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科技创新论文5篇(范文推荐)

科技创新论文5篇(范文推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4-15 10:00:03 推荐访问: 202 2020 2020-0216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摘要:本文研究我院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状况,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意识、创新氛围、指导教师力度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对策。这些措施涉及学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创新论文5篇,供大家参考。

科技创新论文5篇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篇1

摘要:本文研究我院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状况,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意识、创新氛围、指导教师力度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对策。这些措施涉及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对我院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对策;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智慧升华的表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可以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了解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则无从谈起,因此科技创新活动又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及领域的主动性。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问题

1.1缺乏科技创新意识

我们对我院不同专业的4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不了解科技创新活动,更没有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原因多是“没有获得比赛信息”、“对科技创新类竞赛没兴趣”、“认为自己做不了,不自信”。另外,我院学生工作主要是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制度不完善,缺少活动的组织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不利于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另外,我院经常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及社会团体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开办学术讲座,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动自愿参加的学生人数很少,大部分学生是出于组织者的硬性要求或其他原因去参加的,因而很难达到学术讲座的预期效果。另外,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高考分数相对不是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许多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他们缺少毅力,意志力不强,思想上不愿付出更多,对学校开展的一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1.2教师指导力度欠缺

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院教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本身就很重,因此和学生交流的时间有限,更谈不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从事一些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缺乏科研经验,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作用不明显,或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因而造成科技创新活动创作的作品含金量不够高。

1.3理论和实践脱节

我院现行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被形象地称为“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的研究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出现了死学知识和高分低能的状况。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我院虽然也开设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但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因此,独立学院应该适当改变教学方法,调整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4创新活动层次不高

我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小、规模小、组织能力弱,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尤其是一些国家级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不高。

1.5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不浓目前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由团委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由于目前教学体制和教学资源有限,学校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更多的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虽然我院建立了很多社团和各种协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但是这么多社团真正和科技主题有关的却没有几个,且社团和协会的活动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不高,这与当初建立社团和协会的初衷相悖,对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帮助较少,使得校园学术氛围不浓;另一方面,当前的培养方案也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科研氛围,为了让学生修够学分,培养方案里每学期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排得很满,使得学生除了完成学业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科研创新。另外,学生的生活状态也是各不相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很积极地想参与科技创新,但对科研不知从何下手;大二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专业课,时间比较紧;而大三的学生又要准备考研或是考取其他的一些证件,比如,教师资格证、会计证、计算机证等等;大四考研的学生正在加紧时间备考,不考研的学生正在积极找工作,很难有学生把精力放在科技创新活动上来,而指导教师也很难找到真正对科技创新感兴趣而且优秀的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从目前来看,我院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从整体上出现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但是很多学生投机取巧,不做潜心研究,仅是靠短时间内将别人的成果进行拼凑来突击完成任务,导致学生的高水平的重大发明、科技成果很少,并且长期坚持研究的学生非常少,学生从事科技活动高水平的少,粗枝大叶的多。以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我院还没有获得过国家奖。这种状况从侧面反映出我院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方面尚欠缺有效的措施。

2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水平的对策

2.1扩大宣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活动不同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生是否参加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要做好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校报专栏、简报的形式和利用校内广播、校园网等途径,加强对活动的宣传。同时,积极邀请校内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大学生来校现身说法,邀请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赛事的宣讲团来校给学生作报告。另外,学校还可以设置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体会创造成果的同时,也能为自己创造升学和就业的好机会。

2.2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其次,指导教师要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逐步把学生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坚持长期的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其他学生的科技创新想法。

2.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

建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证,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指导,就不会有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很难出来高水平的成果,因此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一支知识面宽广、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

2.4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首先,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措施。比如,学校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积极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其次,开设与活动有关的创新课程,加强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在教师职称晋升和评奖评优时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重要的一项指标,同时,对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记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对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记一定的学分,该学分可以用来抵充公共选修课学分和专业选修课学分;并且和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对参与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个人或团队要给予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在入党时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徐才千。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241(7):97-98.

[2]蔡韦,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杨振海。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学报,2010(6):81-83.

[4]景爱欣,景爱霞。对于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2(10):9-10.

[5]任小龙,陈晏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80-81.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篇2

1、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内涵与动因

1.1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是指在文化企业中应用新知识、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新服务,以创造和开发新需求的过程。其实质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推动双方不断发展和演进。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外生需求看,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环境,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加强文化技术集成创新与模式创新,提高文化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安全监管、文化诚信评价等文化管理共性技术,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全面优化。第二,从内生需求看,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核心,加强文化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研究,开展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提高投入产出比,还有助于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加快文化的传播与输出。

1.2文化科技创新的动因

1.2.1实现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发展

现代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资源和资本,更需要大量的现代知识和技术要素,作为知识经济的产物,文化产业更突出了对要素的拓展与整合。新兴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融合,不仅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带动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重组,而且也推动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创立新的销售渠道和运行模式,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同样百老汇音乐剧、好莱坞影视都依赖于现代科技实现了传统文化科技化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文化底蕴通过科技手段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挖掘与传播。

1.2.2实现产业与市场的升级改造

文化产业具有多样化、区域化、低碳、附加值高、就业率高等特点,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互,可以优化传统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开发需求市场与消费潜力,推动文化特色化、产业化、集聚化发展,有助于培育新兴数字文化业态,孵化科技型文化企业,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和竞争力。2003年,日本颁布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一系列政策,挖掘日本传统文化,积极提升数字技术和载体创新,逐步将文化产业和发达的电子科技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拓宽了新兴文化的消费市场,成就了全球知名的索尼、任天堂等超大型科技文化型跨国企业,实现了从一个传统的技术产品制造大国向一个文化产业生产和输出大国的转变。文化科技创新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科技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演变,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1.2.3实现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增值

