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抓住三个“基于”,发掘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

抓住三个“基于”,发掘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

王文

习作单元中的两篇习作例文与两篇精读课文相比难度较小,介于“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与“习作”之间,训练要点更加鲜明,学生更易于接受。编者的用意非常鲜明:借助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和蓄积的经验,经过“交流平台”的回笼梳理和“初试身手”的尝试,巩固训练的效益。达到学然后知不足,学生经历了感知积累、迁移运用后,自然会暴露出表达时的不足,明白自己与最后的习作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此时,习作例文就承载着查漏补缺的作用。

对于习作例文教学价值的研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习作例文作为一篇单独文本,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学价值;
其二,有着精读课文所不具备的教学价值;
其三,学生在“初试身手”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最后习作教学应该重视的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研读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两篇习作例文,开发如下的教学价值,可以为落实习作板块的要求奠基。

一、基于表达需要,明确习作例文的输出价值

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凭空诞生的,都是特殊背景、独特需要下的必然产物。明晰作者的表达需要,不仅可以从更为妥帖的视角走进文本内容,同时便于学生从自身认知的需要,提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文本创作,并不是纯粹的自我抒发,而更在于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说明文的这种交互特质,更加鲜明而强烈。明确作者的表达用意、确定自身的阅读需要,可以增强读者与作者之间认知的契合度。

教材中的两篇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对于学生创作“介绍一种事物”有着鲜明的示范效能。比如《鲸》一文,直接以学生熟悉的大象开篇,通过“还有比大象大得多的动物”,引出所要描述的对象,又借助于对人们惯有认知的否定,设置悬念吊起学生胃口。如此开头的设计用意十分鲜明,先尊重惯有认知,然后直接推翻。言外之意,就是要通过这一篇课文让读者彻底扭转自己的认知,形成阅读期待。再比如《风向袋的制作》一文,更是将开篇设置在人们生活的认知困惑中:“风无影无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呢?”作者虽然着墨不多,只是通过寥寥数语,抓住读者的兴趣点,引出风向袋这一事物以及其制作过程,使得整篇文章的脉络融为一体。在阅读理解中,在理清作者的表达用意,找准与自身认知需要之间,不仅与文本作者进行了对话,更为学生习得方法、模仿创作提供了支撑性资源。最后习作要求介绍一种事物,教师就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完全从自己印象最深、了解最多的层面选择,而需要在选择过程中不断思考:读者需要什么,这一事物有什么值得介绍的,大家会感兴趣吗,大家能从中获得些什么。

从一味盲目地写,到反思式地追问。素材和对象的选择,就成为了一门学问,这是决定习作品质的重要一环。

二、基于事物特征,明晰习作例文的结构设置

事物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主有次,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哪怕最为微小的事物,都从不同的维度散发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对于不同类型的事物,可以尝试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介绍。

比如《太阳》一文,太阳虽然天天可以见到,却没有人足够了解。这种事物,就与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物品或熟悉的动植物有着较大的区别,属于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作者分别从远、大、热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这几个维度展开描写。以此提炼,就不难发现,这些维度都是人类对太阳的主观认定。再比如《松鼠》一文,则是从外形、行为、搭窝以及其他习性展开描写,旨在借助多维的描写视角,全面、深入地展现松鼠的特点。从这个角度品读两篇习作例文,就可以从中探寻作者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如《鲸》一文,描写的对象属于动物,学生早已阅读过许多将动物作为描写对象的文章,教师不妨先组织学生说说,一般从哪些方面描写动物,如外形、行动和习性。随后,快速阅读课文,找找哪些内容是出乎意料的,接着让学生对以下三个内容展开交流:鲸的演变过程、鲸是怎样呼吸的、鲸是如何睡觉的……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这个问题的价值,远高于学生认为文本中出乎意料的写作点的价值。学生也会从中认识到,这些都是鲸的不同之处,是读者关心的内容。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升格为“鲸是哺乳动物”的层面。一直生活在海洋的鲸,居然与鱼并非同一物种,也是作者着重说明的抓手,而上述罗列的三个出乎预料的维度,正是作者着力介绍和说明的价值点。既然是哺乳动物,鲸为什么不在陆地生活,而是世世代代选择在海底生活?“鲸的演变过程”就成为不得不介绍的内容。既然是哺乳动物,鲸在水里为什么不会被淹死,而能够像鱼儿一样畅游海底?“鲸是怎样呼吸的”就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既然是哺乳动物,生活在海里的鲸是怎么解决睡眠问题的?因此,作者将鲸是如何睡觉的作为重点来介绍。

