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宁波市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改革研究

宁波市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改革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3-22 12:16:02 推荐访问: 办学 办学评估反馈总结 宁波市

董杰 林涵彬 王成

摘 要: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宁波市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为例,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改革学制、完善课程衔接、改进管理、强化师资培训、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校企合作、健全工作领导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
中职;
一体化;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3)01-0095-06

将中职、高职进行整合统一,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抓手,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提供了新的契机。2020年教育部全面修订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其中一个亮点就是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业目录。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通过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进一步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改革明晰实施路径。

1    宁波市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基本情况

中高职一体化是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对实行合作贯通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主要通过学制来衔接,有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分段式(3+2、2+3)两种模式。2019年,浙江省将原有“3+2”和五年一贯制统一整合为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宁波市是目前教育部唯一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现有高职院校6所,其中1所国家双高校建设单位,3所省双高校建设单位,2所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2020年,各校合计招生专业共165个,其中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3+2)培养的专业数为67个,占比40.6%,合作中职专业数139个,招生数超过5711人,占招生总数28.4%,五年制(3+2)专业平均学生数87人(表1)。

2020年,中职院校32所,招生专业361个,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3+2)培养的专业数稳定在131个,占比36.3%。五年制(3+2)专业招生人数5500人,占总招生人数19.5%。各院校五年制(3+2)专业数占比差异比较明显(图1显示部分中职院校五年制(3+2)专业数占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学校对于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积极性的差别。

从中职院校五年制(3+2)专业对接高职院校统计来看,调研的13所学校81个五年制(3+2)专业中有56个专业对接宁波市高职院校,占比69.14%(表2)。因地域关系,基于空间、时间考量,同一行政区域内中高职合作较为紧密。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中职院校五年制(3+2)专业中平均2.1%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个别达到6%。随着中本衔接以及本科直招中职学生逐年递增,有部分学生选择参加升本考试,这将对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产生一定冲击,同时更多优质中职生源选择到本科院校就读。

2    宁波市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现状

2.1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管理改革特色鲜明

(1)共同设计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管理机制。合作院校联合成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共同研究制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了包括定期协商、课程衔接、师生交流在内的一体化培养机制,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质量评估等全方位构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基本实现一体化管理。如中高职合作专业定期召开课程教学协商会议,中职学生不定期前往高职院校参加专业学习活动等。

(2)共同明确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合作院校共同明确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体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职阶段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和受教育时间长的特点,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如中高职合作专业共同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中职院校共同研究制定。

(3)共同构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合作院校遵照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选择、组织、设置课程内容,并且充分考虑长学制特点,制订课程计划,统筹安排课程的开设、学时、比例等,重构能够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明确中高职阶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要求等,在教材使用、教学方法、师资建设以及实习实训等教育资源上进行统筹设计。如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从中高职一体化的角度着手,遵循“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原则,构建基于一体化的模块化、任务型纺织专业课程体系。

(4)共同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合作院校建立中高职定期走访跟踪机制,定期召开教学研讨等。高职学校专业定期进入中职,通过授课、讲座、团建等形式开展学业指导。在高职院校的各类校级专业技能竞赛中,吸纳中职优秀学生参赛;
吸收优秀的中职学生参加高校在寒暑假里组织的各种专业实践活动。以宁波经贸学校为例,中高职一体化会计专业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加强联动,强化中职阶段前五个学期的过程管理和平时考核,从实行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明显。

(5)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质量评估机制。多数合作院校都能够建立较为系统的质量评估管理机制,通过联合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研究机构以及行业企业,制订一体化评估方案,主要对教学实施过程、人才培养效果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反馈,基本实现对人才培养过程实施全程化评估。

2.2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建共享

(1)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合作院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在线资源建设为着力点,加强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主持纺织品设计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吸纳合作中职院校作为参建单位,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
宁波外事学校建成学前教育专业数字化资源中心,为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从中职到高职的在线教学资源;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CAD认证教学与题库的建设工作。