科技创新不仅拓宽了文化服务网络与平台,提升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涵与价值,增加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输出与传播更贴近市场、贴近需求。1999年,韩国通过《文化产业促进法》,成立“文化产业基金”,依托IT产业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明确了将数字文化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推动了动画、音乐、卡通、游戏产业的发展,2013年韩国数字游戏等文化产品的产值达101.1亿美元,占当年文化产业产值的11.82%,游戏相关产品和服务输出额占据了世界游戏市场5%以上的份额,是世界公认的以技术力量保障文化创新和产品创造的文化产品生产强国。科技赋予了文化新的发展动力和形式,而文化又成就了科技的价值和意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要素。

2、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与类型

2.1“服务+科技”型

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结合是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将新技术、新方法向文化产业的渗透,整合文化与技术资源,实现文化企业与技术型企业全方位的合作,提高文化产品内涵,拓宽文化服务市场,从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以美国迪士尼公司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集电影、书籍、乐园、玩具于一身的文化企业,该公司的创新包括两类,第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创新,迪士尼依靠其庞大的制作团队和媒体网络,开发和推广全年龄段喜闻乐见的作品,始终走在文化创新的前沿;第二是文化科技创新,迪士尼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2维和3维动画制作技术与团队,1992年,其电脑辅助制作系统(CAPS)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科学工程金像奖,科技的领先助推了迪士尼全媒体的发展与创新。“服务+科技”的文化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迪士尼传统影视媒体的业绩,也促进了新兴业务的发展,2013年迪士尼公司总收入450.4亿美元,传统的媒体收入占总收入的58.47%,新兴的网络业务达到10.6亿美元,年均增长8.15%。采以同样科技创新策略的还有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德国Bertelsmann集团等。

2.2“平台+研发”型

现代的文化产业更多是服务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将现代科技融合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推广,实现技术研发与文化服务的同步发展,拓展服务价值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以现代科技与虚拟网络为基础的文化服务创新。盛大网络有限公司是集游戏、文学、传媒、手机、动漫、音乐等业务,向广大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在线互动娱乐内容和服务。作为新兴的文化企业,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参股NokiaSymbianOS、J2ME平台,收购美国ZONA公司、韩国Actoz公司,推出了ROM手机操作系统、完善游戏服务平台、构建软件开发网络,实现了从一个游戏服务运行商向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络文化服务商的华丽转身。“平台+研发”的文化创新模式不仅依靠信息网络拓宽了公司业务范围,而且通过研发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精耕细作,提升了公司及产品的竞争力,2013年盛大游戏的研发费用达到1.86亿元人民币,占营业总收入的18.08%,占税前利润的42.46%,研发费用年增长超过8%。采用同样科技创新策略的还有日本SONY娱乐公司、韩国NCsoft公司等。

2.3“软件+硬件”型

文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软件与硬件的支持,软件包括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设计、制作、研发、培训、咨询等,硬件包括为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的系统、设施、园区等,软件与硬件的共同发展,是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环球数码创意公司致力于发展以数码内容为主的3D数字影视动画培训、3D数字影视动画制作、数字影院系统设备生产及应用方案、动漫影视剧发行以及国际大型文化创意园区等相关高科技文化产业,是目前业务范围较广、科技含量较高的典型的文化企业。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1.6亿港币,比上年增长44.76%,其中,电脑图像创作及制作收入8753.2万元,占总收入的54.46%,培训收入1574万元,占总收的10%,园区及硬件租赁收入占总收入的35.54%。以数码科技为基础,硬件与软件的同步发展,使环球数码成为科技型文化企业发展的楷模。采用同样科技创新策略的还有韩国Nexon公司、日本GAINAX公司等。

3、国内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3.1文化资源类型多样,科技创新需求不同

中国幅原辽阔、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差异较大,导致文化资源类型太多。从形式上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资源,从类别上分为民族性、地域性、功能性文化资源,从内容上分为历史、宗教、艺术等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复杂性和差异化以及文化资源对于科技创新需求的独特性和多样化,为开展文化资源公共服务与社会化运营增加了难度。相对于传统文化资源,新兴文化借助于科技与网络,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科技创新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提升作用明显。因此,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方式、文化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模式成为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3.2文化企业业务复杂,科技创新能力不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文化信息传输、文化创意和设计等10大类,50小类。各类别差异较大,科技创新程度不一,再加上企业业务复杂,涉及行业太多,导致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标准不一,无法准确地衡量和比较文化企业科技能力。此外,由于文化资源的差异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难度不一、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差异较大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3文化消费市场巨大,科技创新服务太少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但是,国内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服务网络还不完善,尤其是投融资、担保、技术合作、产权交易机制还不健全,无法满足文化消费市场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目前,中国文化消费需求和供给的缺口近5600亿元人民币,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速度及消费潜力与当前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形成巨大的落差,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服务已经成为文化产品与服务开发与制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文化市场、满足消费需求的关键载体之一。

