡萄糖和沥青在700℃、氩气气氛下烧结4 h,烧结后,剩余物质质量与烧结前质量之比即材料的残碳率。用DX-2700型X射线衍射仪(丹东产)分析复合材料的物相和晶体结构,CuKα,λ=0.154 nm,管压40 kV、管流30mA,步长为 0.02°,扫描速度为 6(°)/min。用SIGMA 5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德国产)及JEM-21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日本产)观察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用3H-2000PM1型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北京产)测试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平均孔径。

1.3 电化学性能测试

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将复合材料、乙炔黑(深圳产,电池级)和聚丙烯酸(上海产,AR)按质量比70∶15∶15均匀混合,涂覆在10μm厚的铜箔(深圳产,电池级)上,在80℃下真空(-0.09 MPa)干燥2 h后,冲成直径为12 mm的圆形极片(约含 2 mg活性物质)。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CR2025型扣式电池,对电极为金属锂片(深圳产,电池级),隔膜为Celgard 2400膜(美国产),电解液为1 mol/L LiPF6/DMC+DEC+EC(体积比 1∶1∶1,山东产)。

组装好的电池用CT-2001A型电池测试仪(武汉产)进行恒流充放电及倍率性能测试,电压为0.01~1.50 V,电流分别为0.05 A/g、0.10 A/g、0.20 A/g、0.50 A/g、1.00 A/g和1.50 A/g。用CHI660E型电化学工作站(上海产)进行交流阻抗测试,频率为10-2~105Hz,振幅为5mV。

2.1 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经计算,柠檬酸、PEG4000、葡萄糖和沥青等4种材料的残碳率分别为5.66%、3.74%、23.81%和68.78%。

图1为SiO、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XRD图。

图1 SiO、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XRD图Fig.1 XRD patterns of SiO,SiO@C@carbon microspheres(CMSs)and secondary coated samples

从图1可知,SiO和SiO@C@CMSs样品均无强衍射峰,说明SiO和SiO@C@CMSs样品均属于非晶态结构。SiO在24°及51°附近的两个宽峰为非晶态SiO的特征峰。经过水热反应,葡萄糖原位包覆碳化,SiO@C@CMSs样品在22°附近出现的宽峰为无定形碳的(002)特征峰。各二次包覆样品中,除SiO及无定形碳的几个宽峰外,在26°及54°附近出现了明显的晶体衍射峰,分别对应石墨的(002)和(004)晶面。SiO@CMSs@柠檬酸和SiO@CMSs@葡萄糖样品的石墨衍射峰相比另外两个样品较弱,说明二次包覆层较厚,影响石墨的衍射。6种材料的XRD图中均未发现其他杂峰,说明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没有SiC等其他杂质生成。

SiO@C@CMSs和SiO@CMSs@沥青中CMSs的TEM图见图2。

图2 SiO@C@CMSs和SiO@CMSs@沥青中CMSs的TEM图Fig.2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photographs of CMSs in SiO@C@CMSs and SiO@CMSs@pitch

从图2可知,由水热法制得的SiO@C@CMSs样品,生成了空心CMSs。这些CMSs可增强材料的导电性,空心结构还可缓解复合材料在嵌脱锂时的体积膨胀。烧结后的CMSs结构并无明显变化,仍为空心球形结构。

SiO、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SEM图见图3。

图3 SiO、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SEM图Fig.3 SEM photographs of SiO,SiO@C@CMSs and secondary coated samples

从图3可知,SiO颗粒均呈不规则形状,粒径分布从数百纳米至数微米不等;由水热法制得的SiO@C@CMSs样品中,不规则颗粒明显减少,说明SiO颗粒被葡萄糖热解碳原位包覆。包覆在SiO外部的无定形碳层,能抑制材料内部在嵌脱锂时的体积变化,保持结构稳定;二次包覆热解碳层将SiO@C@CMSs材料均匀且紧密地包覆在人造石墨颗粒表面,未出现团聚现象。不同碳源二次包覆的样品,表面形貌略有不同:SiO@CMSs@PEG、SiO@CMSs@柠檬酸、SiO@CMSs@葡萄糖样品表面可观察到数量较多的不规则形状SiO颗粒及CMSs,说明部分SiO@C@CMSs材料未被均匀二次包覆;SiO@CMSs@沥青样品表面SiO颗粒及CMSs数量相对较少,说明沥青热解碳化后,将SiO@C@CMSs颗粒均匀包覆。

SiO@C@CMSs和SiO@CMSs@沥青样品的N2吸-脱附曲线见图4,根据BET多点法得出的孔结构参数见表1。

图4 SiO@C@CMSs和SiO@CMSs@沥青样品的N2吸-脱附等温线Fig.4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of SiO@C@CMSs and SiO@CMSs@pitch samples

