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2022年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6-19 13:54:03 推荐访问: 大学生 大学生(15篇) 大学生(1合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5篇

第1篇: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加速蔓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企业用工大大减少,企业关停(减)产、休假和裁员现象普遍存在,企业用工需求趋于谨慎。在用工减少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让本就不好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 研究意义 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生活,为企业增添活力 面对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更新与流动也越来越引人关注。上海作为一座经济大都市,面对每年数十万人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怎样去吸引这批亟待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而促进上海大学生就业,有利于毕业生们的自力更生,通过工作收入脱离父母供给,满足自身的生活供给。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了工作才能缴纳一系列的社会保险,才能有经济能力去创造未来的人生价值。吸引应届毕业生,也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价值与利润。

2、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乃天赋人权。失业问题突出讲导致社会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加剧贫富两极的分化,甚至造成少数家庭的基本生活失去依靠,会使一些失业者心理

2 上海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遭受严重的打击,因而失业率过高容易形成社会恐慌,因此增加就业的岗位、出台一系列就业的措施,不仅是保障我们公民基本的生活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民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等因素的各项作用,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将逐渐 得到解决。

(三)相关理论基础 1、凯恩斯就业理论 1)充分就业的概念 资本主义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市场作用的自我调节达到“充分就业”,他要求实现的目标就是要是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含义是生产资源(人力、物力)得到充分利用。

2).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就是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的总需求价格,也就是企业家的生产能获得最大利润时的总需求价格。因而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的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量。

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净化剂的政策主张,即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整个社会的充分就业。

12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如图所示)。

2

3 上海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马斯洛需求五层次 由图1可知,(1)生理上的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行等方面的要求。(2)安全上的需要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3)感情上的需要。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4)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二、现状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概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3

4 上海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 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2.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3.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
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4.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
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上海大学生就业概况 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联合部分区县调查队对上海市10余所高校近600名应届毕业生开展的2011年上海市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渠道多样化,网络日益成为求职的最主要渠道,高校应届毕业生对创业态度仍然谨慎。

调查显示,有6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人才网站求职,60.1%通过校园招聘会,42%通过亲戚朋友介绍,37%通过社会招聘会,14.3%通过职业介绍机构,9.8%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信息,5.5%通过上门,毕业生求职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已签约的受访者中,有32.8%通过人才网站找到工作,28.6%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工作,24.3%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找到工作。

与国家大力提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相反,目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对创业仍持谨慎态度,仅有30.3%的受访者表示有创业的打算。在有创业打算的受访者中,问及创业项目的来源,有33.3%表示是家庭产业和生意,32.5%表示是在校科研项目研究结果市场化运作,17.5%是学校面向毕业生的创业推介项目。

4

5 上海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应该由政府、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共同承担。

(一)从政府方面说 解决大学生就业,从政府方面来说,根本任务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从近期来说,改善人才结构。二、加大政策实施力度。三、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四、从长远角度考虑,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创造企业发展环境,增加就业岗位 1. 改善人才结构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结构不合理,而政府也没有加以合理有效的指导,一方面是部分专业人才过盛,另外一些专业却人才缺乏,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不够理性,而高校又盲目扩招,文科专业设立条件相对较低,所以导致很多高校为了多招生源,盲目增设过多文科专业,另外部分名称听起来比较好听的专业各学生在选择报考的时候过于集中,而且缺乏理性思考,报考当年就业较为热门的专业,没有考虑到四年之后毕业时该专业是否依然好就业,从这一方面来说,政府首先应当出台相关规定限制高校盲目增设专业,并调查相关专业未来几年内的市场需求,引导学校到有计划的开设专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另外应当加大对高考考生志愿填报的指导,这一点同样需要政府调查各个专业在未来几年内的市场需求量,通过各个高中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报考。

