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成果述评与启示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成果述评与启示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1-24 11:06:01 推荐访问: 助力 助力乡村振兴 助力乡村振兴发言稿

王 晴

(淮阴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21)

乡村振兴战略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面临着乡村分布较广、类型多样、影响因素复杂等现实困境,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各类资源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推进的重要途径。助推乡村振兴的要素和资源多种多样,方式、方法和渠道也不尽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经济层面的因素中,涉农金融资源相对匮乏,涉农金融服务的精准度、有效性有待提升。构建乡村振兴新局面需要依赖合理的金融资源投入以及相应的优质金融服务,保持金融资源向乡村适度倾斜。发挥金融减贫的杠杆性作用,是当前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

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金融助农发展进入快车道,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持续积累,并且形成了主题明确的知识体系框架。基于期刊数据库对某一学科领域或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是一种比较常见和通用的研究设计,也是揭示并解读该领域研究特征及热点的重要方式。回顾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领域,鲜有学者基于中文期刊或引文数据库,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领域进行过学术考察,从内容分析的视角来透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动态的文献相对稀少。一个主题的阶段性研究热点反映了该领域学者关注的核心内容,透视其热点问题有助于深化专业认识、把握发展脉络并启迪后续研究。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期刊论文为样本,从主题聚类和内容挖掘的视角解析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主旨并分析其研究特征,以期为主题领域内的知识创新提供引导,亦对涉农金融政策优化及乡村振兴项目的金融支持、服务创新和体系完善提供参考建议。

(一)样本来源

考虑到文献收录规模、效率及数据分析标准化等因素,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样本的检索源。经过多次测试和比较,以下检索策略的效果最佳:主题检索式=“金融”并含“振兴”,收录时间覆盖2017—2021年,期刊来源类别选定为核心期刊、CSSCI(含扩展版)和CSCD,其他为默认条件。共找到624条结果,但初次检索结果中含有大量的冗余信息,需要进行数据清洗。首先,采用题名匹配和摘要阅读的方式识别无关的检索结果,以保障数据的精准度,剔除无作者、访谈、纪实、导语以及非学术文献;
然后进行去重处理,共获得220条有效题录;
最后对有效题录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元数据信息以备后用。题录数据下载于2022年4月18日。从题录数据的年度分布来看,我国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发端于2017年(2篇),经过2018年(27篇)的初期积累后,2019年迅速上升至62篇,2021年达到最高峰(72篇),总体上呈稳步上升态势。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范式中的主题聚类分析方法进行题录信息抽取和内容可视化呈现,实现此操作需要借助于VOSviewer软件(版本号为1.6.18)。该软件采用智慧型社群知识发现算法识别网络结构,具有展示效果好、精准度高、易于内容挖掘等优势,通过软件内嵌工具可以辨析节点之间的细节特征,为生成聚类主题提供基础性的知识[1]。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①以EndNote文本格式存取题录数据;
②将此文本导入VOSviewer软件,绘制基于全部关键词共现网络的主题知识图谱;
③对主题图谱中的关键词共现关系进行初步梳理,形成方向性的领域范畴;
④逐篇阅读目标文献摘要,将其主旨内容与领域范畴进行匹配,仅保留内容高度契合的关键词;
⑤基于语义逻辑和领域划分结果,提炼出本研究所涵盖的核心议题并进行命名。

(一)知识图谱与聚类生成

关键词是论文主旨内容的词组表达,揭示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及其逻辑结构是追踪主题领域研究动态的常用手段。经软件识别,本研究的样本文献中共有506个关键词,经比较可知,采用软件内置的“LinLog/modularity”的归一化算法生成全词图谱(见图1)效果更佳。可视化规模的权重采用“共现”频次进行计量,即两个词之间的连线越粗,其关联度越强。共词网络中共有1 744个链接,总链接强度为2 046。