表1 SiO@C@CMSs和SiO@CMSs@沥青样品的孔结构参数Table 1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SiO@C@CMSs and SiO@CMSs@pitch samples

从图4可知,SiO@C@CMSs样品的吸附量在低压段迅速上升,说明与氮气有较强的作用力,样品中含有部分微孔结构;SiO@CMSs@沥青样品的吸附量在低压段上升趋势较平缓,说明与氮气的作用力较弱,样品中几乎不含微孔结构。两种样品的吸-脱附曲线均出现回滞环,说明发生不同程度的毛细凝聚现象,具有明显的介孔结构。经二次碳包覆后,氮气吸附量明显减少,说明样品的总孔体积减小。从表1可知,以沥青为碳源经二次包覆,SiO@C@CMSs样品的葡萄糖热解碳层及CMSs中的微孔结构被碳化,填充有较低比表面积的沥青,总孔体积及比表面积减小,平均孔径增大。

2.2 电化学性能分析

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循环性能见图5,其中前两次循环的电流为0.05 A/g,第3、4次循环为0.10

图5 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循环性能Fig.5 Cycle performance of SiO@C@CMSs and secondary coated samples

A/g,用来活化电极材料,之后以0.20 A/g的电流循环80次。

从图5可知,SiO@C@CMSs样品第84次循环的脱锂比容量为552.5 mAh/g,相对于首次0.20

A/g电流循环(即图中第5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为67.64%。虽然引入容量较低的无定形碳及石墨,降低了样品的初始容量,但经二次包覆及人造石墨改性后,循环性能提升,第84次循环相对于首次0.20

A/g电流循环的容量保持率均约为92%。二次包覆碳层进一步限制了嵌脱锂时SiO的体积膨胀,并利用石墨材料良好的导电性,提升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石墨颗粒还可作为缓冲基质,缓解复合材料嵌脱锂时产生的内应力,提升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人造石墨及无定形碳材料的制备难度及成本也较低,可进一步降低SiO@CMSs@C复合材料的制备成本。不同碳源二次包覆的样品,循环性能有所不同。柠檬酸、PEG4000及葡萄糖热解碳化后,质地相对较硬,循环过程中容易开裂,且比表面积较大,与电解液接触生成的SEI膜较多,可逆容量较低;沥青碳化后,质地相对较软,具有较高的韧性与机械强度,对复合材料的二次包覆更均匀、致密,且比表面积较小,与电解液接触生成的SEI膜较少,可逆容量较高,第84次循环的脱锂比容量为579.7 mAh/g,相对于首次0.20

A/g电流循环的容量保持率为92.78%。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在0.05 A/g电流下的首次充放电曲线见图6,具体数据列于表2,硅氧化物、无定形碳及石墨的嵌脱锂反应[4]如式(1)-(5)所示。

图6 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首次充放电曲线Fig.6 Initial charge-discharge curves of SiO@C@CMSs and secondary coated samples

表2 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首次循环性能Table 2 Initial cycle performance of SiO@C@CMSs and secondary coated samples

从图6和表2可知,SiO@C@CMSs样品虽然首次嵌锂比容量高达1 735.1 mAh/g,但因比表面积较大,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与电解液接触形成的SEI膜及不可逆容量较多,导致首次库仑效率较低。经二次包覆和人造石墨改性后的样品,首次库仑效率比包覆前明显提升,二次包覆热解碳填补了SiO@C@CMSs葡萄糖热解碳层及CMSs中的微孔结构,样品的比表面积降低,可减少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SEI膜的生成,降低不可逆容量。5种材料首次嵌锂过程中,0.70~0.25 V的倾斜曲线对应材料界面SEI膜以及硅酸锂、氧化锂和Si的形成过程[式(1)、(2)],这一过程越长,说明形成的惰性物质及SEI膜越多,不可逆容量越大;0.25 V以下的长平台对应无定形碳及石墨的插层反应以及Si的合金化过程[式(3)-(5)],嵌锂比容量主要由此过程提供。首次脱锂过程中,与SiO@C@CMSs样品不同的是,各二次包覆样品在0.15 V处均有一个短平台,对应Li+从石墨层状结构中脱出的过程,即式(5)的逆反应。0.25 V以上的倾斜平台对应Li+从无定形碳脱出及Si的去合金化过程,即式(3)、(4)的逆反应,复合材料的脱锂比容量主要由此过程提供,该平台越长,说明可逆比容量越大,材料的库仑效率也越高。SiO@C@CMSs样品首次嵌锂过程中,在0.25~0.15 V出现电压先下降、后略微上升,再缓慢下降的现象,原因是多孔的热解碳层与电解液接触,生成较多惰性的SEI膜,使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加剧。以沥青为碳源进行二次包覆及人造石墨改性后的SiO@CMSs@沥青复合材料,比表面积较小,生成的SEI膜较少,且沥青碳化后较好的导电性,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减轻了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

