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看形势与政策论文(2022年)

看形势与政策论文(2022年)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7-02 15:25:02 推荐访问: 202 2020 2020-02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形势与政策论文(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看形势与政策论文(2022年)

2022看形势与政策论文4篇

第一篇: 2022看形势与政策论文

在应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如何才能实现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后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全面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才资源,特别是培养各个领域的高级人才,是迎接新世纪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学校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但著名的两弹一星之父,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却在垂垂老矣之时反问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在培养出一个钱学森?这样发人深省的问题。应试教育从刚开始的选拔全国优秀人才到现在的弊端毕露,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近百年来,我国在科研方面最令世界瞩目的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甚至是由我国民众投票产生的中国新四大发明:杂交水稻、激光照排、复方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的科研突破若追寻起它们的根源,你将发现它们都是来源于毛泽东时代,人们口中常提的‘科技之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全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前景下,仍有许多问题伴随而产生。毛泽东时代,出国人才大批回流,曾出现过一阵狂热的‘回国热’;
而到了近些年来,中国大批公派出国留学生被送去世界各地,而学成而归的人员却不及三分之一。中国的教育制度让他们没有了回国发展的热情和信心。他们担心在这样一个扼杀思想自由的古板教育方式下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教条死板,固步自封成为中国学生的代名词。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拓展。
        由于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学生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强化训练来取得正确答案,从而获得高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趋于收敛,在处理问题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这无疑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但是,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学教育的一切就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来运转,不仅使学生困于题海不堪重负,教师也疲于应付那些题目越出越偏、越出越难的考试,更无暇顾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二)教育理念僵化,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人经过研究发现,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成功,知识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信心、强烈的责任心、顽强的意志、实事求是的学风等。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而我国的大学教育重知识而轻能力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几年前,在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美国西北理工大学的校长谢佐齐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目前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较弱,特别明显的是缺少创造性。同样,1995年,美籍华人、诺贝尔奖的得主杨振宁先生来华讲学时也谈到,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但他们胆子小,教师没讲的不敢想,教师没教的不敢做。他认为,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是在将学生赶到一条越走越窄的道路上,把学生变成了死读书的人。结果是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会思考,没有创见,因而不容易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是束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和教材相对陈旧、观点落后、设置不合理,且与现实脱节,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当前学校教学内容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缺少能力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中,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受教师因素的影响也较大。教师所用的不外是一张嘴、一个黑板、一支粉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自讨无趣,学生昏然欲睡,更别谈创新了。
      但是自主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温家宝总理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着重提出,要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可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高校应把创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为在新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我们要充分重视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因素,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性因素包括:广泛的兴趣、爱好、好奇心甚至是冒险导向、敏锐的直觉、高度的审美趋向、特殊的认知技能,以及强烈的自信心。这些因素通过系统的引导和训练可能发展为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信心,而最终有可能升华为创新能力。我们应该重视和尊重这些因素的发展,努力为这些因素发展为创新能力进行引导和提供条件。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笔者认为: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要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为此,刘树仁先生早在2001年就提出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航,实现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
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
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
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
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1]。 
        2、改革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以专业为单位构建课程体系而产生的诸多弊端,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改革目标,打破以专业设置课程的传统体系,将相近专业合并共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相邻和相近专业的各学科有更大的空间互相渗透,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这样通过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转化,使学生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其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大的空间。
        具体操作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拓宽课程选择面,完善课程转换体系,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
        二是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是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喜欢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
        四是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是开设“创新学”课程,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型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
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
        (四)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
        首先,学校应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
        其次,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利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论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再次,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学校可以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再其次,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最后,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五)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学中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时,学校应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及专业辅导。
        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必须改革落后的教育教学机制、努力探索新的务实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国家的创新人才战略做出贡献。

第二篇: 2022看形势与政策论文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增强了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认为中国共产党在95年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不仅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值得借鉴。

  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触动最深的是“历史”和“未来”这两个关键词。关于中华民族近代历经的苦难,习近平总书记以前讲过,这次再次提到,并强调回顾历史是为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面向未来,是为之奋斗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在“历史”和“未来”之间,更应做好“当下”。

  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波澜壮阔;95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到百年间,中国人民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称赞。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系统、全面,既有对过去走过路程的回顾,也有对当下形势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在过去的95年里,中国共产党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些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但这些困难都被一一克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持续发展繁荣。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中国共产党95年来走过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非常振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克服近现代以来的重重困难,实现民族解放,建立独立国家,并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数亿民众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分别从坚持指导思想、坚定崇高理想、坚持“四个自信”等8个方面提出了原则、指明了方向。