另外理论人才过多而且学艺不精,而技术人才缺乏。在这一方面上,国家应该把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和其他人才就业合并在一起处理,可以通过相关措施转化一部分理论型人才为技术人才,平衡理论人才的过盛与技术人才缺乏,通过相关措施改变学生就业观念,引导部分学生接受技术培训。同时应当该高考扩招为减招,扩大中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其实一部分学生根本不适合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学习,相对而言更适合从事技术类工作,这样既节约了教育培养成本,又改善了人才结构。

2. 加大相关政策实施力度 其实政府近几年来出台了不少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较好的政策,但是并未得到真正实施,这一点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应当加大教育立法,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监督各级政府及学校贯彻落实。使国家的相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3. 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 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近年来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我个人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者,并且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从我的体会来说,大学生创业在现阶段国家的政策来说,还不够成熟,而且没有得到贯彻实施,导致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创业的原因。其实支持大学生创业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途径,国家现阶段创造不出来那么多的就业岗位,而每年得毕业生又有那么多,只能通过创业才能根本解决,因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大学生创业,不但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创造更多的 5

6 上海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就业岗位,带动其他大学生或者农民工就业,据统计,一名大学生创业平均能带动4到5名大学生就业,而且还能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其实多数大学生是具备创业的能力的,只是政府的政策不够完善,多数学校也不太支持创业,至少是没有引导学生创业,导致多数大学生没有创业意识。

从这一方面来说,国家应该落实相关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2010年3月份刚刚召开的两会,部分代表的提议以及相关的政府报告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但是还需要具体的政策实施,特别是对创业大学生的指导以及创业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从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来说,现在已经有不少地区开设有相关的指导课程,但是很多地区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实施起来。很少有创业大学生得到过相关培训指导。这些应该由国家出资举办,并大力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创业者得到系统化的指导。从创业资金的支持方面来说,主要应该设立专项创业基金,而且要简化申请程序,并加强监督实施,将这些钱真正的送到创业大学生手中。另外小额创业贷款的审批程序上也应该简化,申请条件上应该降低,考虑创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担保程序,一般大学生创业初期是很难找到担保人的,几乎就不可能,而且也没有相关的产权和物品可以抵押,他们有的只有一颗创业的心和一些相关项目。只有简化审批程序和降低申请条件,才能真正让更多大学生创业者得到启动资金,当然这一点银行方面主要考虑信贷风险问题。可以在项目评估等方面严格起来。

4. 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这一点是一个长远的解决办法,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就要创造出这么多的就业岗位,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中流砥柱,只有国家创造出了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企业发展好了,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一般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升空间较大,发展过程中相对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较多。一方面解决就业问题,一方面发展国民经济。从这一点来说,国家应当出台相关措施,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等支持力度。扶持企业发展。

四、结论 通对过上海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可以发现出当前上海大学生就业促进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够强,缺乏有效的就业促进政策(2)高校课程缺 6

7 上海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乏实践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3)就业途径狭窄,相应中介机构秩序紊乱(4)企业与应聘大学生信息不对称,缺乏相应的培养计划、激励机制等(5)高校毕业生职业期待过高,导致就业困难。在对这些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几点完事措施:(1)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治理,实现并促进就业(2)高校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扩大大学生就业途径,规范中介机构的职能,完善公共服务平台(4)企业加大投资力度,适当提高福利待遇水平(5)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平衡自己的职业期待,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要从多方位积极促进就业,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

致 谢 行文至此,我此次的学年论文已接近尾声。在此仅向我的论文导师徐海霞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感谢她的悉心指点。感谢帮助过的同学,朋友,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焉得原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为报。感谢人文学院给我们这些学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李志霞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2]赵二龙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黑河学刊 [3]孙宏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探析及其对策研究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4]侯天佐 浅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措施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施敏锋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 [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 [8]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 [9]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 [10]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 7

8 上海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11]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 [1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15]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5/5 8

第2篇: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青岛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讨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青岛地区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城市化、就业非规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大学生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等。对此,我们应该从扩大就业渠道,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促进规范化就业,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共同努力,以缓解青岛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岛城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青岛地区;
大学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会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最近几年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说中国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和较快增长的大学生数量而言,还是显得“杯水车薪”,很难解大学生就业之渴。面对此种情形,有人戏撰一联,上联是: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联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批:愿读服输。对联的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一定层面上,却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呢?