图1 全词共现(506×506)知识图谱

依据关联强度大小排序,以下词组的共现关系相对紧密(括号内为共现次数):乡村振兴×农村金融(25)、乡村振兴×普惠金融(18)、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乡村振兴×数字普惠金融(10)、乡村振兴×绿色金融(9)、乡村振兴×金融支持(8)、乡村振兴×金融服务(7)、乡村振兴×金融扶贫(7)、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链(7)、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6)、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6)、乡村振兴×金融支农(6)、乡村振兴×农村金融服务(6)、乡村振兴×脱贫攻坚(5)、乡村振兴×金融创新(5)、乡村振兴×金融排斥(5)、乡村振兴×农村信用体系(5)、乡村振兴×农村金融改革(4)、乡村振兴×互联网金融(4)以及乡村振兴×金融(4)。以上20对共现关键词是建构本研究核心话语体系的知识基础。

基于以上知识基础,结合关键词之间的语义逻辑和软件自动生成的分组结果,可以推演出本领域的核心主题内容及其聚类体系(见表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用型关键词(如乡村振兴、农村金融、乡村振兴战略)不能直接作为聚类的底层逻辑词汇,这类词会交叉出现在不同的聚类主题中,表中未重复列出。例如,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分别共现25次和6次,而其与存在直接链接关系的另外21个关键词的共现强度则很弱,反映出该类词汇的通用属性。

表1 主题聚类体系特征

(二)聚类主题内容及态势分析

1.(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在目标、价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在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方面,要着力构建普惠性的、有竞争力的乡村金融支持体系。普惠金融的杠杆性作用有助于激发振兴活力,体现“授之以渔”的乡村振兴先进理念。但也应看到,普惠金融不等于扶贫,要紧跟“三农”工作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的时代大背景,有效协调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立足于新时期乡土村情,理清并把握好两者在理论渊源、核心思想和实践战略方面的差异性关系。当前,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中观、宏观层面,对地区差异的关注度较弱,实证调查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

乡村振兴背景下普惠金融人才培养、服务农产品电商、惠农效率、发展对策等议题受到较多关注。关注的焦点在于: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协调耦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数字普惠金融效率评测,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农户(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提升信贷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应看到,乡村振兴中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存在困境和问题:受到乡村传统业态、传统金融的信贷抑制性等影响,乡村振兴中的普惠金融面临着安全保障、征信、监管等方面的现实挑战[2];
还存在形式不灵活、效果不突出、创新度不足等问题[3]。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发展中遇到一定的阻力,在“供—需”结构优化、设施配套上还有不足,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还不清晰,作用机理、发展策略、典型模式还有待实地探索和实证检验。

解决以上问题的前提是更新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理念并支持其自我能力提升。首先,需要通过文化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促使其转变心态,积极融入、接受并支持普惠金融的振兴战略。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加快农村征信系统建设,完善普惠金融参与下的乡村振兴项目跟踪管理,充分吸纳社会资本,利用数字技术强化过程控制。为激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动性,可建立风险补偿、扶贫贷款担保相关基金,分散风险,带动普惠金融投入;
也应采取激励考核措施,以增强主体责任意识,有利于客观、准确评估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总之,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从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优化、风险防控体系与长效机制构建等方面深化实践,加强不同类型普惠金融服务的创新融合。在数字化普惠金融时代,如何促进金融科技革新、充分发挥数字金融效率优势,也是学界应当继续关注并深耕的细分领域。

2.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绿色是乡村的底色,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大有可为且势在必行。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是实现低碳、循环发展目标的助推器:既为现代生态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又能够引导农村产业向环境友好型发展。近年来,有关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的服务创新举措,涉农绿色融资保持合理增速,部分省市的乡村已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试点,绿色金融在助力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关研究围绕机理、框架、问题等,探索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部分研究以地方实践为素材,推介经验、梳理不足并提出展望。总的来看,当前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战略仍处于探索上升阶段,仍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作为实践参照。