  “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记历史,牢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表明中国共产党仍将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将通过不断努力,引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所长哈立德·拉赫曼表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个世纪,在其领导下,中国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代,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至少温饱的生活。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充分表明了中国实现目标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指出了下一阶段的任务并阐述了实现途径。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将更加有信心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个难题,让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而存在的政党,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也越来越吸引世界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立足中国,也面向世界,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光辉历程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贡献,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时,并进一步揭示了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津巴布韦津中青年论坛主席布莱恩·姆杜米表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共重视对青年干部的培养,为他们指明路线,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能力,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拥有成熟、完备的后备力量是所有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之一”。

第三篇: 2022看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文题目:
我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贵州经 济社会发展

学 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班 级:
1 2 1

学生姓名及学号:金武城(1208030506)

指导教师:
崔东明

2014 年 9 月 08 日


摘要-------------------------------- -------------1

关键词------------------------------- ------------1

1、我国民族存在的问题

---------------------------------------------1

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

三、我国存在的宗教问题

----------------------------------------------3

四、如何处理宗教问题

-----------------------------------------------4

5、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参考文献---------------------------------------6

【摘要】: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占着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本文通过对贵州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繁荣 各民族民族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平等 宗教信仰自由 欠发达 欠开发 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大

一、我国民族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以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左右,称为少数民族。

多民族使我国有很多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气,也存在许多民族问。正如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被民族问题困扰,我 国也不例外。尤其在最近几年时间里,民族问题的新态势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且把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

我国的民族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问题;
二是少数民族之间和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地区的问题。过去在涉及到民族关系的时候,通常会把政策重心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比如发展各个民族自治区。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也逐渐加快,这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打破了各民族的封闭状态,使各民族间的交往和接触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人口从民族地区走出来,散居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从而使杂散居地区的民族问题日渐明显和重要。
然而,在不同民族文化磨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分歧、矛盾和隔阂,随之也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民族问题和纠纷。其中最发人深省的莫过于2008年的西藏3-14事件、2009年7-15“打砸抢烧”事件、4.30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暴恐案、5.22乌鲁木齐爆炸案等。

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即各民族拥有相同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平等的权利,相同的义务。在我国,各个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真正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所以,我国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对少数民族给予帮助和照顾。

(2)民族团结

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

加强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同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各民族自身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3、我国存在的宗教问题

在我国存在很多的宗教,其中比较广泛的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及长期延续下来的封建宗法性宗教等。也不乏出现各种各样的迷惑我国人民做出有违社会的各种行为的宗教,称之为邪教,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在上文出现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各类事件中不乏都存在利用人们对宗教信仰使之做出这种天理难容的事情。一些地方滥建、扩建寺观、教堂、小庙,助长了宗教的非正常发展,加重了信教群众的经济负担;
一些教职人员利用宗教职权干涉政府行政、司法、教育、婚姻制度等国家职能实施等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地方早已被废除了的宗教封建特权与压迫剥削制度死灰复燃;
有的地方教派纷争导致大规模的械斗流血事件;
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国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扶植我境内对抗政府的地下势力,建立非法组织,力图控制我国某些宗教组织的领导权,破坏我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
在边疆一些地区,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相互勾结,不断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罪恶活动;
此外,一些媒体、一些人做出了伤害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宗教感情的事情,引发多起穆斯林群众的抗议活动,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这其中,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扩大事态,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
另外,打着宗教旗号的邪教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也时有发生。我国自古以来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问题也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宗教工作同样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宗教问题涉及到亿万信仰宗教的群众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风俗习惯,因此在处理过程中政治敏感性强,政策性强,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4、如何处理宗教问题

宗教问题涉及到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与对外关系各个方面。我国的宗教问题必须立足国际大背景,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而解决好宗教问题又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宗教问题的根本道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处理好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的关系,充分发挥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5、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存在的问题

“欠开发、欠发达”是贵州目前的现状。目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新阶段扶贫的推动下,贵州经济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取得显著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贵州整体发展水平低。全省经济发展相比出现较大差距的状况,从人均水平来看,县域经济的人均生产总值为6900元左右,而非县域的人均生产总值在23600元,是前者的3.4倍。从县均水平来看,县域经济各县平均生产总值仅为30.01亿元,而非县域的经济平均生产总值为107.5亿元,是前者的3.5倍,差距显而易见。其次,从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出的百强县(市)中,贵州各县(市)均榜上无名,贵州经济发展与外省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差距更为突出。