4、国内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综合发展策略

4.1完善市场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是促进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相互作用,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形成的重要举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就业、人才等一系列的优惠和鼓励政策,激发文化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支持多种形式的横向和纵向科技技术成果向文化企业转移,提升文化企业科技研发和技术集成应用与创新能力。2004年文化部设计“文化部创新奖”,对立足时代前沿、弘扬科学精神、运用现代科技、普及广大群众的文化项目予以表彰。2009年文化部推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旨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完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文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政策的完善与细化,对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调整和优化、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2建立功能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根据文化产业类型,依托有关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建立统一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合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内容,提供技术支持、项目合作、培训管理、融资投资、风险管理、产权交易、法律咨询等各方面服务,以满足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孵化的需求。加强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构建以技术创新型企业、文化综合服务运营商及骨干文化企业为主体的文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于加快文化创新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2014年由科技部发起建立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成都成立,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跨行业整合文化、科技、金融等多方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完善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功能,为文化科技的创新体系的探索走了重要的一步。

4.3推广需求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资助模式

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资助,2010年6月,文化部印发《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管理办法》,提出了文化产业重大战略导向项目、前沿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等培育计划。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2.97亿元资助了网络、旅游、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科技服务等领域97项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资助575个文化科技创新项目。但是,单纯依靠政府预算内拨款只能解决一部分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发展所需的投入,因此,必须建立以需求导向的文化创新资助模式,完善政府补助、贴息贷款、奖励、消费性、专项性资助等形式,加快资助资金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加速文化产权交易与融资市场的建设,形成政府指导、行业主管、企业主导的文化产业创新资助体系。1994年起,法国电影产业资助基金,采用自主性资助和选择性资助两种形式,将影视作品的税款按照特定条件分配和返还给生产、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的参与者,用途严格限定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与创新,既体现了企业资助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又体现了产业政策的导向性和市场化,为我国文化科技资助形式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5、小结

以科技为主导的文化企业发展模式其重要的特征是技术的先进性以及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度,文化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文化创意的内涵与价值,更加提高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入避垒和出口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完善创新扶持政策、优化创新服务平台、改革创新资助模式,才能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推进文化资源与遗产的认知、保护、传承和开发,促进文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文化服务产业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篇3

摘要:现代企业的科技创新越来越讲究标准化,且提出了标准化才是企业累计技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以及扩散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这一创新思想。本文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阐述了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标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新科技;标准化;企业

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日新月异、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全球知识与科技技术的创新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加速趋势。与此同时,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使得国际之间的竞争也越趋白热化,即便如美国、欧盟、俄罗斯一般的科技强国也始终坚持着技术创新战略,可见以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已成为了现代各国不二的选择。我国也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指出,要想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并增强和我国的综合国力,唯有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满足时代对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也唯有积极促进创新科技与产业变革的融合,才能新时代对企业发展的各方面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具有明显专利化特征的知识产业也随之崛起,其不仅加快了现代技术产业的产业化速度,更加剧了产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就国内大多高技术企业的现状而言,其企业资产也主要是由产品的知识产权经济价值所构成,这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意识,并让传统的产品竞争战略发生了巨大转变。现代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传统产品的竞争,而是各自创新科技能力的竞争。

一、标准化是技术累计的重要平台

要想顺利实现标准化,便需一定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因而标准化的过程,其实质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标准化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便是普及化的过程,且在此过程中,还会不断产生新的技术与经验,之后,这些经验经过标准修订,又被纳入新的标准中,继而形成了技术的在积累,因此,实质可将标准化中“制定-实施、修灯”等过程实质为经营与技术的“创新-普及-再创新”的过程。作为知识与经验积累的平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效避免一切从头开始,进一步提升了创新的水平与效率。为进一步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以最大限度的节约产品的研发成本,并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便需努力实现标准化运营。每一家企业,其在生产以及运营过程中,必将积累大量的技术经验与秘密,而标准化的工作便是要将这些技术经验与秘密转化为企业的生产标准,让设计人员能可直接使用,并结合现有的科技成果,从而达到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节省产品研发成本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效果。此外,结合标准化,还能进一步加快科技转化为商品的速度。标准化作为企业竞争的技术基础,其不仅为竞争提供了一定的激活素规则,更是实现监督技术的重要依据以及激励的重要支持。其次,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得以立足,标准化便是其唯一的途径,其不仅能让企业更快的适应国际贸易规则,更能有效提高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标准化为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市场竞争越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创新能力上。对此,作为创新者,应积极借鉴标准化平台,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创新与开发效率。例如一架飞机全机大概60多万个零件,其中标准件大概就有35万个之多,如果飞机制造企业在标准件上进行减重技术革新,可想而知这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在此新的时代背景下,客户的需求也在随之提高。因此,作为企业,其所投放到市场中的产品,唯有不断创新并始终保持良好的质量,才能顺应市场形式变化的要求,进而始终保持强劲的竞争势头。此外,为确保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还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临机应变能力。对此,作为企业应作答如下几点:首先,需围绕标准化原则,为产品的创新提供良好平台。其次,以产品标准化为基础,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即创新产品设计原理,唯有如此才能让企业长久保持良好的创新能力。经世界各国企业实践证明,企业唯有通过标准化,积极打造产品创新平台,才能灵活、快速的发展新产品,进而保持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三、标准化是科技创新扩散的最好平台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但无论遇到何种都应坚持创新,否则没有成果便注定失败。且目的达成标准并非仅仅是取得成果,而是要推广与应用,尤其是针对重大技术公关,唯有广泛运用才能受到应有的效益,如此才算真正达成创新的目的。换言之,取得良好成果却未能得到良好的推广与应用,那也与失败无异。传播创新成果,其最好的途径也是标准化所创造的平台,原因便在于:现代社会,标准化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一旦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便会产生潜在的使用者;无论何种产品与技术,只要形成标准化,便会有各种各样的客户优先选用,进而获得良好的发展。四、结语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进而获得经济效益早已是共识,国内许多企业都设有科技和创新管理部门,每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科技成果奖以及专利,但许多企业科技创新的日常工作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缺乏规划和评价,更缺乏全局性的标准化研究工作。这就必然造成很多企业从表面上看所进行的科技创新气势很大,但实际上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企业内部广大职工感受不到那些科技成果所带来的效益。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是在围绕着行政权力体系跪拜,而不是流程和标准。