一、青岛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青岛市人才市场掌握的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信息显示,现在岛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将直接影响到青岛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青岛市区某大学08年应届毕业生,未签就业合同或还没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大约占40%,他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得各方面的就业信息,致使他们摸不着头脑四处碰壁,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

另外,通过对青岛市08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不仅如此,现在青岛地区大学生就业还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许多高校毕业生毕业以后虽然已经工作,获取经济收入,但并没有按照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规定签订《就业协议书》、办理档案等有关接转手续,就业“非规范化”现象十分明显,并逐渐被大多数毕业生所接受。

综上所述,青岛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青岛地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渠道不畅通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就业渠道和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人才市场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作为就业渠道近年来也有很大发展,但大学生通过此渠道寻找工作的成功率还是很低。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渠道并未形成。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服务机制还不健全,就业市场运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远不能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要求。

据对青岛地区17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他们反映最多的问题也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此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二)就业期望值过高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希望到环境舒适、待遇丰厚、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意到第一生产线、欠发达地区就业。青岛地区大学生就业中城市化“情结”也日趋明显,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成为青岛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目标。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高,这些缺点和不足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三)就业“非规范”化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这几年全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平均都在80%左右,这就意味着,全国每年有三、四百万大学毕业生在学校公布就业方案时没有按规定签订《就业协议书》,拿到《就业报到证》,成为在社会上漂泊不定的“漂”族。但事实上这些毕业生并没有在家赋闲待业,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去工作,获取经济报酬。只是他们这种就业方式与我们政策上、观念上认可的就业方式不同,故在统计就业率时将其排除在外,这里称之为“非规范”化就业,即虽然已经工作,获取经济收入,但并没有按照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规定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并办理档案等有关接转手续。

(四)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之一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不少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定位和设置,而是针对学历教育和社会现存的工作岗位需求,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师资情况进行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和专业层次上与社会需求不接轨,也不能适应市场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另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也严重制约着岛城大学生的就业。

(五)大学生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

就高校毕业生自身而言,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信心不足的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在求职中总是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一旦受到挫折,就会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甚至觉得自己确实真的不行,显得很没自信,这种心理障碍阻碍了大学生的就业

。  六、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在调查中,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
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三、青岛地区大学生就业对策及建议

(一)扩大就业渠道

首先,政府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从人才管理、职称评定、岗位流动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要大力挖掘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各级政府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要多加强联系、协调,共同办好“人才信息网”,注意经常搜集、更换、发布各类人才信息。

其次,要加强学校内部就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规范以学校为基础,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有形市场”。以每年举办1~2次大型综合性供需见面洽谈会为龙头,以中小型企业专场招聘会为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

针对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身的期望值。

一方面,积极宣传国家和各地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宣传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认识社会和国家发展”活动,结合专业课程、个人取向和自身特长,有系统地介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农村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等,并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大学生亲身了解中小企业,了解农村,了解西部开发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前景,使大学生既能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又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三)促进规范化就业

首先,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参与社会的竞争力。高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

其次,政府方面应加强对高校的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应从各专业、各层次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况做出科学的预测,对需求前景一般、就业率普遍低下的专业,应该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

再次,用人单位应转变用人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效益观。

(四)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要求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对此,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设适合毕业生就业的不同专业,避免开设与大多数学校重叠的热门专业。及时了解市场对新职业人才的需求,开设新的专业,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收集已毕业学生的反馈资料,并征求用人单位的用人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用人单位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另外,目前市场对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五)集中优势,确立自信

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职中总是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要克服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不自信的心理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优点集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另外,在阐述自己的优势时,不要不好意思,总觉得说自己的优势是不对的,开不了口、过分谦虚。勇气很重要,要敢于拉下面子,想尽办法去争取。

参考文献:

[1]吴斌、王炳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蒋风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试》,《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李洪:《女大学生就业研究》,《劳动保障世界》,2008年第1期。

第3篇: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郭强

【期刊名称】《出国与就业》

【年(卷),期】2010(000)017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也是日益增多.然而这些天之骄子们的就业却成了一个大问题,尽管中国地大物博,但中国的人口也很多.每一年都会有很多大学生毕业,于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变得十分紧迫.在此,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探讨.