2、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贵州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首先,经济总量居前十的县(市)的生产总值是后十位的11.5倍。2008年,全省城镇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为11758元,而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797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3)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排序为“二三一”。与全国相比明显偏低。

(2)解决方法

1、以资源位依据,发展特色经济,打造特色经济品牌

2、优化贵州产业结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徐晓萍. 中国民族问题报告. 2008年 1月 期

[2] 龚学增. 当代中国宗教问题探析. 2013年11月 期

[3] 凌耀初.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期

心得体会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在比偏僻的地域。其生活条件,文化发展,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条件不能达到中东部文化底蕴较厚和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综合竞争力不够,他们在求职、求学、继续发展发面处于不利地位。就这样,一些结构性的不均衡对民族平等产生了制约。

  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对性问题。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的封建王朝是汉族建立的。统治国中国的少数民族只有蒙古和满族。其他民族对汉族的了解比较深,但是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以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还不是很多。中国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壁垒、隔阂。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团结也是相对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纵观历史,哪个朝代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它的经济文化就繁荣,它的社会政治就稳定,它的综合国力就强盛。比如,西汉的文景之治,

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三个时期,都是因为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处理得比较好,所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

解放以后,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改造和宗教制度的重大改革,我国宗教的状况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宗教问题上的矛盾已经主要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但是宗教问题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有一定的群众性,在许多地方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还受到某些阶级斗争和国际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宗教问题上能否处理得当,对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对于发展国际效和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委,对宗教问题,一定要采取如列宁所指出的“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和“周密考虑”的态度。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张皇失措,是不对的;
忽视实际问题的存在和复杂性,掉以轻心,听之任之,也是不对的。

对于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宗教,我们要对其发展给出正确的道路,让其给社会带来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对已利用广大信教对宗教的信仰,迷惑器做出有违社会安定的事,我们要坚决严厉打击。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来说,这十几年来贵州的发展变化,看在眼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村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但是总的来说,贵州还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省份,我们有很多的自然资源,如果加以利用,合理开发,我相信,贵州一定可以赶得上其他省份,为我国做出贡献,而不是成为国家的负担。

贵州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只要好好利用开大,能够创造出丰富的经济价值,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资源,都处于待开发的状态,只要吸引资金合理的利用起来,贵州将会成为一方宝地,我相信贵州的发展会越来越快,让每一个贵州人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第四篇: 2022看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1形势政策论文3000

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1形势政策论文3000

摘要:本文从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分析当前民生财政建设的不足,从如何构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民生财政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进行关于民生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并提出了能够提升民生财政建设水平的若干建议,以便为相关财政工作者提供参考,力争全面促进财政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民生财政建设 若干思考

民生财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财政体系,伴随着我国对民生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民生财政建设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大关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生活保障领域、就业领域等重点领域,民生项目的投资更是呈直线增加态势。

无容置疑,民生财政建设已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点项目,在当今社会经济体系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从“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出发,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详细思考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伴随着经济的良好发展,社会事务需求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也引发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利益诉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设的难度,民生建设改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要知道,民生财政是“庶政之母”,加强民生财政建设能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消除社会经济矛盾,确保社会经济得以长久稳定发展。以下就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展开分析。

1.1、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改善民生财政建设,宏观角度上是要求财政建设从社会经济体系架构改革出发,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社会保障领域、教育领域、住房保障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消耗,

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种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而达到“中国梦”与“人民梦”的相互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础。

1.2、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观角度上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财政分配功能作用与地位,着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财政支出向人民群众保障领域转移,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备、教育、社会住房等社会服务问题,进一步缓解社会民生矛盾。

1.3、是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体现

数据表明,20__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普遍增长,且多数地方占到了当地公共财政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为例,据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20__年,安徽省民生支出3161.2亿元,增加553.8亿元,增长21.2%,占全省财政支出近80%。”