当前各飞机制造公司的经营管理正在从“人治”向“法治”转变,“有系统的思维、有整体的框架,凡事讲流程、工作有标准、执行用表单、过程全受控、效果可量化”的AOS工作氛围已经基本形成,这为我们以标准化全面引领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对科研管理各阶段,如预研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实施阶段、复审阶段等全面实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打造企业的科技标准化平台,让科技创新回归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本位。企业就是企业,不能赔本赚吆喝,这是铁定的大道理。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篇4

摘 要: 结合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实际,系统总结了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给出了几点提示及建议。

关键词: 科技论文写作; 存在问题; 注意事项; 建议

科技论文通常由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5部分组成[1-2]。优秀的科技论文一般具有写作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图文并茂、行文流畅、一气呵成的特点。在从事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过程中,发现作者在科技论文写作方面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疏忽及问题。

一、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

(一)论文题名表达不确切、不鲜明

题名为论文的点睛之笔,是论文的总纲、论文精髓的集中体现。因此,其表达首先要确切,能够正确反映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体现论文内容的专业范围、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其次要结构紧凑、鲜明突出,能一把抓住读者的眼球,引来读者的阅读兴趣。题名一般以不超过25个字为宜。尽量少用“研究”二字,避免使用“浅析、浅谈、浅论”之类的标题术语,需要时可用“简论、简析”。

而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有的论文题名过于笼统,涵盖范围过大,文中又不能面面俱到一一阐释与论证,达不到相应的广度与深度,致使题文相去甚远,结果题不表文,文不达题;有的题名过于片面、含糊不清,让人费解,产生歧义;有的题名赘述内容过多,冗长无序,条理不清,主题不鲜明、不突出等,都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二)摘要过简,关键词少

所谓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一篇完整的短文,自成一体,具有其独立性和自含性。摘要内容要言简意赅,浓缩全文的精华,读者一经阅读,即便不看正文,即可获得文献所包含的主要信息,而直接使用或引用。

摘要内容结构的“四要素”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分为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三种类型。通常,一次性原始科研文献写成报道性摘要,全面体现摘要“四要素”;三次性综述、调研文献写成指示性摘要,仅指明论文的主题范围,着眼于“研究目的”要素;介于两者之间则写成报道――指示性摘要,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有的作者图省事,摘要内容仅寥寥几句,仅是引言或结论部分内容简单重复,或是一笔带过,统统写成指示性摘要,不足以提供给读者足够的信息量。

关键词是论文的主题精华,一般为3~8个。关键词应该从论文中选取词或词组,一目了然,便于文献库录入检索引用。关键词选词原则依次为上位词、下位词、替代词、自由词。而有的论文关键词少且不准确,起不到足够的文献提示与索引作用。

(三)正文论据不足、论证乏力

正文部分是科技论文的主题构成要件,是体现论文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首先,论文引用的基础数据要客观、真实,分析要有科学充分的理论依据;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文章结构层次分明,行文简明流畅,图、文、表协调统一;并尽量减少背景性、常识性内容的赘述,提供读者准确明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科学结论。

然而,有的论文缺乏能说明问题的基础数据,论据不够充分,牵强附会,缺乏说服力;有的论文罗列的资料倒是很多,但只是基础数据的简单统计与堆砌,论证模糊,缺乏逻辑性,研究深度不足;有的论文类似于一般性质的工作总结报告,泛泛而谈,根本不具备科技论文的基本构成要件;有的论文题材很好,提供的技术方法的应用性也强,但行文层次不清,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图文表反复重复,让人云里雾里不明白作者真正要表达什么。有的上万字的论文能对半压缩,也有的论文干巴巴的。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文中插图、附表要求精,一是图表不需太多,且二者内容不相重复,若表述内容一样保留其一即可;二是图表要有自明性,即只看图表就可让读者明白其所表达的意义,图表中附带内容要力求简洁明晰,突出主线条主项目即可;三是图表中物理量的含义要确切,要给出准确的量名称及量单位。

(四)缺参考文献项或索引不规范

参考文献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录参考文献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充分尊重与体现。有的作者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不足,论文不附参考文献;有的论文附有参考文献,但引量少,引文索引也不规范,在文中引用处不标引或标引不全或标引格式不统一等。

现行参考文献标注制有两种,为“顺序编码”和“著者/出版年”。科技期刊通常采用顺序编码标注制,参考文献以在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依次编码,并在行文引用处右上角将序号加方括号逐一标引。参考文献的著录内容以文献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包括文献作者、题名、出处、时间。

二、论文写作范例

(一)原始科研文献

例1:“冀东油田南堡2号构造古潜山成藏条件及模式”[3]

摘要:老堡南1井在奥陶系古潜山喜获高产油流,掀起冀东油田南堡凹陷古潜山油气勘探的高潮。在对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十分有利,良好的油气供给、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和储集空间的发育是潜山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具有多样性:潜山顶部风化壳油气藏以新生古储新盖和多向供烃为特点;潜山内幕油气藏具有新生古储古盖和单向供烃的特点;与烃源岩隔断层侧向相邻的潜山底部风化壳具有新生古储古盖和单向供烃的成藏模式。断层和不整合在潜山油气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控制作用。古潜山风化壳型和内幕型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是今后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古潜山;成藏条件;主控因素;成藏模式;南堡2号构造;冀东油田