【总页数】2页(48-4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作者】郭强

【作者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J], 郭强

2.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J], 邓欢; 彭伟

3.浅谈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及对策 [J], 刘俏

4.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J], 倪秀娟; 钟祥瑞

5.浅议新形势下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应对对策 [J], 刘璐; 侯永爽; 李若梦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4篇: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大二学生了,大学时间转眼已经过去了一半,而作为一名大学生已经不止是学习课本知识那么简单了,经过这一学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很多的社会现实,也更加明白了自己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处境,大学生就业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而我正处于大学阶段,这也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职业规划”也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规划,这也是每个想要成功的人必须要做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以下是某个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结果

1、大学生就业取向。

在对就业取向的调查统计中,有42%选择考研的,有35%的大学生打算在毕业前就落实就业单位,另有7%、6%、5%的人分别选择了报考国家公务员、出国和自主创业,此外有5%选择了其他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研的人中43%的人作了“考研、就业”两手准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调研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对部分被调查大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大学生坦言自己对将来的前途有些迷惘,他们现在的选择也许只是一时之举。总的来说,三校不少大学生暂时未对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而且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2、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调查中,有55%的人选择经济发达城市,有39%的人选择中小城市,仅有6%的人选择乡镇或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往往想寻求一个环境好,区域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就业地区。这样的就业观念直接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一路飙升,金融危机更让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在对就业办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的人数正逐年增长,但据目前的形势而言应当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考虑支援西部、支持经济发展较弱地区。

3、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严重。

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采取继续升学或者出国深造等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与回避就业风险,人为的造成“就业压力的后移”。

在对镇江地区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人选择考研,有出国打算的占6%,合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2009年考研报考人数出现反弹,2009年1月10日共有124.6万学生参加了考研,与08年相比增加了4.6万人。我国从2000年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这仅仅是暂时性地分流了部分本科生,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将就业危机传递到了研究生群体。这种就业压力的“后移”都是暂时性逃避就业危机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的。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
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
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
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由上可知,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总是存在上述的许多客观原因,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确实也有许多问题,除了上边提到的主观原因外,还有许多需要我们自身的问题需要解决。

三、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空想归位现实的心理反映。

  这种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抛弃“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传统观念,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是绝对明智的选择。社会是发展的,而发展靠什么来促进呢?竞争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然而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非名牌大学毕业生和非紧俏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受专业限制以及工作经验和户口等多因素的制约,要想找一份理想如意的工作,还是很艰难的。所以,不妨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获得较好的市场附加值,待各方面都充实提高,羽翼丰满后,实行第二次“就业(择业)”,从而找到理想的单位。在先就业之后,不但可以积累经验,更可以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之后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并不是说把起始的工作仅仅当做一个跳板,而是把它当成一个积累财富资本的原始股,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身不断增值,增加竞争的砝码。

  (二)树立自主心理——“量体裁衣”“凭实力说话”

  以前通常流行着一种大学生“五靠”的说法,即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
报志愿靠拍(家长定);
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
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
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这种依赖心理,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青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少数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当然,对就业择业这样的大事,适当的征询意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生本人一定要有成熟而理智的思考。俗话说“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毕竟,工作是要我们自己长期亲自去体验参与的,若是缺乏兴趣,势必会影响创新,不利于日后发展。若是对工作有所抵触,后果更为严重。总之,不舒心的工作,对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害无益的,所以我们更要“量体裁衣”。

总之,大学生在正确地评价自己之后,要树立自信心,要摆脱依赖和不平衡心理,用积极的态度和努力来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就像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大学生都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个人的择业目标应当和自身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适当,取决于知己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择业成功的一把钥匙。