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倍率性能见图7。

图7 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倍率性能Fig.7 Rate capability of SiO@C@CMSs and secondary coated samples

从图7可知,当电流为0.05 A/g时,SiO@C@CMSs和SiO@CMSs@沥青样品第5次循环的脱锂比容量分别为922.7mAh/g和695.8 mAh/g。虽然引入比容量低的无定形碳及石墨材料会导致SiO@CMSs@沥青样品的比容量不及SiO@C@CMSs样品,但当电流增至1.50 A/g时,SiO@CMSs@沥青样品的比容量仍有约430 mAh/g,是0.05 A/g时的62.5%,高于SiO@C@CMSs样品的48.9%。经大倍率电流活化后,SiO@CMSs@沥青样品表现出更高的比容量,电流恢复至0.05 A/g时,容量恢复率为101.1%。不同碳源二次包覆的样品中,SiO@CMSs@沥青在各电流下的比容量最高。原因是沥青碳化后,质地变软,韧性与机械强度较高,使得二次包覆更均匀、致密,且比表面积较小,与电解液接触生成的SEI膜少,可逆容量较高。沥青碳化后良好的导电性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使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较好。

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交流阻抗谱见图8。

图8 SiO@C@CMSs和二次包覆样品的交流阻抗谱Fig.8 AC impedance spectra of SiO@C@CMSs and secondary coated samples

等效电路构成为:表面层电阻及电荷转移电阻Rsf+ct与Li+在活性物质中扩散产生的Warburg阻抗Zw串联,再与穿过界面的双层电容CPEsf+ct并联,最后与电解液和集流体之间的接触内阻Rs串联[5]。从图8可知,拟合后的SiO@C@CMSs、SiO@CMSs@PEG、SiO@CMSs@ 柠檬酸、SiO@CMSs@葡萄糖和SiO@CMSs@沥青的Rsf+ct分别为96.34Ω、69.09 Ω、62.12Ω、65.88Ω和50.31Ω。二次包覆样品的表面层电阻及电荷转移电阻小于SiO@C@CMSs样品,说明二次碳包覆层及人造石墨进一步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不同碳源二次包覆的样品中,SiO@CMSs@沥青的Rsf+ct最小,得益于沥青碳化后的导电性较好,使得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良好。

SiO@CMSs@沥青样品首次循环的容量微分曲线见图9。

图9 SiO@CMSs@沥青样品首次循环的容量微分曲线Fig.9 Capacity differential curves of the initial cycle of SiO@CMSs@pitch sample

从图9可知,首次嵌锂过程中,0.25 V以下的峰对应无定形碳、石墨的插层反应以及Si的合金化;首次脱锂过程中,约0.15 V处的峰对应Li+从石墨层状结构中的脱出,0.25 V以上的峰对应Li+从无定形碳脱出及Si的去合金化。

本文作者分别以PEG4000、柠檬酸、葡萄糖和沥青为碳源,对SiO@C@CMSs前驱体进行二次包覆,并与人造石墨复合,得到SiO@CMSs@C复合负极材料。

SiO@CMSs@沥青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最好,以0.20 A/g的电流在0.01~1.50 V循环,第80次循环的脱锂比容量为579.7 mAh/g,容量保持率为92.78%;当电流达到1.50 A/g时,比容量仍有0.05 A/g时的62.5%。二次包覆热解碳层进一步限制了嵌脱锂过程中SiO的体积膨胀,并将活性物质颗粒与人造石墨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石墨较好的导电性,提升材料的电导率。石墨颗粒还可作为缓冲基质,缓解复合材料嵌脱锂时产生的内应力,提升循环稳定性。实验方法简便,选用原料简单易得,但在实际生产中沥青碳化产生的烟气、粉尘等要采取相应的环保处理措施,以免污染环境。

猜你喜欢碳源石墨葡萄糖缓释碳源促进生物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进展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2年3期)2022-06-05石墨系升温球的实践与应用昆钢科技(2022年1期)2022-04-19竹豆间种对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中国土壤与肥料(2021年5期)2021-12-02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味觉传感器的制备应用食品安全导刊(2021年20期)2021-08-30石墨烯桑蚕丝变身传感器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7期)2021-08-14不同碳源对铜溜槽用铝碳质涂抹料性能的影响昆钢科技(2021年6期)2021-03-09葡萄糖漫反射三级近红外光谱研究中国甜菜糖业(2020年1期)2020-12-07新型复合碳源去除工业综合园区废水中硝酸盐试验研究天津科技(2020年4期)2020-05-09葡萄糖对Lactobacillus casei KDL22发酵及贮藏性能的影响中国乳业(2016年4期)2016-11-0718~F-脱氧葡萄糖PET/CT在胰腺占位诊断与分期中的价值肿瘤影像学(2015年3期)2015-12-09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