正文由基本地质特征、油气成藏条件(潜山烃源及运移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潜山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潜山油气成藏模式(潜山风化壳成藏、潜山内幕成藏)及结束语5部分组成,详细具体地进行了研究与阐述,其中插图4幅,引用参考文献8篇。

例2:“雅克拉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 [4]

摘要: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测井、钻井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沉积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克拉地区目的层段为水进背景下的水下冲积扇和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水下冲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3个亚相,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多种微相。沉积特征主要受古地貌、构造运动和物源区母岩性质等因素影响。古地貌对沉积相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活动东强西弱是沉积相分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物源区母岩性质控制着沉积相的物质组成,并最终影响其储集性能。

关键词:沉积特征;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控制因素;亚格列木组;雅克拉地区

正文由地质背景、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水下冲积扇、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展布特征、主控地质因素(古地貌、构造运动、物源区母岩性质)及结论5部分组成,资料翔实,论证合理,结论准确。文中插图3幅,引用参考文献11篇。

(二)综述性文章

例1:“隐蔽油气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5]

摘要:目前隐蔽油气藏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勘探的焦点,主要归纳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概况、概念定义、分类方案。根据成因,将隐蔽油气藏分为四大类:构造型隐蔽油气藏、岩性隐蔽油气藏、地层型隐蔽油气藏和复合型隐蔽油气藏。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油藏分类;发展趋势

正文由隐蔽圈闭或隐蔽油气藏的内涵、发展历程、分类、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及结束语5部分组成,引用参考文献11篇。

例2:“国内油田深部调剖技术的研究进展”[6]

摘要:严重的油层非均质性致使水驱和聚合物驱油效果差,常规堵水调剖技术已不能满足油田正常生产需求。因此,近年来提出并发展了深部调剖技术(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在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和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全面分析我国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深部调剖技术的发展趋势,即在充分认识油藏现状的基础上,实现对高含水油藏和聚合物驱油藏深部水流优势通道的干预,使液流转向,从而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和聚合物驱效率。

关键词:深部调剖;新技术;进展;发展趋势

正文由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结束语3部分组成,引用参考文献27篇。

(三)方法推导及技术应用性文章

例1:“气井垂直管流计算方法的推导与应用”[7]

摘要:在气田开发的气井优化生产、油田开发的注气保持压力、地下储气库的注气与采气等方案的设计中,经常用到垂直管流计算公式。该方法在国外比较成熟,文献经常介绍。虽然这些方法在我国的期刊和著作中经常使用,但仍缺少比较完善的理论推导。而国外以英制单位为基础的推导,也让人有望而却步之感。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利用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Bernoulli)方程,考虑气体在管中流动存在的摩擦压力损失,以SI单位为基础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单位变换,得到了计算气井井底流压、井底静压和产气量的方法。针对具体实例,采用推导的计算公式,详细介绍了计算方法和步骤。计算结果表明,试差迭代法可以快速计算得到井底流压。

关键词:气井;垂直管流;计算方法;井底流压;静压;产量

正文由公式推导、雷诺数和摩擦系数的确定、应用举例、结束语及符号注释5部分组成,最后还有附录部分。

例2:“辽河油田纤维树脂砂防砂技术”[8]

摘要:针对辽河油田的出砂情况及采取的防砂措施,提出采用树脂预包纤维与覆膜石英砂混用的方法提高防砂效果,详细讨论了树脂预包纤维对石英树脂预包砂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当树脂预包纤维加量控制在4%~8%时,岩心的各项指标都能满足防砂需要,施工成本费用可降低30%左右,单井节约成本2~3万元。截至20xx年9月底,采用该技术施工54井次,施工成功率100%,有效率90%,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树脂预包纤维;石英树脂预包砂;抗压强度;渗透率;辽河油田

正文由防砂原理、室内实验(实验材料、树脂涂覆及性能指标、树脂预包纤维的影响)及现场试验3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最后给出了结论。文中插图3幅,数据统计表格1个,引用参考文献6篇。

三、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科研生产工作人员在搞好科研生产工作的同时,注意加强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多了解一些期刊的编排规范,以便把科研成果准确明了地推介宣传出去,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第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xx.

[2]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 李宏义,姜振学,董月霞等。冀东油田南堡2号构造古潜山成藏条件及模式[J]。断块油气田,20xx.17(6):678-681.

[4] 王英民,王改云,张雷等。雅克拉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J]。断块油气田,20xx.18(3):293-296.

[5] 季 敏,谭丽娟,刘 斌。隐蔽油气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20xx.16(4):45-47.

[6] 由 庆,于海洋,王业飞等。国内油田深部调剖技术的研究进展[J]。断块油气田,20xx.16(4):68-71.

[7] 陈元千。气井垂直管流计算方法的推导与应用[J]。断块油气田,20xx.17(4):443-447.

