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悟【优秀范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悟【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悟【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悟【优秀范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悟4篇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悟

对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感悟

学726讲话精神心得体会:对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感悟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中国共青团员,深刻的为习总书记宣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开启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感到骄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怎样沿道路发展,掌握理论意识,坚持制度改革就得靠我们的自信,现如今我们国家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党和政府是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坚持发展的要求,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就意味着中国已经有了新的境界。习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共青团和青少年多次发表讲话、回信,看了他提出的这重要观点,值得让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最根本的遵循,平时工作中多学多问,认认真真的学,认认真真的做,努力做到学懂学透的效果。通过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进取,以拼搏为美,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首都青少年工作。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奔向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们中国梦的最关键一步,只有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生活富裕了国家才能强胜,而这目标的实现是艰辛的,需要我们所有人民群众的努力和坚定,我们渴望过上小康生活,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看到习总书记在重要讲话精神中让我们不得不努力向前,不只是工作,生活也要更进一步,看到中国现在的伟大业绩让我感到非常的振奋,想到中国未来美好的蓝图,让我对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筑牢“中国梦”根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自十八大以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奋斗的光辉成果,并对即将到来的十九大做了系统阐释。他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重点在党。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重要内容的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取得政权的重要法宝,还是我们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重要前提,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证。  加强思想建设,坚定党员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的建设要坚持从思想根子抓起,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要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完善党的思想建设机制,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提高政治觉悟,严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刚柔相济。要坚持靠制度来治国理政,靠制度来管党治党,靠制度来实现风清气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内法规制度,还系统阐明了加强制度治党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要坚持问题导向意识,推进制度建设向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上倾斜,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夯实基层基础,从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入手,因地制宜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集中制、组织生活等各项制度,推动党建工作与基层中心工作相融合,营造“制度引领,党建带动”的工作格局。  加强队伍建设,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即将召开的十九大能否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着力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要培养干部忧患意识。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但距离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必须一如既往的做好“关键少数”的教育和引导,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此外,还立足巡视工作,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持续改进干部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党员干部要消除畏难情绪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带领人民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必须要消除畏难情绪,才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当前的一些干部中,干事“难”字当头:研究改革,困难摆出一大堆,总想再等一等、看一看;
落实工作,经常左右为难,这也怕那也怕,唯恐给自己惹来麻烦。畏难情绪所及,自然是精神状态低迷,改革难有突破,工作难以推进。  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也是党性要求。“敢为人先”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时代精神,说白了,就是勇敢,闯人所未闯,试人所未试,冲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的禁锢,尝试别人不敢尝试的东西。“干事”,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工作有思路、有点子,干工作有魄力、有办法,在工作中体现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追求。新观念的树立、新思维的形成,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干事业,才能抓好机遇、用好机遇。任何无所作为、患得患失、犹豫观望等畏难情绪都无济于事。一些干部勤政务实,善办实事,但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切实为基层群众办实事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发展现状还不够。  不少干部有胆有识,能干事。但也有个别干部安于现状、胆量不够,犹豫不决,等靠观望,不思进取,前怕狼后怕虎,坐失发展良机,使事业半途而废。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四平八稳只会固守落后,怕担风险就不可能实现跨越。“敢为人先”表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风尚、一种勇气、一种眼光、一种能力和智慧,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一种强者的境界、一种追求,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理念,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是对平庸行为的否定。