(2)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场所的共建共享。合作院校不断完善教学场所运行管理机制,积极打破教学场所面向校际开放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壁垒。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3+2)专业实现了部分实验设备共享、部分专业教室共享,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吸收中高职学生;
宁波经贸学校建立的商业社会体验中心向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开放。

(3)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共建共享。合作院校通过各种举措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五年制(3+2)专业建设,或组建科研、教学团队,帮助中职院校专业教师提升能力;
或开展联合培养,共同提高师资水平。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机器人专业技能大赛技术指导,协助该校获得国家技能大赛大奖;
鄞州职教中心联合高职和企业,针对教师采用“五进”师训模式,提高教师的教、研、学能力,成果荣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3    中高职一体化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中高职一体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合作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余姚市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管理体制,合作共建中高职衔接的“阳明学院”,并与模具龙头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跨企业训练中心”,成为宁波市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和区域人才培养综合实训实践基地。

(2)中高职一体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院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改革。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对接企业需求,与海天集团、吉利汽车、龙星物流等多家地方骨干企业开展中高职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探求高职、中职与企业三方利益结合点,形成“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的校企深度合作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中高职一体校企合作探索集团化办学。合作院校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如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联合高职院校成立慈溪旅游职教集团、慈溪建筑職教集团,通过集团化办学,与区域内的星级酒店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宁波外事学校与高职院校共建商务英语职业教育集团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3年间,共安排247名学生到合作单位实习,130人次教师下企业兼职。

2.4    多途径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分层分类人才培养

合作院校针对专业属性,设计并实施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采取有针对性分类培养,为学生搭建多途径发展平台。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联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对一部分技能特长学生进行专项技能训练,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服装技能大赛;
宁波经贸学校鼓励专业技能扎实,文化课较弱的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通过竞赛获奖保送升学;
宁波外事学校采用2.5+0.5课程衔接模式,在第六学期前置高职专业课程,并由高职专业教师直接授课;
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鼓励学生考取“多证书”,引导学生在中职期间积极参与其他学历层次、实用技能证书的学习与考试,合作高职承认证书学分;
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联合高职,通过开设兴趣小组、集训、走班、工作室等方式实现分层分类教学。

2.5    宁波市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绩效产出较为明显

多年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实施,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起,在余姚建立了阳明学院。一方面,为余姚本地学生提供更多升学渠道,也为余姚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通过与余姚技师学院合作,有力促进余姚技师学院办学质量的提升。宁波外事学校通过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学生专业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生涯发展通道得以进一步打开。2020年,宁波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98人中,该校学生有50人;
TAFE专业2015级学生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的上线率达95.7%,高出该校平均上线率20个百分点。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通过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成为该校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专业,入选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旅游专业2017年成为慈溪市旅游协会秘书长单位,获宁波市人民政府课题成果奖一等奖。

3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中高职一体化分段衔接不够理想

(1)中高职管理各自为政。由于机制体制的关系,中高职各自有内部稳定的办学运行机制,它们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方面是两套独立的机制,实质性互动与交流较少,双方缺乏整体统一的协调配合,资源共建共享内容较少,覆盖面不广。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缺少有效的监管和评估,统筹管理流于形式。

(2)中高职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中高职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统筹考虑,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的紧密度不够,培养目标不连贯,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衔接不畅,专业课教学内容重复,课程衔接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不够。不少学生反映专业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炒冷饭”现象。

(3)中高职分段学制影响学习效果。中职阶段学生在校3年,但第三年主要是备考和实习,从调研结果看,大部分中职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教学,部分中职存在严重的应付实习情况,不利于进入高职阶段后的专业课程学习。高职阶段2年,专业技能学习时间不足,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4)学制衔接制度仍然以“考试衔接”为主要模式。目前实行的“3+2”模式,中职进入高职阶段主要通过考试进行选拔。从实践的现状来看,采用考试制度目前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但考试方式、标准以及录取比例等存在问题,需要对考试进行改革。