[8] 谢锦男。辽河油田纤维树脂砂防砂技术[J]。断块油气田,20xx.16(3):107-109.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篇5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引领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依托互联网进行网购,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用邮方式因此改变。2014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把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转型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进行战略部署,邮政将业务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电子商务寄递类市场,以此作为邮政业务转型的突破口和重要经济增长点。然而,中国传统邮政网络适应普遍服务的体系架构和服务理念,与电子商务市场需要之间的深层次矛盾越发凸显,全网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运行效率不高、运行质量不稳定、社会资源运作经营能力差,已经成为邮政进军电子商务寄递市场的瓶颈。

1网运业务技术支撑能力发展现状

1.1网运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基础比较扎实

中国邮政网运信息化建设从2001年开始,历经13年的建设发展:在生产层面,中心局实现了所有生产环节的电子化操作,规范和优化了作业组织和生产流程,减轻了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中心局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在管理层面,网运信息系统已成为邮政集团公司控制中心局内部生产和全网邮件运输的业务管理平台,保障着全网邮件生产运输的全面管理和正常秩序,并为网运进一步推进业务改革和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2中心局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提升

近年来,邮政集团公司不断加大中心局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能力的投入,2012年改造了全国27台信函分拣机,2013年为全国20个中心局改造、更新了22台交叉带分拣机、皮带机传输和平刷辅助分拣设备(目前全网共有38台交叉带分拣机),2014年为全国各省会中心局配置安装了81台挂信分拣显示设备。这些设备在中心局广泛深入的应用,为网运下一步推行流水化、大规模生产作业提供了前提条件。

1.3全国邮件运输方式改革基本完成

邮政集团公司2013~2014年实施了运输方式改革,2014年撤销火车邮路81条,2015年计划撤销57条一干火车邮路,占全部火车邮路的52.7%,调整点对点火车数量为改革前的2.78倍。邮政运输方式的改革,解决了中心局生产作业和邮件运输受制于火车运行时刻的限制和组网相对固化的弊端,网运全环节生产和运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大大提高,为中心局流水化作业、科学化运输组织和动态调度提供了发展空间。

2网运业务技术支撑能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大数据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网运信息化在近十年的网运生产应用中,积累了海量宝贵的生产数据。据统计,网运系统日均产生数据量总包约1000万条,给据邮件350万条,报刊分发数据450万条,全国中心保存各类网运数据已达20T,这些数据应用在引领邮政网运生产和管理方面,还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对标现代化中外先进寄递企业和自身发展目标,还存在以下差距。一是中心局生产信息化融合度不高、作业流程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目前,中心局生产和邮件全网运输以满足邮政普遍服务为目标,仅仅实现了传统生产作业的电子化操作,而生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无效生产操作多,人力、设备和各种隐性资源效益损耗严重。二是邮路运输智能化、科学化程度低。目前,全网邮路运输组织是基于沿用多年的邮政网路结构、铁路运输网而制定,邮政集团公司、各省分公司分级管理省际一干、省内二干、区内和市趟邮路,没有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网运生产数据、资源数据等利用模型工具,对全网邮路、运行计划进行整体智能规划和统一动态指挥调度,网络运行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三是邮政网运生产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需要。网运传统生产制度落后,中心局过去按班次“总进总出”、逐环节“交接验收、勾挑核对、平衡合拢”、“向上一环节发验”等生产制度已经不适应网运流水化、现代化大生产。四是网运信息系统的应用、覆盖范围不够全面。目前网运信息系统生产前台在部分地市、县市、省内邮路还没有全面上线应用,省内邮路,尤其是邮区内和县内邮路的运行管控力度比较薄弱,互联互通数据不尽完整,很难做到邮件全程时限的管理和控制。五是网运信息化应用层次较低,目前仅限于复制和局部优化传统的手工作业和管理流程,实现基本生产、运输计划以及初级统计功能,对网运生产数据的挖掘、钻取和加工深度不够,未能对海量生产数据进行模型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分析,生产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尚不能通过系统进行管理辅助决策。

3网路运行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邮政网路运行转型升级主要内涵包括:以中心局三项制度改革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运行为基础,建立邮件处理中心的流水化、现代化作业模式;以提升网运大数据应用和智能调度水平为手段,建立营、分、运、投四大环节联动、快速集散的网络组织架构和运输科学化管理,实现由满足普遍服务的传统邮政网向服务电子商务寄递市场的现代邮政网转型升级。

3.1中心局三项制度和PDA生产操作方式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规定给据邮件以每个邮件为单元进行全程跟踪,在邮件收寄、离开收寄网点、到达出口处理中心、出口封发、离开出口处理中心、到达进口处理中心、进口封发、离开进口处理中心、到达投递网点、邮件妥投等10个轨迹跟踪点和4个交接责任段落(合并了开拆、供包和封发扫描),确定了邮件内部处理的基本生产作业制度和原则。三项制度改革重新设计了邮件发验处理机制,提出了“以邮件和总包条码扫描作为确认邮件实物曾经在本环节出现过的唯一依据”原则,改变了传统的“向上一环节发验”模式,取消各局之间互发验单和复验,对于各局和各车间之间总包、邮件的少件及规格差错,统一在全国中心由系统集中进行全程平衡、动态合拢和责任判定,避免了低效的推诿扯皮。三项制度改革从理论上确定了中心局邮件内部处理的基本生产作业制度,在实际生产中推行PDA操作为中心局带来生产管理方式上的改变,由原来“邮车到达—微机室扫描路单—下载网上信息—上传批处理枪—分配勾核任务”的逐级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由每个转运卸车人员随时根据邮车到达情况,扫描邮车派车单进行封车、解车、下载信息和完成勾核,封发环节也可根据封发计划灵活操作,中心局生产流程和组织管理都发生了较大改变。