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尚存在一些问题。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供需矛盾突出(需求远大于供给),以至于绿色金融产品的整合性和协同性较弱[4]。国家多部委虽已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但对绿色金融具体业务的执行标准缺乏界定,仍存在标准碎片化、不统一等问题。欲解决以上问题,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向绿色服务认知转变;
强化制度保障措施,构建外部性激励机制,着力解决金融服务绿色乡村建设的动力匮乏问题;
促进标准体系建设,引入市场化资源评估,为金融机构制定绿色准入及其融资服务提供依据;
利用涉农数据,推进绿色金融数字化,探索构建智能化的绿色金融信息化服务平台;
探索试点示范效应,突出培育重点,以示范建设为抓手,形成空间带动的辐射效应。此外,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还应理清机构、市场和乡村的关系,构建主体协同的均衡和长效机制,形成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机制。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引领现代涉农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回溯过去,长期以来,受制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约束、资源总量限制、供需失衡,“融资难”一直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痛点。为了加快补齐这类短板,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颁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2022年印发《关于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的通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南。央行等六部门2021年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对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提出针对性要求,在政策的扶持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国有大行、涉农金融机构,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初心不改、义不容辞。

部分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积极探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有研究指出,实践中要分清财政补贴和金融扶持两类资金投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差异性影响[5]。要进一步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机制,以村集体信用和合作社信用的融合作为“村社共同体”,弥补产权信用缺陷,同时以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评估为依据,从外部渠道上增强信用保障[6]。还有部分研究论述了农业保险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长远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创新,需要双向互动:既要减少对支农金融政策的依赖性,又要促进融资行为的市场化转向,重点是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响应意愿和信用水平,加大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如银保合作),考虑合理降低融资成本,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产规则,用好政策工具和监管激励机制。

4.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与产业化

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点,金融资源持续向“三农”倾斜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满足乡村振兴的融资需求,增强涉农产业贷款信心。农业产业链与产业化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农村金融服务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涉农金融服务模式、数字科技支撑、产品创新,围绕地方实践(以中西部乡村为主)、运作机制、实施效果,展开学术探索和经验总结。实践经验的亮点在于银行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农业产业链和助推产业化金融服务模式,如中国农业银行某地方分支机构服务某牧业集团的做法、模式、问题及启示,就创新路径提出设想和建议[7]。当然,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与产业化的实践模式必须因地制宜,需要建构在农业产业链和产业化水平提升、新型农民能力培育和农村信用体系完善的基础之上,并借助于新兴技术解决征信和监管问题。

当前,涉农金融服务产业链与产业化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缺乏健全的顶层设计、配套制度、政策体系,涉农产业基础薄弱[8],部分地区存在政策性金融主导现象,涉农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内生动力不足,融资的意愿、时间、合作方式错位[9],甚至出现金融排斥现象。研究共识表明,有关主体需要继续鼓励金融机构把握乡村产业增长新机遇,加大对涉农产业体系的信贷支持,确保涉农产业链(如“菜篮子”产品供给)信贷投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要继续对受疫情影响相对严重的涉农产业给予融资支持,帮助涉农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渡过难关。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顺应乡村产业融合、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产业链与价值链同构的趋势,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农村产业链与产业化的综合能力,更好满足产业链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推动乡村优势涉农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扩大并增强涉农产业价值链的辐射带动作用。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金融扶贫

脱贫攻坚贵在快和准,但任务复杂、艰巨。农村基础本就薄弱,加之资本化“造血”能力不足,普遍存在金融供给缺位、投入方式粗放、扶贫放贷精准度低等现象[10]。金融扶贫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本性增值,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可持续性提供资金扶持。从实施进展来看,金融扶贫工作稳步推进、逐步深化、初见成效。当然,要实现金融扶贫的精准化,还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精准的信息和数据是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决策依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以金融扶贫为代表的助农战略举措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大。有关研究从SWOT分析、经验总结、理论设想等视角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金融扶贫的功能、机制、成效及改革创新等议题。自2020年之后,相关研究主题转向金融扶贫的长效机制构建、金融赋能相对贫困治理等领域,并就金融扶贫如何提质增效开展学术探索。

金融扶贫如何提质增效,关键在于传统金融扶贫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在数智时代,贴息式、商业性涉农贷款的实施过程,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与信息共享。精准施策是打赢脱贫攻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法宝,也是学界关于金融扶贫创新的共识。研究普遍认为,进入“后扶贫时代”,政府部门需要优化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体系,推进信用生态建设,助力农村产业升级。就发展趋势而言,有关主体需要及时总结减贫经验、梳理不足并探寻创新之路。特别是在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需要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改善乡村金融生态、优化政策环境。为此,有关部门应做好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坚持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农村产业化发展趋势,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的涉农基础金融服务,以创新为动力,提升金融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效能和效率。