允许失误、宽容失败,怕担风险、怕出问题是干不成事的,走老路只能亦步亦趋。  因此,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破除消极畏难情绪,敢于结合实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了解实情,到困难最艰巨的地方去研究对策,到工作最复杂的地方去寻找答案。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主动谋划,深入研究对策措施,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谋求科学发展的新思路,解决突出问题的新举措。涵养扎实的工作作风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用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抓好上级决策部署落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扎实的工作作风需要干事者勇于担当。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既是是干事创业的保障,又是善作善成的法宝,要求每位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事业为重,勇担责任,在其位,谋其政,把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认真做好,做出成绩。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做到面对常规工作,耐心细致埋头苦干;
面对棘手问题,敢负责敢碰硬,扑下身子抓落实。  扎实的工作作风需要干事者力戒漂浮,联系实际。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现在我们处于改革的深水区,面对加快发展速度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更需要干事者拿出“钻牛角尖”的劲头,对工作任务精心谋划、周密安排,结合实际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坚决杜绝打折扣瞎糊弄,虎头蛇尾,搞花架子,更不能投机取巧,劳民伤财。  扎实的工作作风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要敢于治庸治懒,对那些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落实不到位的人和事敢抓敢管,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坚持满负荷、高效率、快节奏,对工作闻风而动、雷厉风行,只有这样,才能树起干事业的正气,才能炼出更加扎实的作风,使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和激发出来,带领广大群众打好一场场硬仗,攻克一个个难题,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联系基层工作实际全面实现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具体到基层,当做到“三个紧密结合”。  一是要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紧密结合。建党96周年、建军90周年纪念活动的相继开展,正是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最佳时机,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基层,开展好“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服务、党员积分制管理等活动,在全社会叫响共产党员的名字,让党旗高高飘扬,让“党员红”成为社会最亮丽的色彩。同时,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更加注重基层单位、农村、社区等的学习教育,保证让全体党员受到教育,通过学习教育,确实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使每个党员牢记宗旨,不忘初心,努力做一名合格党员,成为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先锋队员。  二是要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十三五”规划,2020年实现全民脱贫,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立下的“军令状”,是一项富国强民的重要政治任务。脱贫攻坚,背水一战,没有任何退路和条件可讲。当前,脱贫攻坚真正到了关键时期,必须不遗余力地抓好,丝毫不可怠慢,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真扶贫、扶真贫,坚决杜绝和积极预防“数字脱贫”等弄虚作假问题。要强化责任制落实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偏差,搞好推进工作,按期完成目标,决不能掉队。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实抓好,各级党委政府、机关部门、基层组织要带领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这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是要与迎接党的“十九大”紧密结合起来。召开党的“十九大”,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我党“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贵在营造一个人心向党、社会稳定、文明和谐的良好政治环境。对基层来说,要注重维护良好政治生态环境,要让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跟党中央,把基层的事情办好,把脱贫攻坚的硬仗打好。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带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让人心思齐,凝心聚力,强化落实,为“十九大”的顺利召开打好基础,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从严治党要坚持“三个抓”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放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振兴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建设搞不好,发展也搞不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营造风气更清新、干部更清廉、组织更团结的党内生活常态,就要让管党责任落实到底、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始终。  一是要坚持抓学习导向。一要不断完善学习制度,突出强化学习教育,才能始终保持思想自觉。要结合集中学习、理论中心组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等制度,突出学习内容,将作风建设、廉政教育放在重点位置,通过案例教材反面警示,剖析违法违纪案例,增强党员干部对法纪的敬畏之心。二要结合关键时刻点学习,每逢重要节日,重大会议期间,比如十九大期间,利用微信、短信提示等方式,对党员干部警示点化学习,随时念好“紧箍咒”。三要结合工作做好《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推送学习,利用图说、微视频等形式,把枯燥的学习内容简单活泼化,让党员干部爱看爱学,入脑入心。  二是要坚持抓具体实施。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严”字,把从严贯穿落实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不放空炮,不摆花架子,真抓实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始终坚持突出问责。对管党不严、治党不力、问题突出的党组织及主要负责人要考责问责、严格追责。把党建工作考核作为硬标准,做到考核考党建、评议评党建、述职述党建、任用干部看党建,让党建工作责任制成为“铁纪律”。  三是要坚持抓常态化宣传。党建是一项事关党长期执政的宏伟事业,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要坚持抓好“常态化宣传”,打牢党员干部思想功底巩固思想,从宣传层面做到对党员干部全方位立体化宣传,选树担当先进典型、促改不担当行为、开展典型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另外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广、速度快、内容全的特点开展宣传,使党员干部对从严治党有正确的认识,时刻提醒,克服得过且过,蒙混过关的工作态度,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从严治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使从严治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形成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新常态。