3.2中心局分拣设备改造升级和流水化生产作业

2013年,全国包状邮件处理总量较2012年翻一番,高峰期日均量为全年日均量的1.46倍,“双11”日均量为年日均量的1.77倍。为支撑邮政重点业务发展,邮政集团公司为20个重点中心局更新了22台交叉带分拣机、皮带机传输设备,邮件上机处理效率和设备效能利用率都有很大提高。2014~2016年,邮政集团公司将在全国分阶段实施邮件处理中心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在中心局推行流水化作业,在实际生产中需考虑如下问题。

3.2.1中心局生产的信息化控制一是将参与流水化作业的车间合并成大车间,通过信刷报包裹化封装改革,统一全局邮件堆位,合并各车间的封发格口。总包、散件信息自动流转,减少以往车间之间的信息交接,各环节信息采集操作由PDA、分拣机OBR等完成,信息全环节共享,无需进行环节之间的信息批量交接。二是班次作为生产人员组织,不再进行邮件信息隔离,实现邮件数据共享,无需班次信息交接。三是改变现有邮件进口信息由各局在省中心预处理,只按本局需要进行操作的模式,改由各局在全国中心进行邮件进口信息预处理,直接指定到投递局、段,全程全网共同使用。

3.2.2自动化设备处理效率邮件流水化作业类似于制造业产品生产,机械设备在一个班次运行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不能随意停机。设备效率不能过高(对设备、人员要求高,但业务量达不到),也不能过低(不满足处理时限、能耗浪费),并需保持稳定。在相同的生产作业时间内,包分机的实际处理效率由中心局业务量决定,2015年东部地区重要节点中心局流水化改造工艺方案,将按照中心局日均25万件处理量标准配置包裹分拣机和工艺设计。为了提高分拣机处理效率和设备效能利用率,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中心局业务量:一是发展邮政业务,增加寄递类包裹收寄量;二是对全网中心局分拣功能进行调整,实行包裹大集中分拣;三是推进两网资源共享,实行普通邮件和速递经济快递、标准快递邮件同机混合分拣,增加邮件上机量,对于目前日均业务量低于5万件的中心局,配置伸缩胶带机、皮带机、扫描贴签一体机等半自动处理设备。

3.2.3生产作业组织邮件流水化作业打破现有各生产车间的隔离,在整个中心局生产场地,邮件处理由连续多个生产环节和工序组成。为实现各个生产环节效率的均衡性,保证各环节设备运行衔接顺畅、人工操作效率稳定、持续,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浪费,尽可能消除生产中的不增值活动,各工序按照科学合理的节拍生产。在生产管理中,生产节拍是精益生产的关键理念,它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之间的间隔时间,节拍是流水线最重要的工作参数,它表明流水线生产速度的快慢或生产率的高低。通过确定生产节拍,可以指挥整个工厂的生产工序,从而达到各生产工序的平衡与同步。如果某些作业消耗时间比实际所需生产节拍长,那么说明生产正在形成瓶颈,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这时就会出现加班、提前安排生产、大量中间产品积压,引起库存成本上升、场地使用紧张等问题;如果某些作业消耗时间比实际所需生产节拍短,那么将无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导致设备闲置、劳动力等工等现象,造成生产能力浪费。对于刚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水线节拍计算公式是:节拍=Fe+N其中:Fe为计划期内的有效工作时间;N为计划期内的产品产量。按照现有邮政营业封发、市趟运输频次和一干、二干邮车运行情况,邮件到达中心局的时间和邮件量不均衡,但如果以班次和自然天为单位,中心局日均处理量则相对稳定,结合中心局具体生产工序的作业时长,就能确定该局生产工序的节拍。例如:杭州中心局国内包裹类邮件日均处理量7.6万件,采用两班制生产,每班供包环节中间停歇120分钟(午间休息、用餐等),其供包流水线节拍为:节拍=(8×2×60-120×2)×60/76000=0.57秒可以根据开拆、供包、封发、装车等工位的"生产节拍、上班时间、处理量等,计算每个工位编制人员和设备配置数量。此外,生产节拍的应用还能有效防止生产过剩造成的浪费和生产过迟造成的分段供应不连续问题。

3.2.4生产计划中心局生产作业流水化总体采用“随来随分,当频次封光赶净,不考虑邮件暂存,车等邮件,分拣完邮件直接装车发运”原则,在未来中心局流水化生产中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依靠大数据应用,根据邮件收寄量、收寄时间、进局时间、生产节拍、时限标准、相关运能和邮车运行状态等参数,云计算邮运计划和封发计划,实时通过看板管理,提示操作人员及时进行封发和装车工序。今后,网运将以现代化新技术再造现代化新流程,以现代化新流程再造中心局生产现代化新标准,在建设规划中,对邮件处理中心进行现代化、标准化建设。

3.3大数据在邮运指挥调度工作中的应用

传统的邮政全网运输主要依据邮件的时限要求和邮件量的变化规律,根据邮路运行时间、频次及运能情况等相对固定的条件和因素,制定相对合理的邮车发运计划。传统管理大多建立在人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全网网路运行效率和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一旦出现火车改点或临时停运、冰雪、地震灾害等邮路局部运行计划发生改变时,不能及时做出全面科学的计划调整和动态调度,邮件运输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2014年以前,全网70%的邮件运输依托铁路运输,干线运输方式改革后,全网将形成汽车运输为主、火车运输为辅的模式,邮运计划的编制和运输动态调度的自主度和灵活性大幅提高,同时也对全网邮件运输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后的邮运指挥调度工作中,可通过对营业收寄量、邮件流量流向、邮件时限标准、资源支撑能力、目标中心局生产状态等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建立起各生产环节数据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智能、动态编制封发格口、邮件全程发运和运输计划,充分发挥全网运行效率和效益,均衡中心局一干、二干、区内和市趟邮车和邮件的到局时间和到达量,合理衔接中心局流水化作业,结合GPS实时监控,对全网邮件运输进行动态指挥调度,实现成本和效益的最佳结合。