6.互联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稳定的助农资金和资本注入。这在客观上要求有关机构持续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从而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2019年,央行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规范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从政策层面肯定互联网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共同发力,形成更为丰富的农村金融体系。相关研究探讨的议题包括:互联网金融助农服务体系构建及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创业绩效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支农惠农的意义、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互联网金融法律制度构建。从供给结构来看,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体系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以商业性金融为主力、以互联网金融为补充。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性、倾斜性和便利性等特色,为农村产业培育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11],有关主体应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在助力农业产业化、增益农业价值链、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等方面巧做制度文章,与其他金融服务模式协同发力,促进并发挥多样态金融工具支持乡村市场功效的最大化。

(一)研究述评

本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类期刊论文进行主题聚类,为学界呈现我国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述论,研究述评如下。

1.实践与理论的协调性不足

从知识创造者属性来看,金融系统工作者更善于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进行总结和评价,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的研究内容往往与该金融机构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有关,或以某行课题组的形式进行地区实践案例分析,示范作用较强,工作参考价值较好。但理论界的战略构想、思辨评析很难身临其境,仍需加强实例的理论化提炼。从知识贡献的结构特征来看,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经管类研究机构是研究的中坚力量,这表明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是专业特色集中的领域,更多的研究是从宏观的视角展开,中观、微观的解读方向有待进一步拓展。

2.实证调查类研究数量偏少

理论上缺乏对核心概念的深度解读,引用的理论来源单薄,基于理论基础而开展的实证研究稀少,金融、财政、信贷等核心概念存在混用现象。加之本土化理论构建较为滞后,金融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契合往往是根据实践总结而来,理论内容存在浅层化倾向,特别是金融理论知识在乡村振兴领域内的创新应用有待系统化。纵观方法,规范性研究、思辨分析论文在样本中比例较高,案例研究中个案分析相对多一些,跨地区的多案例比较研究明显较少,不利于实践经验的横向比较与推广。实证调查或量化方法运用较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因—果”效应的检验,缺乏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影响因素的定量归纳和讨论,主观评判相对较多。

3.研究主题具有交叉性特征

从主题聚合的结果来看,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是学者关注相对较多的议题,但其中也有“形似而神非”的内容,即关键词或题名中含有“普惠”二字而具体内容泛泛而谈。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村金融等关联词对该主题的聚合作用较弱。我国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主题具有交叉性特征,聚类之间的学术边界互有触及。从聚类内容的关键词设置情况来看,少数文献未设置关键词而在录入知网时“自动生成”若干关键词,影响了主题区分度。

(二)启示

1.研究主题均衡发展

未来国内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应当从主体行为、参与动机、影响因素与绩效评估等层面上探索研究主题的均衡发展方向,同时,还应包括方法论的创新应用,并进一步深入考察与测量金融机构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性影响因素。学界需要突破“工具”思维的束缚,因为金融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生态,不能简单地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归结为资金投入的多寡,还应考察其溢出效应或与其他要素的共生效果。

2.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

未来国内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扩展,特别是在主体行为分析方面。新时代的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不再是金融机构、政府部门、致富对象构成的“互动三角”,还应拓展到非政府组织(NGO)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加强各类主体参与下的典型模式总结,着力解决主体性认识不足、业务体系不健全、涉农金融供给的“信息孤岛”等问题,探索如何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及效果监测体系。

3.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单纯地生搬硬套西方理论而不顾及本土实情,很可能无法触及中国实践特色的内在逻辑和乡村底层生态,也无法很好地解释中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独特现象。这需要国内相关研究者重视本土经验的梳理和总结,进行中国特色理论的构建,使其扎根于中国贫困地区,形成由社会环境、政治模式以及特定文化构成的本土研究独特性。这应是打开我国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领域知识之门的关键钥匙。

猜你喜欢普惠金融服务助力助力成功七件事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3期)2020-05-30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