第二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悟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的蓝图。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和继续前进的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我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的社会概括表现为以下几点:社会公平正义,法律健全完善。人人各有所职,能力体现价值。家家生活富足,社会保障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团结如亲。国际和平安全,世界自由往来。医疗教育不断为民服务,使病有所医,人民素质普遍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九点。(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赞同

二、为什么要建设小康社会。

当前我国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社会问题繁多,城乡人民收入差距大,社会矛盾尖锐,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内有利于社会各类现实问题的解决,使国家内部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富足美满。对外又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提高,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从必要性方面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符合共同富裕的原则,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怎么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一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其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毕竟是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任务、要求和情况,因此,又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提出新措施、新办法。二要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它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制约,要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进行创造性工作,切忌浮躁、浮夸、急于求成、盲目跃进。三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怎么样把广大群众的力量和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并为群众谋求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我们应当着力思考的问题。四要保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而且要注重社会的全面进步;
不仅要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要关注人们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生活环境的综合提升;
不仅要着力解决硬指标,更要着力解决软指标、改善软环境。五要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一部分在经济文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同时,要加强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使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整体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总之,一定要从战略全局与长远发展的高度去正确认识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努力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新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对于加强认识,全面理解邓小平小康理论的精神实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国家复兴和走向辉煌的坚实基础。

第三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人教2004年7月版)第十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理解总体小康的特点和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教学难点:总体小康的特点。高一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还不强,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于“什么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在学生周围还有许多家庭未达温饱,甚至还处于贫困状态,学生对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会有一定的思想困惑。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本框知识与调查结果衔接起来,采用“调查——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的背景材料主要来自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这样可弥补缺乏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不足,以便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

2、学习方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本框教学主要指导学生用“课外调查——课内交流——课堂讨论——总体提高”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调查家乡20年前与现今生活状况的不同,写一篇调查报告。

2、教学流程。课堂活动,先让学生交流关于家乡生活状况的调查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至二十世纪未,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板书:已实现)。然后又提问:总体小康在微观和宏观上有哪些具体表现?举例说明。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总体小康在微观和宏观上的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板书:表现)。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阅读有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生活状况”方面的材料(见教材P101),然后回答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说说经济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总结小康的特点。②全面小康(板书)。提问:全面小康的目标是我党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全面小康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未来20年奋斗目标,使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的具体内容(板书:目标提出——内容——特点)。

(2)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板书)。这是本框的教学重点。教材引用了十六大报告中的原文进行阐述,虽简明扼要,但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应进行具体化讲解。①GDP目标(板书)提问:全面小康的GDP目标是什么?GDP翻两番意味着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析讲解:GDP翻两番意识着我国到2020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我国的经济总量从目前的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日两国。②工业化目标(板书)。提问:全面小康的工业化目标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析讲解:怎么才算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如果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的GDP比重分别是5%、55%和40%,就业比重分别是20%以下、40%和40%以上,这样我们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③城市化目标(板书)。提问:全面小康的城市化目标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析讲解:城市化是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工农、城乡、地区等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阅读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材料(见教材P102),然后回答问题:以上材料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它与有着13亿人口、7亿多劳动力的大国相适应吗?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从“不健全”到“比较健全”,正是全面小康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④社会保障体系目标(板书)。

3、课后评价。请从发展水平、发展的全面性和平衡性三个角度说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

10.2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我准备从教学理念、对教材的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对本框题的基本要求是: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说明全面建设小康,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框在新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同时对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此框题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 :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理解能力;
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增强节约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觉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框题的重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重点依据: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只有掌握了它我们才能够正确的对待它。这些措施是保证经济发展的方向的重要保障。要想认真贯彻,也先要认识它才可以做得到。

本框题的难点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难点依据:同学们认识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还是有一定困难,要形象化的理解,所以这一部分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授法、探究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参与课堂中来。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通过复习旧课: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的情况?实现全面的小康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来导入新课。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析课本上方框里的材料,让学生讨论经济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引出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然后做出总结: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单纯追求GDP的危害,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让学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接下来同学们阅读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教材内容,一起探究教材,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用讲授法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理清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把握科学发展观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发展重要吗?它的重要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发展是为了谁?如何发展才算是科学的?如何理解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发展重要统筹兼顾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展示幻灯片上的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内容。逐条显示,总结其内涵。同时要跟同学们强调其科学内涵的重要性,加深这个教学重点对于同学们学习的意义。

在同学们学习了科学发展观之后,我会联系当前社会的现状,国家采取的措施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引入到下一教学内容的学习当中。

首先我会要同学们去阅读课文的第二目的内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重在抓住要点,并做到动眼、动脑、动手,边看边把关键的词句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点,有利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

在同学们阅读完教材之后,我会运用探究法来教授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首先会找到五位同学来作为志愿者,参与接下来的探究活动。这五位同学要扮演人大代表,运用所拥有的知识来回答记者的提问。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解决本课的五个措施的学习。所以这五位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联系到这些内容,我就要引导其他同学来参与问题的解决,尽量使同学们可以把教材和问题联系起来,充分理解五项措施的内容。