一系列数据说明了民生支出比重正在不断优化。可见,加强民生财政建设,必须把财政支出重点向人民群众公共需要或公共服务转移,解决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局面,进一步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2、民生财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2.1、管理体制问题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拨款的形式也向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发展,政府投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然而,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决策权都在上级领导手上,下级领导空有管理头衔,却无法实施正确的管理权限。这种不平衡的决策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压力加大,导致很多民生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除外,由于财政局财政管理的组织建设不完善、财政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职能分配不明确。财政局在进行财政管理工作时,缺乏健全的财政管理监督与控制体系,甚至出现私自挪用单位内部资金、私设账外账,避开财政监督把单位预算外的收入据为私有,进行公款玩乐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财政局的经济利益,民生财政建设受到影响。

2.2、财政约束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财政决算预算看来,财政管理模式单一,无法精确、完整地反映出政府的债务、资金等情况。从财政局发布的财政预算信息来看,财政报告不够全面,对资金使用细化不到位,存在多方面不足,极容易滋生腐败行为。

由于财政资金管理缺乏足够的公开透明度,这种模式下的财政报告也缺乏足够的约束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生建设工作开展的难度。

2.3、资金管理问题

首先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相关的一些民生领域尚未完全向社会资金开放,再加上社会公益、慈善等民生领域制度建设不健全,使得社会资金流入民生建设领域的渠道单一,民生建设支出仍然需要附属财政投入。

其次是民生资金使用存在“越位”与“缺位”现象。民生建设项目虽然遍布社会各大民生领域,然而发达地区却相比于经济欠发达或者偏远地区更为深入。

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这种经济条件较好的大环境背景下,出现“越位” 的情况就比较多;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受到经济限制,一些应用政府承担的民生领域得不到相应的建设,多会出现“缺位或不到位”的状况。显而易见,民生建设现阶段还存在明显的资金管理难题,出现地区建设不平衡现象。

3、完善民生建设的几点可行性策略

民生建设工程意义重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针对当前民生建设工程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加以改变,才能提高民生建设水平,以更好地发挥民生财政对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的多重效应。

3.1、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

通过把财政支出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设施等方面转型,凸显社会公共保障在国民经济总值当中的比重,加大公共设备与产品的供给,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互统一,让民生建设项目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得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3.2、要以财政改革为先导,强化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实践证明,行政改革与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会引发行政建设改革同步改革。因此,财政制度改革可以作为先导,现行一步进行改革,引导政府行政改革。例如通过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整合到统一的平台,加强对单位基层和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确保财政管理记录、财政报告信息和其他财务管理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

在企业岗位设置上,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制定比较合理的,操作性强,有激励性的考核方案,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制约为主体的运作模式,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3、继续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照顾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政府。

民生建设工作不仅联系着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处室,与千家万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一些欠发达地区及基层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财政财力不足。民生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建设。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应重点建设,而一些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区的地区应充分放权,给予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其快速发展。

4、结语

民生财政建设工作的进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不单是为了优化民生管理,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使民生财政建设发挥最大的功能效应,从而改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

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思考,以找出提高建设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对于实现民生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1形势政策论文3000

不知觉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已有两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蒋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环境、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须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习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有必要。因为,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世界,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形势和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1形势政策论文3000

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看,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对此,为稳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纵观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增生,*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顽疾,它的出现时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对此,我们现正在积极应对,以来,党中央对反*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实施了多项措施,包括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上打出“组合拳”,扎实推进反*行动,反*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再次是反*不留死角,法律面前不分国企、外企、和私企,反腐子弹不长眼,不管你是教授、官员、医生还是高人,击中谁就是谁,打‘老虎‘��苍蝇��绝不手软。20xx年反腐有一新亮点,就是纠正不正之风,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列为“靶心”动员全党对作风上的弊垢扫除,全面改革以清除*土壤。同时加强监督力度,监察机构履职能力大幅提升。国内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外部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学生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落实了工作,但就业状况不好,进退维谷。这一批不得志的大学生构成了“蚁族”等“族化”群体,破解“族化”应从几方面入手,政府上,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环境;教育主体上,结合社会需求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大学生自身层面上,正确定位,做好自身发展。我国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现状,产能过剩呈现着全面化特征,传统产业和部分。战略新兴产业均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部分产业出现绝对和长期产能过剩。

近几年,集中投资造成了产能增长过快,而且新产能还在不断地释放和形成。原因是由于自由竞争,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经济波动性大,政策有效性不高,政府服务信息不足,国际金融危机使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此,我们应该创造有效的需求,消化一批产能,还有就是增强企业跨国的经营能力,向境外有序转移一批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当今形势下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只有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以事业的发展,不断开阔周边外交工作新局面,积极应对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才能更好的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