3.2    中高职一体化师资培养建设力度不大

中高职一体化师资培养没有专项政策支持,大多数师资培养仍是基于院校自身开展,没有专门组建的中高职一体化师资团队。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自领域“闭门造车”,师资优势尚未实现真正互补。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技术服务、教学研究等师资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未形成辐射效应,而中职教师又缺乏前往高职院校参与教研、科研活动的机会。另外,合作院校不同程度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尤其在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较为突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生产实际有一定差距,教学设计能力尚不能完全支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3.3    中高职一体化分层分类培养不到位

目前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3+2)专业学生的分层分类培养基本停留在提供特色化课程体系、搭建课后拓展平台、鼓励参加竞赛等层面。学生的分层分类培养需要在班级、课时、师资、实训场地等多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而五年制(3+2)学生数占比相对较少,一般一个专业对接一个班,这意味着分层分类成本高。以目前中高职的条件,难以开展更加深入的学生分层分类培养。对于高职来说,除了五年制(3+2)专业学生外,还有其他中职生、高中生、退役士兵、社会扩招生等类型生源,更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4    對策与建议

4.1    改革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学制设置

当前普遍采用3+2模式,可把“考试衔接”的学制模式,转变为“课程衔接”的学制模式,强化中高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建设,做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开发,适当将大学课程下移,以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技术路径。可在部分专业上探索“4+1”模式,即4年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教学,1年在企业实习实训,办学地设置在中职校,高职院校主要提供师资、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和鉴定。

4.2    完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有效衔接机制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衔接则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按照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夯实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从中高职一体化的角度着手,制定中高职有序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阶段性的职业资格认定等。

4.3    改进中高职一体化管理方法

当前中高职一体化管理的不足归根结底在于院校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配合,因此需要政府层面系统设计中高职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以实现各阶段的有机融合。建立一个区域范围内由多方参与的中高职一体化统一管理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中职、高职以及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组建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委员会,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全程深度参与中高职衔接的实施,强化中高职一体化过程管理。

4.4    强化中高职一体化师资培养

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师资优势,与中职院校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同时高职院校要吸纳中职教师挂职和访学。中高职协作成立一体化专业教师共同体,打造一批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突出的中高职教师团队。同时,政府部门要制定专项政策支持,配备专项师资培训经费,以政府主导方式进行中高职一体化师资培养,常规化开展市级层面的中高职专业教师教研活动与科研项目。

4.5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资源共建共享

中高职合作院校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整合学校的各类软硬件以及线上教学资源,建立良好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做到教学资源与合作院校的最大化共享。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搭建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要充分利用合作院校的企业资源,挖掘企业技术、设备、人力、场地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实训基地。

4.6    加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校企合作力度

加强校企深度融合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基于企业真实项目,开设企业定制课程。二是以订单、学徒制等方式培养学生,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和发展实际,将订单培养或学徒制培养扩展到中高职全程。在此基础上,高职、中职和企业三方联合组建“院、企、校”合作联盟,利用高职院校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平台优势,集聚更多优质的企业资源,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更高层次。

4.7    健全工作领导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中高职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指导督促项目的实施。在统筹管理的基础上,允许各校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开展一体化办学。加强经费保障与激励机制,特别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提供更多政策上的便利。合作学校要成立由院(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健全工作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5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生产技术迭代更新加快,职业教育对产业的贡献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中高职一体化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将广泛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目前仍需进一步统筹做好中职和高职递进衔接,在培养过程中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一体化培养,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參考文献

[1]张鹏,甄国红,姚丽亚.多元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93-96.

[2]宋春林.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0):50-56.

[3]徐静,乔刚.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8-10.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ingbo

DONG Jie  LIN Han-bin  WANG Cheng

(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 315211,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Taking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ingbo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reforming the school system,perfecting the course connection,improving the management,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promoting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and perfecting the leading mechanism of work,etc.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integratio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猜你喜欢一体化对策建议中职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商(2016年27期)2016-10-17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环球时报(2016-07-30)2016-07-30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教育与职业(2014年10期)2014-04-17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6期)2011-03-25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