4网运信息化建设思路

4.1开发完善网运生产系统相关功能,支撑网运生产流水化作业

第一,开发完善中心局PDA生产操作系统。继续开发完善中心局PDA、扫贴机生产操作系统功能,适应中心局各种流水化作业模式下的封车、解车、开拆、自动发验、分拣、移动封发和扫描配发等各项作业需求。第二,实现网运生产系统和速递系统互联互通。从速递系统接收邮件收寄信息,根据在网运系统维护的分拣封发关系,支持对邮政包状类邮件(标快、经快、普包、快包、国内小包、挂刷等)进行同时同机混合分拣,并用网运系统对速递邮件进行扫描封发并回传速递系统。第三,推进邮件分拣资料库应用。建立全网统一的邮件进口分拣资料库,实现进口分拣资料的电子化、实时动态更新和全网共享,提高邮件分拣深度和准确度,确保网运分拣信息化和流水化作业通畅。第四,生产作业看板管理。研究大数据应用,根据邮件实时收寄量、进局时间、实时状态、时限标准、生产计划、邮路计划和运能等数据对邮件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分析,智能规划相关生产操作并及时向生产管理人员进行提示。

4.2扩大网运信息系统应用覆盖范围,健全网运生产作业及管控平台

完整的网运生产数据是网运利用系统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网运生产作业管控范围的完整性是实施全程时限管理和动态指挥调度的基础。因此,应扩大网运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实现网运信息系统在地市、县局的上线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对各省省中心主机进行扩容,考虑在地市网路运维中心配置生产服务器,投入终端以及扫描设备,以支撑地市、县局网运信息系统的部署及应用;省内二级干线、邮区内邮路、县内、市趟邮路全面推行总包运输和邮件信息互联互通,确保邮件运输数据的完整性;省内二级干线、邮区内邮路、县内、市趟邮路全面推行发运计划由集团公司统一控制和调度,确保网运末端网络与干线网络的有效衔接,强化邮件全程运输的管控和动态调度。

4.3完善邮政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实现全网运输动态指挥调度

开发完善邮政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并尽快面向全国推广应用,为各级网运业务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一是由邮政集团公司对标国内外先进寄递企业制定的各类邮件时限规定,制定各类邮件在网运环节的时限标准及各生产时限计划,并通过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邮件全程时限和各环节作业时限的分层监控和干预,确保各类邮件按照全程时限标准进行传递;二是在各级邮运车辆上安装配备GPS,覆盖至所有一级、二级干线邮路以及邮区内、市趟邮路,对邮件运输情况、邮件待发待卸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三是将全国各级网运生产处理场地的视频监控通过综合网传输至指挥调度中心,对各级中心局处理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集中监控和干预;四是构建邮件运输流量流向监控分析系统,利用GPS卫星定位提供的邮车位置信息准确预测邮车到达时间和带运邮件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分析结果在地图上进行可视化展现,为全国各邮件生产场地提前安排、组织转运力量和运能疏运邮件提供信息。

4.4构建网运大数据分析系统,支撑网路运行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构建网运大数据分析系统平台,提高网运生产数据的挖掘、加工和应用水平,立项建设网运全业务系统化的数据模型,对网运各环节邮件形态和整体生产形态进行数据化和模型化描述,对内部生产作业和全网运输控制模式进行数字化模拟,形成网运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控制理论,实现邮政网运业务管理的整体数字化支撑,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设立服务水平、运行成本等方面的目标值,利用先进的网路和运输规划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建立数学模型,优化邮区中心局布局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中心局的布局、数量、分类、功能、覆盖范围以及邮件运输网路;开发邮运计划智能化编制工具,智能编制邮件发运计划,提高计划编制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全网资源配置,大幅提高网运双效。减少计划大范围变更期间调度人员的工作量以及邮运日常运行过程中临时发生的邮路撤并、路阻、取消交接站等情况,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计划变动的影响,辅助调度人员科学决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编制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顺畅衔接邮路计划运行,智能规划和自动控制中心局流水化生产,实现全网邮件运输至中心局生产的整体数字化支撑。综上,网运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模式应是:在内部处理环节,扫描邮件及总包条码,调用邮件的网上收寄信息及总包信息,根据网运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分拣封发关系、分拣资料库、总包经转关系及各级邮路发运计划,自动计算和提示分拣格口和装发堆位,通过自动化分拣设备或各类人工辅助分拣设备和智能计算看板管理,完成邮件“傻瓜”化内部处理;在动态调度环节,从邮件收寄开始,系统自动统计邮件流量流向数据,智能计算全程作业计划,向后续各生产环节进行业务量预告,满足处理和运输能力准备、过程监控和动态调度的需要;在智能规划方面,根据网路组织基本原则,围绕时限和成本目标,提供基于网路优化算法的各类决策辅助工具,并实现在生产系统中的嵌入式应用。根据对收寄信息的大数据计算,实现实时智能的动态路由规划、分拣方案制定、节点流量调控和生产资源配置,并对网路运行双效及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跟踪评价。建立与流水化作业、散件化运输相匹配的智能化网运信息系统,以信息化引领网运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