  2.避免从众心理。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择业目标的确立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3.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有些大学生在择业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只求得一时心理平衡,孰不知这样往往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4、避免理想主义。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同学,在择业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美满的结果,而错过了其他许多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5.克服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在择业中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四)树立继续学习的心理

  用句古话说“学无止境”。就业之后,仍不断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学习是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

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小的学校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在就业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问题,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难免会由于时间仓促,导致准备不足,而显现出捉襟见肘的情况,最终不利于就业。所以,大学生入学就应做职业生涯规划。如果选择了就业,就应该在大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通过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展示空间。看清形势,摆正心态,以积极的心境和行动去面对,感受社会压力的同时,在磨练中更快地成长。而且家长的支持、学校的努力、国家政策的协助(比如今年教育部人事部出台的五项举措、劳动保障部的四大措施),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就业空间。就业形势虽然并不乐观,但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自己,不断努力,直面现实!创造助于自己的人生!

第5篇: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及法律对策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许源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6期

        摘 要 高职院校教育肩负引导学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为国家建设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就业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持续受到较高关注。思考如何正确引导水利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将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出的水利人才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相接轨,进一步推动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此外,教学改革,课堂管理和建设也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水利专业 就业现状 就业形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效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做过许多有积极的尝试。雖然师资力量有限,就业培训经费不足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就业创新成果显著。

        1水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 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和高校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水安全保障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水利系共有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测量与监理,设施农业(农水相关)五个专业,校企合作成熟,8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找到校企合作就业单位。20%学生从业方向有专升本、考取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

        2水利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度低,缺乏独立思考

        以水利系学生为参考对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必修课程。但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对可选择的职业有清晰的认知。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学生不自知需要培养哪些重要且有用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更多的是通过学院招聘会,系合作企业招聘求职。求职过程中,存在职业目标不清晰,跨度大。有的学生甚至人云亦云,室友或者周围的同学投报什么岗位自己也跟风投报该岗位。到岗后,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磨合,甚至出现到岗没多久就频繁跳槽。

        2.2就业教育投入不足,就业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学院为大一学生(秋季)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学生(春季)开设《职业素养》,(秋季)开设《创新创业指导》,均为必修课程。周一至周日,每晚开课,课容量100人左右。水利系与其他系学生混班上课。在第二课堂方面,学院,水利系通过开展就业宣传讲座、海报宣传、招聘现场模拟活动,就业竞赛等方式开展就业通识教育。混班上课,与水利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匹配度不高。就业形式主要是通过讲座、宣讲、通过海报,微信,QQ,宣传栏进行宣传。

        3水利专业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3.1增大就业教育投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增加就业课程的多元化,全面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今后的人生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百度文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释义: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是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培训行动的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内容。水利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可选择的岗位也较多:水利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河道治理,勘测设计单位的施工员,监理员,测量员,设计员,勘测员,招投标,工程造价,水库管理等岗位。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正确清晰的认识自己和职业环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3.2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也深入人心。我院积极响应,先后成立“创业学院”,设置“创新创业教研室”,开设飞翔班。为创业的学生提供校外导师课程指导,通过学院指导老师评审的项目可免费在校孵化三年。目前,水利系已经有4个项目入驻学院创业园。

        3.3扩充就业形式,水利系开创大禹班学徒制教育

        水利系自2014年开始举办特色教学班——大禹班。2014年以来,学校联合省内知名水利行业企业启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大禹班。学员企业和学校的双重培养和管理。企业选派高管及优秀项目经理人担任大禹班学员导师,通过师徒结对,实行校企联合“师傅带徒弟”全学程工学交替,培养懂技术、能吃苦、善沟通、会管理、具备工程建设项目经理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2016年,我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入选全国水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我校先后被列为水利部和浙江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3.4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项目

        目前许多高校都有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我院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泰国博仁大学、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有实习,游学等合作项目。国外交流项目开拓学生的应用学习模式,扩大国际化视野,对学生选择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姚颖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 卢少华.科学视阀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和发展[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