第一个问题设计的是:我们国家彩电、手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关键的芯片依赖进口,致使我国产品竞争力不强,利润大大降低。

针对此,我想知道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这个问题的目标是想引导学生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继而总结出第一条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接下来分析其重要性和如何做。

第二个问题:众所周知,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也存在着高增长高投资、高增长高能耗的现象。

请问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目标是让同学们认识三大产业。接下来运用图表来加深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由我引领学生们得出第二个结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运用以下的漫画图片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和理解,具体解说这一措施。

第三个问题:我国虽然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2009年数据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与农村的比率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我想请问:我国将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这一情况?这个问题旨在解决第三点措施: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个问题:近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但这种增长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可以说,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一眼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

我想请问:我国将会采取怎么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通过这个问题总结出第四个措施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然后通过“地球一小时”这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说明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另外在这里布置一个作业,让同学们搜集环境保护的金点子,这可以鼓励同学们树立环保观念,并能鼓励他们亲身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然后讲授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

第五个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水平的分析报告,东部实现程度97.86%,中部实现的程度为93.18%,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我想请问:我国将会采取哪一些措施改变这一状况?分析得到第五点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介绍一下我们国家采取的措施,加深同学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

最后要回过头来再梳理分析一下这些措施,分清他们的重要性和地位。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同学们对于这个难点的认识。

然后结束新课,总结知识点,布置作业。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措施

第四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龙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是今年两会第一热词。两会前夕,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胡鞍钢说,“四个全面”的龙头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这个总目标,才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在于解决极端贫困人口。



胡鞍钢表示,自中国提高贫困线标准以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下降到2014年的7017万,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按照这个速度,在2020年,这个贫困线将基本消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之后中国将进入减少相对贫困人口阶段。



历经数代领导人发展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

胡鞍钢认为,“四个全面”是“集大成式的治国纲领”,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四个全面”是不断继承、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大布局,也是大手笔,而且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作为中国国家治理大布局的“四个全面”也将成为继“中国梦”之后,第二个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话语。



具体到“四个全面”中首先提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胡鞍钢向记者详细梳理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有关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他指出,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从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而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2020年宏伟蓝图;此后党的报告中,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则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



胡鞍钢指出,目前中国处在又一次经济起飞、现代化加速的时代,上一次经济起飞阶段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现阶段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全面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的形成,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2000年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仍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其维度不仅仅是经济、政治,也包括生态环境文明等多方面。因此‘四个全面’的龙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后三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胡鞍钢表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不是片面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而不是惠及少数人口的小康社会;是进入“共同富裕”阶段,告别了“先富论”阶段。



“为了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以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即‘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第二个阶段即‘十三五’规划,继续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实现重大关系协调发展,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胡鞍钢表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短板”仍是贫困人口

“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内涵,可以概括为‘九个社会’和‘一条道路’。具体来说,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共同发展社会和共同富裕社会,此外还是全民学习型社会、全民健康社会和全民健身型社会、安居乐业型安康社会、生态文明型社会、开放创新型社会和知识型社会、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中华文化文明道德社会。‘一条道路’则是指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胡鞍钢指出,全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核心总目标具有深刻内涵,就是建设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小康社会。



胡鞍钢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含义,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六位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这也反映了我国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时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包含了五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建成世界经济强国;二是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四是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胡鞍钢认为,这些国家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25个量化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现,这其中包括反映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等四项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尽管2014年我国7.4%的经济增长率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一年,但却是发展质量最好、发展路径最好、发展绩效最明显的一年,可以说给了全国人民很好的交代。”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系列数据及分析中,胡鞍钢指出,城乡收入差距减少、贫困人口进一步下降值得特别关注,“2014年城乡收入差距从2009年的最高峰3.33倍降到2.92倍,如果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口径计算,则为2.75倍,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一点令人欣慰。中国贫困人口四年减少9500万,仅2014年一年就下降1232万,这一数据可以说是统计公报中最大的亮点。”

胡鞍钢表示,中国在减少绝对贫困方面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贫困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不过按照目前贫困发生率的下降速度,在2020年,中国贫困线将基本消除,“这意味着中国从过去30多年解决绝对贫困阶段,进入到减少相对贫困阶段。实际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或者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中国人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水平不断提高,绝对贫困人口能不能大规模减少,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和‘十三五’规划制定奠定基础,更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奠定基础。”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