而第二篇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介绍说明的对象更为独特,它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而是一种手工制作技巧和过程。与具体明确的事物相比,这种方法类、技巧类的说明对象有着极强的过程性、动态性特征,故而作者所选择的表达方法也完全不同。比如作者为了清晰而有条理地介绍风向袋的制作过程,就构思了不同的步骤和顺序,并运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明晰写作路径。

纵观这两篇习作例文,有些内容则是两篇精读课文所不具备的教学价值。只有在单元视角下统整对比,才能进一步明确习作例文的价值体系,教师可以采取淡化共同点、凸显不同点的原则,充分发挥习作例文补充、拓展的教学定位。

三、基于写作策略,明晰习作例文的表达智慧

实践是语文学习以及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推动力。积累了语文知识和表达方法,没有实践,知识和方法只会成为机械的信息,僵硬刻板地贮存在学生的意识之中。教学结束后,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还存在怎样的缺漏与不足。同样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考察,否则学生学得莫名其妙,教师也教得云里雾里。这也是编者将习作例文编排在“初试身手”之后的根本用意。只有真正用起来、练起来,才能发现学生最本真的状态,并提供最需要的帮扶。

在本单元的“初试身手”板块中,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介绍身边事物的特征,试着将《白鹭》改写为说明文。如此趁热打铁地进行随文练笔,不仅能及时巩固说明方法的运用和说明文语言风格的效果,通过练笔更反映出学生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对于介绍和说明的对象会生搬硬套说明方法,导致文字被说明方法所淹没。对于学生而言,感知并积累必要的说明方法,可以将事物介绍得更加清楚、明白、形象,但说明方法该用则用,一旦出现硬凑说明方法,甚至将介绍、说明的内容完全拘泥于说明方法就本末倒置了。解决这一问题,《鲸》一文就做出了较好的示范。比如为了强化“鲸是哺乳动物”,作者对“鲸用肺呼吸”展开了细致的介绍。学生在阅读本段后对鲸的呼吸有了深入了解,但作者究竟是怎样写清楚“鲸的呼吸”的呢?学生凭借原始经验,发现有两处使用了说明方法:一处是打比方,将喷出的水柱,比喻成“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另一处是对比,用须鲸水柱的“又细又高”,与齿鲸水柱的“又粗又矮”进行对比。很显然,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将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明了而形象,但仅仅依托于此,能完全展现鲸的呼吸吗?带着这样的质疑和困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重新回到语段,关注那些没有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想想从中能发现什么。在联系对比中,让学生逐步认识到,除了在必要处运用说明方法之外,作者还对鲸呼吸时的状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比如课文是这样描述呼吸器官的——“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描述呼吸状态是用“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描述呼吸顺序是用“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等,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鲸呼吸的状态,更对其呼吸的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这就是作者细致描述与说明方法形成的表达合力。鉴于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片段修改,同时也为完成最后的习作提供了经验。

习作单元中的习作例文独具特色,教师应基于文本内容、学生认知所需以及单元位置,教学生之所需。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英华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唐 敏

猜你喜欢初试例文事物考研初试高分未被录取,且慢提“猫腻”论科学大观园(2022年8期)2022-05-18运用心理学定律管理班级初试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0年11期)2021-01-07美好的事物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4期)2020-06-16例文引路,读写相随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11期)2020-02-01空乘招聘初试,走出“美丑”误区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42期)2019-10-21“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19年23期)2019-08-13奇妙事物用心看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A REAL HIT">TINY TIMES 3:
A REAL HIT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14年10期)2014-10-27春天来啦(2则)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09年5期)2009-06-11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